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长缨 |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就如何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进行了学习调研,有几个方面思考。 一、怎么看 ——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认识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为主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组织体系、创新生态体系、金融体系、政策体系五个方面。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先进制造业,是不断吸收信息、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另一类是新兴技术成果产业化后形成的新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先进性体现在产业、技术、管理三个方面,并有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三个特点。先进制造业是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入场券”、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带动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引擎”、巩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定盘星”,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夯实基础。 二、怎么想 ——对我市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综合实力由“弱”到“强”。全市工业开票达到7500亿元,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二是产业发展由“链”到“群”。重点打造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任务更加聚焦。三是工业门类由“单”到“多”。齐全的工业门类,提升了我市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四是产业动能由“旧”到“新”。大力度推动五大行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四新经济”蓬勃发展,产业发展实现了华丽转身。五是生产方式由“制”到“智”。全面推动智改数转,先后获批国家信息消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千兆城市”,两化融合水平全省第四,徐州正在由“制造”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一是规模不大。从工业开票看,苏南城市与我市仍有倍数上的差距,苏中南通、泰州、扬州均高于我市,苏北宿迁等市与我市差距逐步缩小;从企业规模看,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优质领航企业数量还较少。二是结构不优。二产占比相对较低、保持高比重时间较短,导致二产发展仍不充分;同时我市战新产业占比、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产业层次还不够高。三是创新不强。部分创新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还需加强。四是融合不深。智能制造“有高峰、无高原”,大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广大中小企业还存在认识不够、投入不够、使用不够等问题;同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程度不够,缺少顶级服务商。五是支撑不足。对比全省GDP千亿县,我市GDP千亿县的工业产值相对较低;周边邹城、滕州、东明等地工业规模高于我市县域的最高水平。六是效率不高。亩均产出密度低于全省和苏南,度电产值低于连云港、苏州、无锡,项目转化率和重点行业的增加值率均较低,体现出产出效率还不够高。 三、怎么干 ——对徐州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下一步,我们要全力以赴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制造业的扩量、提质、增效,为建设产业强市强基、蓄势、赋能。在推进上,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一是锚定集群培育“主抓手”。市委、市政府部署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为全市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抓手。我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有五个特点。特点一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343”创新产业集群涵盖的领域,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未来五年全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布局相契合。特点二是突出创新驱动,在每个集群内,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特点三是突出发挥“两个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同时发挥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大量中小企业作用,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特点四是突出产业协同,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共生共赢、热带雨林式的集群生态。特点五是突出差异化培育,聚力打造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档升级特色产业,同时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形成分类施策、一群一策的发展格局。下一步,要进一步落实落细“四个一”机制,加快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促进各方力量、各种要素、各项服务向产业聚焦,推动集群能级实现更大跃升。 二是突出项目建设“主攻点”。当前,各地纷纷“出大招”“拼刺刀”,项目争抢愈演愈烈,必须加大力度、全力拼抢。要坚持主要领导推进,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引领项目建设落地。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找准项目招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切实用创新举措加速实现项目突围。要强化高质量的平台和要素保障,在金融、土地等资源上提前做足“功课”,让项目落地无后顾之忧。还要大力度推进技改增效,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促进产品迭代、企业增效、产业升级。 三是锻造企业梯队“主力军”。推动企业上规、上云、上市、上榜,打造“大而美”“专而强”“小而优” 融通发展的企业梯队。要壮大领航企业,通过合作收购、参股控股、联合经营等方式,推动大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技术合作。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形成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专精特新“小巨人”,最终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体系。要促进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提供全周期精细服务,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强化企业品牌打造,创建优质品牌、先进标准、发明专利,树立“徐州制造”良好形象。要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让企业家在产业发展中“站C位”“当主角”。 四是把准数字赋能“主方向”。数字经济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蓝海”。要紧盯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智改数转标杆市、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信息基础设施新高地三大目标,加大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赋能力度。要大力提升数字服务供给能力,加大服务商引育力度,打造高质量生态资源池。要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编制项目清单,强化跟踪调度,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要强化标杆示范引领,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带动产业融合增效。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整合能力、输出能力,着力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实践案例。要持续发力数字新基建,积极创建“星火·链网”、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大规模部署IPV6,真正把徐州打造成为综合信息枢纽高地。 五是激活科技创新“主引擎”。一体推进产业、产品、组织、模式、管理创新,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要系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围绕“五基”领域,分年度实施一批强基项目,提升工业基础能力。要积极拓展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国防科工成果转化中心建设,转化落地一批先进成果;积极探索推进“双向飞地”模式,引导企业在南京、上海等智力富集地区建设“研发飞地”。要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创新,把握产业变革方向,瞄准产业前沿新业态、新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力。要全面加强产业人才汇聚,大力实施“555”引才工程,促进高层次人才向往徐州、选择徐州、扎根徐州。 六是突出绿色低碳“主底色”。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打造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体系。要狠抓节能降碳,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推动向行业能效基准和标杆水平发展。要推广绿色制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要构建循环经济,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和高值化利用,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要提升本质安全,精细排查整治关键环节的“危险点”“风险源”,确保企业运行在健康有序的良性轨道上。 徐州日报记者 孙井贤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