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济开发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
|
◎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实习生 韩玮 经济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各地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 为推动全市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争先进位、后发赶超”为目标,我市出台了《全市经济开发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 把全市经济开发区 (以下简称经开区)打造成为全市改革开放新高地、创新发展新引擎、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年,量质齐升 加速进位 根据行动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全市经开区经济规模将显著提升。到2023年底,全市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51亿元,年均增长14%,占全市比重45%,比2020年提升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01亿元,年均增长9%,占全市比重52%,比2020年提升3个百分点;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实现5422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市比重69%,比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90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1%,占全市比重67%,比2020年提升5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17.9亿美元,年均增长8%,占全市比重70%,比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到2023年底,全市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7%增长至3.1%。各经开区每年新增1家以上省级研发机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新增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3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丰县、沛县、睢宁、邳州、新沂、泉山经开区、徐州工业园区等7家省级经开区每年新增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1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港、沛北、铜山、云龙经开区等4家省级经开区每年新增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创先争优加速进位。到2023年底,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进入前20位,进入全省前5位;邳州、沛县、新沂经开区全部进入省级经开区综合排名前20位 ,力争进入前10位;其他经开区确保年均进5位以上。 机制创新更有活力。全市省级经开区全面落实依法合规行使县(市 )区经济管理权限,试行鼓励发展水平较高的经开区与区位相邻、规模较小的开发区之间整合重组,实行“开发区+功能园区”“一区多园”模式,支持建立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激活经开区内在活力。 突出招大引强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行动计划,3年内,我市将围绕“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以深入实施“招商引资1号工程”和“765”计划为抓手,以我市确定的24条优势产业链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至少招引1个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各省级经开区每年至少招引1个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优化产业布局。严格落实《2021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作方案》,围绕各自主导产业和资源禀赋制订专项实施计划,重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提升,重点发展科技服务、数字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稳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 扩大开放合作 推动机制改革 简化外资项目审批流程,加快外资项目落地进度。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外资项目,重点突破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我市的投资空白。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扩大投资规模,对重大外商投资新设或增资项目,根据其贡献度给予奖励。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适时建立外资总部经济服务中心,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财务、采购、销售、物流、结算等功能性机构,探索建设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充分运用淮海国际港务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重要开放平台,拓展外贸发展新业态,不断提升出口贸易综合竞争力。积极扩大进口,充分利用进博会等国家级平台,提升关键技术和设备进口,促进对外贸易提质扩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服务营销网络的能力。鼓励有实力的外贸企业设立一批海外仓。 按照“权责一致、职能匹配、能放尽放、精准赋权”原则,将能放尽放且助推经开区创新发展的经济管理权限依法精准赋予经开区。加快经开区去行政化改革,形成精简、高效、专业的运行机制,持续提升经开区工作人员素质,重点锻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精业务的招商骨干队伍。鼓励经开区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实行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制度。 加快创新驱动 塑造发展优势 各经开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骨干企业组建研发联合体,加快培育一批强创新、能引领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承担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科技保险、科技担保、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质押等金融产品,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深入开展“双招双引”,积极参与全市“555”引才工程,大力引进经开区发展亟需的各类领军人才、专门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加快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以人才集聚引领创新发展。切实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 2023年底,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4家以上主板、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企业,邳州、新沂、沛县经开区各新增2家以上主板、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经开区建设运营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通过并购重组上市。各经开区至少要设立一支产业发展基金。强化股权与债权融资均衡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经开区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试点。 重点依托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全面承接江苏自贸区溢出效应,持续加强与苏州、南京、连云港自贸试验片区合作联动,全力争创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赋予经开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在全市经开区复制推广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改革经验。 强化要素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全力提升经开区土地利用水平,坚决清理低效用地,对闲置、半闲置和低产出用地,鼓励进行项目调整或调剂给急需用地企业。支持新增用地指标向经开区重点项目倾斜。不断提高经开区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到2023年底,国家级经开区制造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原则上不低于1000万元/亩、省级经开区制造业项目原则上不低于600万元/亩;国家级经开区制造业项目亩均税收原则上不低于80万元/亩,省级经开区制造业项目原则上不低于50万元/亩。支持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低碳经济示范园区等绿色园区。 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监管能力。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基础。确保三年专项整治行动中,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各经开区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100%,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100%。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网上智能申报,创新 “一次申请、整体办结”地方标准,力争企业登记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0.5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机制,探索建立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全面推开区域评估改革工作,进一步减化审批程序、降低审批费用、缩短审批时间,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确保惠企便民政策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