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 国际园林博览会高层论坛 纵论绿色发展 众筹高端智慧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1-08
赵立群
王向荣
杨保军
王建国
孟建民
周岚
何昉
叶浩文
 

▲编者按:

11月6日,作为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城市绿色转型发展高层论坛举行。论坛以“绿色城市、美好生活”为主题,纵论绿色城市发展,众筹高端智慧,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本期《思想周刊》摘发论坛发言。

●积极践行“两山”理念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

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赵立群

徐州是一鸣而兴的老工业基地,资源的开发,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过度的开采也使徐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灰蒙蒙的天空成为了徐州的暗淡印记,遮蔽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熠熠生辉。

新中国成立之初,市区绿化率尚不足1%,毛泽东主席登上云龙山,看到徐州的生态环境,也发出了“要发动群众上山栽树,一定要改变徐州的童山面貌”的感叹。

历年来,徐州不断突出城市山体修复,通过对全市的采石宕口、采石场旧址,进行合理的植被重建,让消逝的自然风景变得“显山露水”。并全面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科学利用塌陷地积水区建设次生湿地,让“包袱”变成了资源。同时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控源截污、水系贯通工程,让老城区的百姓生活变得更加安心。而且,通过提升对绿色廊道的建设水平,让原先不可进入的绿化带变成了人性化的绿荫带,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保障生态修复的科学高效,不能只埋头苦干,要去理性思考,形成规范,确保生态修复与时俱进。种种措施齐发力,让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转变成“一城青山半城湖”。而徐州这个国家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也以生态修复为牵引,有力实现了城市、社会、生态、产业“四大”转型。

现在,本届园博会已成为徐州城市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绿色城市、美好生活”主题,共同缔造美丽宜居的理念,彰显了园博会的宗旨。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更好地把徐州的美景镌刻在记忆与岁月的长河中,把徐州的盛情传递到世界各处。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及其意义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园林》主编 王向荣

中国从1999年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至今,也就是20多个年头,但是发展却很迅速。从国际范围上来说,中国应该是举办园林博览会频率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综合效应最高的国家。

园林展一般是园林、园艺和相关艺术的多功能的展览,内容包括:主题花园、家庭园艺花园、各种观赏类植物花园、各种经济类植物展览、农作物展览、室外花卉展览、公共艺术展览、各种景观材料展览、各种园林设施展览、各种园林技术展览、室内花展等。一般的公园设施,如儿童游戏场、活动场、休息设施、问讯中心、信息中心、剧场等也一应俱全。这些设施有些是临时的,有些是永久的,不仅在展览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展览结束后的大众公园打下了基础。展览期间,几乎每天都有艺术表演、音乐会等活动。

对于专门为园林展建造的展园,必须在选址和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展览结束后的利用问题。国外几乎所有的园林博览会在展览结束后,会将大多数展品拆除,且公园不设围栏,让市民自由出入,让园林成为市民的运动和休闲公园。公园的部分用地可能变为城市其他建设用地,也有些区域不再精心管理,成为动植物的栖息地或自然保护地。

此外,园博会在推进城市新区建设、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复兴衰落的城市区域、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推广园林产品市场、设计新思想新技术的展示方面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开辟新时代我国园林绿化新境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杨保军

新时代城市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高质量发展,而园林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在城市发展中作用很大。

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它是体现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实践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群众文化、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做好新时代园林绿化工作,要有系统思维,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综合研究园林绿化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形态,保持时空连续性。

要有人民情怀,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化,例如,关注老年人需求,加强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舒适的休憩空间;要特别关注儿童的需求,增加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样有趣的游戏场地空间。要具有科学精神,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栖息提供适宜的生境。要突出园林绿化的地域性,尊重各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形成与其周围区域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地域性景观。要拓展园林绿化的新技术,通过园林景观生态化、建筑绿色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多种手段,聚焦园林绿地对碳排放的减源和增汇功能,让园林绿化成为城市碳中和能力提升的空间载体。要提高艺术审美,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让园林绿化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园博园综合馆建筑设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王建国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誉为“两汉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华夏文明讲究人天合一,所以建设应融入自然并高于自然,不仅要保护绿水青山,也要传承优秀文化。

在建设园博园综合楼之时,如何将建设与汉代文化相结合,并把各种遗留的采石宕口与地形加以利用,达到以建筑重构场地,以山势烘托建筑的和谐统一,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目标。

通过不断的调查、勘探,最终选用层台琼阁的方式,以南北为轴,东西为屏,依据于山形走势,将小型建筑、水渠、栈道等各种要素融于整体之中,呈现现代与历史融会贯通的建筑造型。建筑与山体相互依存,互为背景,让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达到补山、藏山、融山、望山的意象。同时木结构对汉文化的表现具有十分强烈的表现力,而预制混凝土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可以满足减少污染等要求,所以在展馆的建设用材上,采用底层混凝土+顶层木结构,让不同结构体系的层次更加分明,结构与建造之间的逻辑更为明晰,以达到传统结构的现代演绎。

在项目申办之时徐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您给徐州一个机会,徐州将会呈交一份不负期望的答卷!”这句话让人感悟颇深。而园博园的建设也的确体现出了徐州生态保护与城市设计的成功经验,希望借助此次园林博览会的契机,让徐州园博园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作品。

●建筑创新转型的二级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孟建民

分析建筑业的现状,不难发现传统建筑业的钢筋、水泥、人海战术的行业模式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建筑业将更具有科技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使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而传统建筑业关注的问题也将发生质的改变,从过去仅仅关注个体的建设,到现在全面推动人居环境的综合提升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未来的建筑业将围绕统筹思维、产品意识、科技创新等问题展开持续的思考,从而推动建筑业的创新转型。

建筑是城市建设中的中观呈现,是人们能够感知到的城市具体的物态。然而建筑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其根源往往源自于城市的宏观层面及微观产品层面。因此,要基于中观建筑向城市和单元两端探索实践来寻求解决路径。

具体而言,在向城市领域延伸方面,实行城市总设计师制,以保障规划实施公共利益,推进建筑与城市空间建设协调,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需求。如果说宏观规划思维是推动全局提升的重要牵引,细分模块则是解决建筑业标准化程度低的一种创新补充。因此,在向细分模块延伸方面,通过对建筑空间中不可再分的功能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赋予微空间智慧互联功能。

简单总结,即是从终端单体出发,一方面向宏观层面的城市级来拓展总设计师制,另一方面是从微观层面上的空间细胞单元深入研发空间细胞来寻找新的市场商机,力求这种创新实践,对城市建设发展提质增效发挥积极作用。

●园林绿化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基于江苏实践的思考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周岚

如果说传统私家园林承载着古代小众文化精英对心目中桃花源的向往,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则承担着推动面向大众的、基于民族的、体现生态文明时代追求的、反映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向往的园林文化时代重任。

园博园的建设,传承了园林文化艺术精粹,营建了自然诗意的景观环境,塑造了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空间。通过集中展示和交流,带动了园林园艺设计和建设水平的提升,增进了社会和大众对园林文化的了解和共识,也推动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是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是园林绿化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盛会,经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多年的持续推进和拓展提升,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园林绿化高品质建设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承办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激活城市活力、联动提升空间品质、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全省园林园艺设计和建设水平在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创新引领和江苏省园博会的持续推动下不断提升,园林艺术营建的传统智慧得到传承弘扬,有效促进了我省城市的功能品质提升和百姓生活的人居环境改善,增进了社会和大众对园林文化的了解和共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江苏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链接国际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城市和住区、公共空间”的相关思考,江苏省也在积极探索切合省情的综合求解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积极行动。希望我们共同携手,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实践,重塑人、城市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为人类更加绿色、健康、人文的未来城市家园而积极努力,以中国智慧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生生不息,大美大舒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

园博园构思解析

住建部科技委委员及园林绿化专委会主任委员 何昉

徐州园博园以融合东西方文明展现天地大美、挖掘徐州内涵彰显徐州舒朗风韵为总体目标布局全园,进而生出发端华夏文明初始的秀满华夏廊,独具楚韵汉风、舒扬雄秀的徐风汉韵廊和串联中国中东部地区主要经济发展和文化脉络的运河文化廊等公共园林骨架。公共园林的规划思路,旨在寻求东西方园林文化的共通共融之点,并以此梳理主轴线上的“泉水园”“台地园”等特色展园布局其间,突出“大美大舒、协和万邦”的公共园林风格,使游人体验东西方园林艺术交融、古今交汇的盛景。

在规划与设计方面,园区总体规划尊重现状肌理山水格局,弘扬徐州地域文化特色、彰显中华园林优秀传统和“人与天调”的宜居理念、凸显徐州在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带的时代角色,改善人居环境。在规划设计结构与景区景点方面,依山就势打造两条东西向谷地实体景观廊“秀满华夏廊”、“运河文化廊”和一条相对虚的串联南北岭湖的“徐风汉韵廊”,并以儿童友好中心为依托打造儿童游乐中心,形成“三廊一心”的总体设计布局。

徐州园博园的特点与亮点之一是水韧性设计,园博园各分区根据地形和海绵功能控制及景观水保学目标,采用“渗、滞、蓄、净、用、排”6种海绵工具设施和景观水保学措施的不同类型进行组合,结合智慧园博技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海绵及景观水保学理念与技术展现给市民游客,将科普教育融入游园之中,打造“与城市一同呼吸的韧性园博园”。

●用工业化思维做装配式建造

中建集团首席专家和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叶浩文

当前传统建筑业面临着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组织方式落后等若干挑战,要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就要站在系统集成的层面统筹考虑,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用工业化的思维做装配式建筑,通过总体技术优化,多专业协同,按照一定的技术接口和协同原则,将建筑当作“工业化产品”来打造。

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在提高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上有着很大的作用,且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及其他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与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园博园建设项目总共应用绿色可再生材料40多种,使用工厂预制产品73种,使用新型结构体系及施工工艺18种,发挥了各种材料的自身优势,提高现场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提升现场文明施工水平,加快施工速度,减少人工依赖,充分体现了一体化、工业化建造工程建设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的整体优势。主题酒店修复宕口山体、蓄水成池,利用现代工业化建造手段,兼顾雨水资源重复利用,打造出宕口天池特色景观。

装配式建筑如同造汽车、飞机等一样,要使建筑成为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工业化产品,首先要解决思想的认识,从手工思维方式向工业化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我们要以工业化产品的思维做装配式,标准化设计是基础、一体化协同是核心、数字化管理是保障。

本报记者 段小凡 董晓

实习记者 周运生 整理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 孙博宇 摄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