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用今天的『拼搏程度』换明天的『发展高度』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李成
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在省2019年度高质量监测考核中列全省县市区第六位,较上年进6位;在35项37个考核指标中,勇夺6项全省第一;
荣获2019年度市高质量考核和重点工作考核“双第一”;
……
面对过去的成绩,铜山如何在比学赶超中狠抓落实,在争先进位中奋发向上,书写铜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思想再解放、目标再攀高、归零再出发!这既是铜山吹响的号角,也是铜山行动的指南。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铜山担大任、走在前、当样板、作示范,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高品质的城市建设全面加快;高内涵的乡村振兴全面实施;高标准的区域治理全面推进;高要求的党建全面提升,用今天的“拼搏程度”换明天的“发展高度”。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加速布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面对新征程,铜山牢固树立“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导向,系统破解资源供给、政策配套、服务保障等难题,打造新的发展引擎。聚焦创新驱动,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示范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传统产业面临多重挑战和考验。铜山的回答是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夕阳产业。只要质量搞上去、品牌立起来、环保做到位,传统产业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为此,铜山夯实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根基,做强“1+1+7”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凤凰涅槃。
大型机械马达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头戴安全帽、身着工装的工人们正紧张地卸钢筋、支模板,个个干劲十足,这是记者在徐钢三期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的火热景象。“三期项目全面恢复建设,我们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徐钢集团外联部部长刘水,每天都要到项目现场检查项目建设进度。
据了解,总投资100亿元的徐钢集团特钢精钢生产建设工程(徐钢三期)是铜山经济开发区“两重一实”项目,位于开发区新型绿色冶金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炼铁产能308万吨、炼钢产能305万吨。
徐钢三期项目所在的利国镇是铜山区的传统工业强镇,一批市里叫得响、省里有影响的企业在这里扎根,繁华之后却陷入了发展困境。“面对全市‘四大行业’重新洗牌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冶金焦化为主的利国产业遭遇颠覆式重创。”利国镇党委书记李道峰面对记者的采访,既感慨又轻松,感慨来自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痛苦过程,轻松来自利国镇“腾笼换鸟”后,“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高质量发展崭新图卷”的自信。
据了解,利国镇探索“双轮驱动”新路径。按照“强链、延链、补链”原则,实行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战略,初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在徐钢集团矿山设备、纳米新材料镁合金、东特重工、翔盟精密铸造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下,精密铸件、工程机械零部件、整机等相关产业加速集聚,形成“一钢独大”到“多业并举”新局面。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千亿级制造基地,形成500亿级的钢铁、300亿级的高端装备、150亿级的工程机械零部件、50亿级的精密铸造产业。“一个镇培育千亿级规模,即便在苏南也很难做到。”李道峰自豪地对记者表示。
决不忽视传统产业,因为它是实体经济的“底盘”所在,但要迈向高质量发展,眼光仍要瞄准高新产业、发力高端制造。铜山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为此,铜山加快培育打造2个千亿级、2个500亿级、2个300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全国做标杆的安全产业、全省有地位的汽车产业、全市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抢抓5G、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储存等“新基建”发展“风口”,全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水平先进、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特大产业项目,形成招引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良性循环,切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后劲。抓好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工作,瞄准“555”企业(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和行业50强企业),力争招引超100亿元项目不低于1个、超50亿元项目不低于2个。
统计显示,2019年铜山区综合实力全国排名持续进位,GDP在千亿基数上再增7.6%,总量、增速均苏北第一。“一特三主四战新”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2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大学创业园获批国家级孵化器,徐州高新区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铜山,这座苏北工业文明的传统强区,正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迈向“高精尖”,融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向着活力新城的发展目标迈进。
实实在在完成脱贫 百分之百建成小康
“感谢领导的关心,感谢党和政府,真是帮了我家大忙了,让我们一家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大彭镇夹河村贫困户徐瑞颜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帮助贫困家庭改造居所、促进住房改善是大彭镇帮扶夹河村工作的一个缩影。该镇积极落实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扶贫、社保兜底等各类扶贫措施,增强“造血”功能,构建长效增收机制,用“暖心”帮扶推进贫困村逐渐走向富裕。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近年来,铜山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集中力量解决事关群众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重视解决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实施“富民工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5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5元、增长9.4%、增幅全省第五。6.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98个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标,提前一年完成农村四类重点人群危房改造任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越到最后关头,脱贫攻坚工作越是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在黄集镇,低收入农户1650户4041人,现已全部脱贫。2019年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10081元,其中新脱贫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8286元。 “我们以‘摸清信息、摸清人员、摸清底数’为目标,以村为基本单元,摸清已脱贫户是否存在返贫风险,收集镇内企业用工需求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务工意愿,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库和务工人员信息台账,确保已脱贫户不因疫情影响而返贫。”黄集镇党委书记马永告诉记者。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始终是铜山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关切。2019年,铜山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域覆盖,38个校舍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娇山湖中学、江苏师大附小等一批学校投入使用。按照市安排部署,在全省率先组建医疗集团。农村公路提档升级377公里,危桥改造106座,新改建水冲公厕1000余座,供水一体化、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四级公路、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
在前不久召开的铜山区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铜山区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十二大体系”建设,努力在民生“八个更”上取得更大进展。盯住办好年度民生实事,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孩子上学、家人看病、出门办事、交通停车、老旧小区改造等问题上少操心、不烦心,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和谐幸福。
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路春风拂绿,一路巨变新颜,一座现代化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更具国际气质、现代气息、铜山气韵,真正成为一座与苏北第一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中心区、主城区”,是铜山新一轮城乡建设的目标。
在城区,铜山全面融入中心城市,坚持“四化同步”理念,统筹推进现代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城市建设内涵品位,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围绕“中心区、主城区”定位,实施总投资315亿元的9大类83项城建重点工程,年度完成投资176.4亿元,列入市级重点工程58项,徐宿快速通道、黄河路贯通、大学路南延、北京路南延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实现与新老城区快速交通、与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互联互通。
此外,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后正式运营,万科城市广场、怡和广场等综合体加快建设,7万平方米区文化中心加快实施,圭山、龙腰山、佛手山和楚河、玉泉河、玉带河“三山三河”生态提升工程全部建成开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83%,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
在乡村,铜山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以实施“三乡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动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农民增收等工作,持续打造乡村振兴“铜山模式”。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和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实现自然村水冲公厕全覆盖。
另外,农村人居环境“百千万”工程实效持续显现,村庄环境整治、庭院内部提升、文明习惯养成“三位一体”推进,铜山区将集中精力再创建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农村集中居住工程再提速,打造精品工程、示范项目。强化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突出在拉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上再发力,加大农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招引培育,加快“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迈进。
“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近年来,铜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居住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彰显……铜山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扛起时代重任,以一幅幅优美画卷交出了城乡建设高质量的“答卷”。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站在新起点,铜山满怀信心“归零”再出发,主动把自己放在更高“坐标系”,跳出苏北、跨过苏中、挺进苏南看铜山,制定更高的追赶目标,摆脱跟随发展的路径依赖,大胆同先进地区同台竞技,在提升定位、以进为守中实现跨越发展,在创造典型、走在前列上展现铜山担当,在攀登新高峰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