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带笑颜 徐州通过复绿、护绿、创绿,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
徐州日报记者 吴云 “以前是一打开窗户就是垃圾,现在推开窗户满眼都是绿色。我们小区也有了自己的‘后花园’。”望着窗外今年新建成的口袋公园,家住东方锦城小区的刘女士笑容中带着满满的获得感。 森林覆盖率27.8%,林木覆盖率31.23%,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徐州发展最动人的旋律。近年来,徐州以绿为基,治山护水,保卫蓝天碧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为老百姓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两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绿树绕湖畔,鱼跃鸟飞翔。秋日里的窑湾镇骆马湖畔波光浩渺、水天一色,绕城、穿城而过的河水倒映着古镇的碧绿,吸引着附近村民嬉戏游玩。 “经过水系疏通,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后河水冲坏庄稼了。现在坝也修了、河也护了、水也清了,小动物也多了。”村民孙先勇欣慰地说。 孙先勇提到的窑湾镇水系疏通项目,已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简称“山水工程”)。 今年6月,经过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专家评审,江苏 “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入围“山水工程”,其中涉及徐州2个单元7个项目,居全省第一。 这是对徐州近年来生态修复工程的极大肯定。 明眼可见,徐州这些年生态修复的脚步愈加稳健,目标愈加清晰。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重要的资源型城市,长期大规模开采给徐州遗留了42万余亩采煤塌陷地,也为自身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经济发展浪潮中,多年的采矿历史给全市留下了400多座废弃矿山,不仅是视觉上的污染,且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矿山修复体量大、投资大,在全国都是一道“难题”。 如今,一道道难题被攻破。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几年来,徐州牢记嘱托,稳步推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26.64万亩。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湖,全市三个采煤塌陷地上建起的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国字号”。 生态修复耗资巨大,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不行,徐州于2020年开始探索矿山修复市场化,向废弃矿山要颜值、要效益,开发“绿色动能”。 “生态修复不能简单地‘填坑填洞加覆绿’,而是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将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州一直秉承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2021年12月底,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顺利收官,完成项目104个。“五年计划”紧随其后列上日程,共安排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五大类84项,总投资约224.8亿元。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两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徐州在生态嬗变中不断探索恢复“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的徐州路径,描绘“美丽徐州”新画卷。 蓝天绿水的奋勇守护者 一个夏天跑坏了三双鞋,一张脸晒得黝黑,兼任 “河长”的铜山区房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冉,是一位“铁脚”镇长,也是房村镇生态环境的“守护人”。 运料河八王桥断面是铜山区三个国考断面之一,位于房村镇辖区内,张冉常常冒着炎炎烈日巡河。如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打好碧水保卫战,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标本兼治做好治水工作,张冉与公安、城管、土地等部门开展联合监管执法,采取对运料河主河道及沿线支流汇入的190多处入河排污口、农田退水口进行截流封堵等措施,让房村镇运料河国考断面水质得以不断提升。 每到祭祀高峰期和秋冬季节,泉山区金山街道办事处主任郑璐都会来到拉犁山脚下巡查森林防火情况。作为一名林长,她承担着办事处辖区内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除了“河长”“林长”,徐州还有“点位长”,分别对江河湖泊、林草资源、空气质量等负责。 点位长的“活儿”也很艰巨。以鼓楼区为例,由区委书记任国控站点点位长,区长任省控站点点位长,各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市控站点点位长,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除了地方党政领导担任的“长”,还有一些民间的“长”和志愿者。 “江苏省最美民间河长”胡福志从1998年起参加故黄河水面保洁工作,作为故黄河市区段河道打捞队员、故黄河民间河长,他每天天刚亮便沿河查看溢洪口是否溢污、河面是否有漂浮物以及水生植物生长等情况,一年到头坚守在黄河边上。20多年他来巡查往返十余万公里,骑坏了三辆电动车和一辆助力车。 8月5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度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其中子承父业义务守护京杭大运河13载的“运河汉子”王大亮榜上有名。 44岁的王大亮是沛县湖西农场大运河的一名义务巡河员, 2009年父亲去世后,他接棒继续护河、巡河。去年当选县政协委员后,他交出了题为《加强运河环境治理 筑牢水之源保护》的提案,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保护大运河。 有了这些人的守护,徐州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2021年,市区优良天数289天,同比增加29天,优良率79.2%,同比提升8.2个百分点;PM2.5浓度42μg/m3,同比降低16%,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 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和谐共生的探索引领者 今年重新开放的彭城广场,吸引众多市民前往休闲、观赏。它不仅是城市的“绿心”,也是我市8处省级“乐享园林”之一。 在徐州,既有大刀阔斧的修山治水,亦有精雕细琢的园林打造,将楚风汉韵、南秀北雄描摹得淋漓尽致。“绿色版图”不仅要“恢复”,要“保卫”,还要“创建。” 2021年,我市全年26项园林城建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完成工程投资15.22亿元,工程建设总面积41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成片造林面积17.53万亩(116.8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7.8%,连续十六年位居全省第一。 徐州,不仅做出了在“石头缝里”“绣”森林城市的创举,而且在近几年实现总量增长的同时,不断进行着林业结构的优化,久久为功地描画着一幅青山绿水画卷。 一座生态宜居城市,需要创建的不仅仅是秀美怡人的绿,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生态环境教育培训班上,鼓楼生态园小学代表徐州市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这所生态主题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寻找并尝试解决校园中的生态问题。 孩子们仔细观察鸟儿的生活习性,为鸟儿制作小鸟喂食器和鸟巢;外出观测蝴蝶等昆虫,给流浪猫做窝;陈思翰和李玟娴两位同学结合实践撰写的论文《以虫治虫——蚜虫的生物防治》,获得徐州市科技创新成果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逐渐在全城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保障。 如何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6月,《徐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创新实行“1+7”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体系,试点简易评估程序,在全国生态损害赔偿改革的背景下呈现诸多亮点。 如何应对“多头管理”,更好地保护骆马湖?7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了《徐州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和《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1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徐州首次正式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开展协同立法,两地共护“母亲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城青山半城湖” 诉说着发展之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都是对这座生态宜居城市的高度认可。近日又有喜讯传来,国务院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关报道见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