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发展理念转变最深刻 ——这5年,我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0-11-11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 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陈艳 摄
 

  ◎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魏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过去的五年,是徐州聚焦高质量发展、发展理念转变最深刻的五年。回眸“十三五”,徐州坚定不移匡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开放发展、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在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上取得了扎实成效,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创新发展积蓄动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蝶变”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徐州长期以来依托资源发展,重化型产业结构和煤炭型能源结构问题突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期间,要求徐州“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对徐州产业发展、生态转型提出了殷切希望。

  这是殷殷嘱托,更是行动指南和“军令状”。2018年5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方案,全面打响四大行业整合整治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

  中新钢铁集团特钢板材项目就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冶金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兼并收购彭钢钢铁、泰发特钢等钢铁产能,实施减量置换技改升级工程,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项目产品向优特钢方向发展,达产后可实现新增年产350万吨特钢板材生产能力,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历时近两年半,钢铁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全面完成。全市18家钢企仅剩两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余15家钢企实现全部关停。除钢铁企业外,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性焦化企业、 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 24家燃煤电厂压减至15家……

  从昔日的“单、小、低、散、弱”,到今朝的“多、大、高、聚、强”,徐州转型升级的步伐越来越紧凑,也越来越轻快。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和强链补链型产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培育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及新基建领域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块普通的玻璃通过开发应用“嵌入”技术,就神奇地变成一块全新的智能光电玻璃。睢宁中泓光电科技智能玻璃幕墙生产项目全面契合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升级,产品在数据收集、云计算、智能识别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从高消耗、高排放向创新驱动转型,徐州实现了产业结构由劣到优、产业层次由低到高、经济总量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8个。2018 年和 2019 年,徐州连续两年被国务院表彰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

  鑫晶半导体大硅片项目成功产出12英寸半导体大硅片,华清新能源今年可年产电池片100万片……高新技术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尖”,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徐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绝对“主角”。今年1至8月份,全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1%。

  以开放发展厚植优势,城市首位度不断凸显

  飞驰的轨道交通1号线,拉近了徐州的城市空间,“地铁时代”这一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从此烙在了徐州的城市名片上;徐宿淮盐铁路开通运行,拉近了苏北5市的时空距离,徐州作为枢纽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徐州正以大视野大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去年11月30日,徐宿快速通道正式通车,城际公交同步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符离大道,将徐州和宿州两座蓄势腾飞的兄弟城市更加紧密地相连。

  这是淮海经济区大家庭互联互通互融的又一生动实践。自首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以来,10市快速落实签署的各项协议,携手并肩,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城市提升发展标杆,徐州自觉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汲取动力源,在淮海经济区拓展徐州发展空间,打造长三角北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推动城市 “定位”变 “地位”。

  徐连高铁建设进展顺利、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开工建设,大龙湖国际会议中心主体封顶;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加速推进……我市持续强化互联互通的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功能,推动金融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电子通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通达天下,扬帆起航。10月29日下午,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双楼保税内河港武汉直航集装箱班轮首航开通,为徐州更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建设高水平全要素现代化淮海国际陆港为牵引,徐州主动对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发展壮大枢纽经济,做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支撑,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注重城市特色文化塑造,用工匠精神建设城市,用市场理念经营城市,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徐州正全方面提升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层次,全面增强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飞驰的轨道交通1号线,拉近了徐州的城市空间,“地铁时代”这一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从此烙在了徐州的城市名片上;徐宿淮盐铁路开通运行,拉近了苏北5市的时空距离,徐州作为枢纽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徐州正以大视野大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去年11月30日,徐宿快速通道正式通车,城际公交同步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符离大道,将徐州和宿州两座蓄势腾飞的兄弟城市更加紧密地相连。

  这是淮海经济区大家庭互联互通互融的又一生动实践。自首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以来,10市快速落实签署的各项协议,携手并肩,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城市提升发展标杆,徐州自觉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汲取动力源,在淮海经济区拓展徐州发展空间,打造长三角北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推动城市 “定位”变 “地位”。

  徐连高铁建设进展顺利、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开工建设,大龙湖国际会议中心主体封顶;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加速推进……我市持续强化互联互通的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功能,推动金融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电子通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通达天下,扬帆起航。10月29日下午,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双楼保税内河港武汉直航集装箱班轮首航开通,为徐州更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建设高水平全要素现代化淮海国际陆港为牵引,徐州主动对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发展壮大枢纽经济,做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支撑,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注重城市特色文化塑造,用工匠精神建设城市,用市场理念经营城市,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徐州正全方面提升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层次,全面增强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以绿色发展提升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湖面碧波荡漾,岸边苇蒲茂盛,空中群鸟盘旋……深秋时节,沛县安国湖湿地公园勾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景象——往日因张双楼煤矿而形成的采煤塌陷地,如今改造为风光旖旎的湿地公园,成为200多种鸟类栖息的家园。

  针对众多的采煤塌陷地,我市全面保护和再造自然环境,坚定走绿色发展的路子。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先后对19.72万亩采煤塌陷地、3.4万亩工矿废弃地、300公顷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再造,潘安湖、九里湖、泉润公园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使曾经的城市“疮疤”转变为城市“亮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市把大力实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城更靓”五大行动计划和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以背水一战的勇气捍卫蓝天白云,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加大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今年上半年,全市 PM2.5浓度同比下降5.3%,优良天数同比上升2.8%,两项指标“双改善”。

  眼下,经历了脱胎换骨变化的徐州,再也不是那个黑乎乎的煤城,而是一座生态园林城市,是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样板城市。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一以贯之抓好贯彻落实,毫不动摇推进专项整治,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今年6月24日,市委书记周铁根在徐工集团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宣讲,与企业干部员工就进一步抓细抓实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学习交流。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掀开了全市“百团进百万企业”安全生产学习宣讲活动的序幕。该活动推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3000余干部参与宣讲,实现了规上规下工业企业全覆盖。

  实现安全生产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三五”以来,我市秉承“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理念,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机制化、常态化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构建齐抓共管“大安全”工作格局。

  从技术创新到建章立制,从压实责任到强化监督,我市成立市级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中心和市县两级应急救援中心,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治巡察范围,市县两级同步成立109个督导组,压茬式推进责任落实。

  统计数据显示,1至7月,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7.8%、51.6%,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十三五”以来,徐州匡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境界,新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市上下发自内心的信仰和坚定的价值追求,也为“十四五”期间推动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汇聚了强大动能。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