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首届汉文化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侧记
◎徐报融媒记者 魏宁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千古绝唱《大风歌》,飞扬着大汉之风的刚健、雄浑、豪迈与自信。
10月17日,首届汉文化论坛开幕。
两汉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喷涌的巨浪,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化高峰。今天当我们站在两汉文化的桑梓之地,再次回望这座高峰,豪迈的《大风歌》依然响彻云霄,犹在耳畔。
“大咖”集聚品味解读汉文化
这一天,150多名专家学者,国内文旅领域的领军人物、“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作家代表、“四省十市”文旅部门负责人,以及我市各部门单位、各县(市)区有关负责人、驻徐高校负责人齐聚徐州,大家共同品味徐州、解读徐州。
两汉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共有财富。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张江表示,汉文化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加强汉文化、汉历史的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生动起来、活跃起来,给全民族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
汉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蕴含着东方智慧,富有永恒魅力。昨天的论坛也引起了众多国外知名学者的关注,他们虽然不能亲身前来,但特意录制了视频致辞,对论坛的举办表达祝贺。
“在寓意着丰收和吉祥的秋天,首届汉文化论坛在美丽的徐州召开。”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副院长、中国古中世史学会会长金庆浩在视频中说,徐州在中国历史坐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研究汉朝历史就必须重视徐州历史,研究中国文化就必须重视徐州文化。众多专家学者汇聚徐州,共同探讨汉代历史与汉文化,体现出徐州的独特魅力,也显示出学术界、文化界、产业界和各级政府对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视。“我希望借助这次汉文化论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乃至全世界研究汉文化的朋友的联系,共同推动学术研究,深化学术交流。”
2000多年前的圣哲先贤们思想智慧和文化精髓让我们受益无穷。沉淀、衍化、传承与发展两汉文化,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又是当下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为了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为此,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等指导支持下,专门成立了江苏省两汉文化研究会。开幕式上,“江苏省两汉文化研究会”正式揭牌成立。
精彩演讲
一顿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起航,去追寻两汉文化的魅力,去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文脉相承,文明永续。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薪火相传,不断地创新。开幕式后,还举行了主论坛,6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汉文化和运河文化:助推徐州远航的两大翅膀”“关于‘刘胜项败’的一点思考”……6位嘉宾都是饱学鸿儒、文史大家,他们学术功底深厚,研究视域宽广,知识储备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两汉文化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研究。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目前有180多万件文物藏品,其中很多与两汉有关,特别是石刻雕塑、碑刻拓片,足以举办一次大型的两汉文物展览。单霁翔强调,文物不能没有尊严地沉睡在库房,只有面对公众,它们才能真正活起来,真正神采奕奕,光彩照人。徐州的各博物馆也收藏着大量汉代文物,他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物所蕴含的汉文化特色,发掘时代精神,开发出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与现代人生活相对接。
“徐州的汉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他建议,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应赋予公众更多知情权、参与权、 监督权,这样才能把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6位嘉宾让大家享受了一顿高规格的“文化大餐”,6位嘉宾不仅“坐而论道”,更加“起而笃行”,着眼于当下,放眼于长远,提出了很多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听着他们的演讲带给我们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
正如市委书记周铁根在开幕式上所言,首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举办,为我们研究阐释、宣传教育、传播弘扬汉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宝贵机会。我们将广集众智、广纳群言,让徐州成为新时代书写“汉赋”的策源地、舞动“汉风”的集萃地、领略“汉韵”的目的地、弘扬“汉魂”的新高地,使之成为徐州文化品牌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