徐州市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发言摘编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 ◎铜山区委书记 王维峰
铜山区全面落实“三主”工作总要求,心无旁骛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在省对2019年度高质量监测考核的67个县市区中列第六位,铜山区荣获市重点工作考核和高质量考核“双第一”,养老服务体系、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被评为2019年度省真抓实干项目。
铜山区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在转型升级中夯实高质量发展实力。强化产业支撑力,做好主导产业壮大、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成长和“四新经济”培育“四篇文章”,构建“一特三主四新”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打造汽车、安全、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增强项目带动力,压茬推进市“765”计划,全年签约注册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开工86个、投产71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2家,一批“高新大”项目成功落地。创新“拿地即开工”项目建设全周期提速机制,审批由“3550”“2330”向“1220”迈进,22个项目竣工投产或主体建成。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铜山经开区为支撑、7个工业镇为特色的“1+1+7”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提升创新驱动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谷建设,设立140亿元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人才新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市第一,区域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铜山区全面融入中心城市,在共融共兴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9大类83项城建重点工程,实现与新老城区、与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互联互动。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市立医院正式运营,万科城市广场、怡和广场等综合体加快建设,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三山三河”生态提升工程全部建成开放,基本实现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全面打响,以“党建+”为统领,发挥“党员中心户”作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百千万”工程,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铜山区还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在共建共享中提升高质量发展温度,充实获得感暖民心,提升幸福感舒民心,保障安全感安民心。实施“八项富民工程”,兜住民生底线,6.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98个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标,提前一年完成农村四类重点人群危房改造任务。
用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沛县县委书记 李淑侠
去年以来,沛县咬定“工业立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牵引,以强化载体建设和要素供给为抓手,以优化法治环境为保障,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持续吸引一流人才、高端项目、优秀企业,为经济逆势上扬创造良好条件。
打好集成改革“组合拳”,聚力营造便商利商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2330”常态化、长效化,牵牢“一网通办”牛鼻子,聚焦“一件事一次办”,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率先完成镇、村公共服务事项维护两100%全覆盖,率先实现不动产收费网上支付。突出便利性,深入开展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五减”行动,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度超60%。融入大局打造开放开发高地,2019年新签约产业项目8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8个。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导向,梳理惠企政策包45条,全年减税降费超10亿元。坚持把“店小二”服务品牌落到实际行动中,建立健全项目帮办代办机制,将前置要件22项精简到13项,2019年完成帮办代办项目260项。疫情防控期间,建立“十百千”包挂和“金管家”驻企帮扶制度,率先出台复工复产规范标准,率先实现农产品企业和防控物资企业复工复产。
做好资源整合大文章,聚力营造配置高效的创业创新环境。拿出硬实招、打好主动仗,在土地、环境等政策精准供给上下更大功夫,形成一整套务实管用的政策体系。构筑高端载体平台,全力优化2个省级开发区、8个镇级产业集中区功能布局,培育发展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跨境贸易大数据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和区域现代物流中心5大中心。放大人才集聚效应,制定人才新政30条及15个配套文件,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平台打造、创新型联盟建设三项计划。激活金融一池活水,构建银企“一对一”对接机制,支持产业创新升级、提质增效。
培育产业发展“暖气候”,聚力营造宜居宜业的人文生态环境。加强诚信法治建设,出台政务失信问责办法,全面排查招商项目承诺不兑现情况。坚持“无事不扰”,积极探索包容审慎执法监管。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建设现代园区 引领产业蝶变 ◎徐州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陈明
去年以来,经开区牢固树立“服务、协同、共生”理念,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战略定力,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招大引强、培大育强是现代产业园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经开区紧紧围绕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装备集团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以及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密集落地,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9年,共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02个,其中,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66.7%。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着力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梯队,全省唯一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全市55%的省级示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在经开区建成投产,成功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省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基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深入实施创新园区“1020”工程,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项目建设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经开区始终坚持“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的战略耐性,2019年,33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13个、转入实施2个,“765计划”投产率100%,各项指标均全市领先。夯实基础拓展“新基建”,成功引进蚂蚁金服“区块链+供应链”、富港电子5G高速数据线等一批前沿项目,在全省率先建设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深度融合的“城市生命线”。围绕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目标,在全市率先实施营商环境系统集成改革“5620”工程,以“一件事”改革加速推动“一窗通办” “一网通办”。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打造高能级平台,才能集聚高端要素,放大辐射带动作用。经开区持续推进特色园区“2030”工程,金龙湖创新谷、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等14个特色园区建成运营,金龙湖智慧谷、东湖医学创新港等12个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建成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完善综合保税区功能,双向开放拓空间。建成全市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为项目落地、产业发展插上了资本之翼。
谋在早 干在先 走在前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臧晓鹏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发改委作为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以积极有效的作为全力对冲疫情不利影响,推动经济运行全面激活、不断加速,为夺取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强化宏观谋划,争做市委市政府最佳“参谋部”。一方面,在经济运行研判上摸实情,因时因势研究调整工作着力点,及时提出务实管用的调节举措,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延误的进度赶回来,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在重大战略谋划上出实招,系统研判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确保编制出符合徐州实际、体现新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高质量规划。
深化产业转型,争做市级机关最强“作战部”。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障职能,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狠抓“苏政50条”、支持中小企业“21条”等政策协同落实,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一企一人、一项目一人”驻点帮扶,全面推动企业达产达效,加快实现产业循环畅通。抓好重大项目“扩量加速”,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大育强”,抓好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优化营商环境,争做服务发展最优“店小二”。今年是全市营商环境建设深化年,市发改委将始终秉持“破难题不含糊、勇担当有作为”的精气神,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一方面,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再加力,制订“2020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任务清单”,确保在关键环节上展示新作为,在难点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在信用体系建设上上台阶,努力将政府守信践诺锻造成为我市营商环境优化的金字招牌,推动诚信政府建设登上新台阶。
商贸物流高地 生态宜居新城 ◎新沂市新安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云浩
新安街道按照紧扣高质量发展主旋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城乡建设提升年” “文明创建推进年”活动,全力当好新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聚力转型升级,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做强经济动能新引擎。全年完成注册项目39个,申请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录入数178家。坚持“筑巢引凤”,建设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成功吸引集聚了一批新项目签约入驻。在项目支撑下,2019年,街道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8.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4.6亿元,工业投资11.1亿元。
聚力文明创建,全力推进城市管理,做靓社会治理新样板。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上精准发力。全方位启动“百日攻坚”“百日提升”“百日巩固”三个百日行动,对拆违清理出的社区公共空间合理规划,将现有24个城市社区整合为9个大型社区,形成“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可复制性的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新模式。
聚力整治提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做优城乡建设新品质。着力提升城北路网、水网功能配套。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商住、电子商贸、物流仓储和综合配套等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品质小镇。实施乡村振兴“百日攻坚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
聚力管党治党,全力推进善治样本,做强基层党建新标杆。坚持做强基层阵地,以创新创优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启动“提质达标”工程,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生态宜居、移风易俗、基层治理等工作有机融合,推行智慧党建平台与智慧村居平台相互融合、党组织网络与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
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