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大学生购房不是去库存的捷径
原标题:鼓励大学生购房不是去库存的捷径
海口鼓励企业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引进人才予以购房补贴。国家985和211高校毕业生等在海口市工作并缴纳3年(含)以上社保,购买首套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的,政府予以不超过2万元的住房货币化补贴资助。
尽管海口方面给出的奖励理由是,企业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但不难看出,它指向的依旧是房地产去库存。一则,既然是引进人才,谁能说985和211高校之外,就无人才。恰恰相反,在许多地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是企业急需的人才。此外,既然是对引进人才进行特别关照,为何主要是在购房方面进行补贴,而不是其他。要知道,人才在一个城市安定下来,更需要的是合适的工作环境,以及日常的权益保证。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出台规定,鼓励大学毕业生购房,这似乎成为一种潮流,也促使我们去思考:鼓励大学生购房,对去库存到底有多大帮助?对于多数大学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并无购买能力,纵然有着优惠的购房条件,真正去购房的大学生亦数量有限;另一方面,优惠条件之下,纵然有大学生选择购房,可能也多是由父母来承担购房支出,这会不会助长某种“啃老”的风气?可见,鼓励大学生购房,对现实的去库存其实效果有限。
庞大的房地产库存从何而来?表面看,是某种“产能过剩”。从深层次看,它也是部分房地产商违背市场规律发展的结果。至于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卖地收入,以及来自房地产行业的不菲税费收入,更是放松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日常监管,进而导致难以消化的大量库存。
庞大的房地产库存从何处而来,就必然需要向何处而去。要破解库存困局,根本之途是让房地产市场回归良性发展。关于化解房地产库存,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每一条所指,莫不都在理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由此对比海口方面“奖励名校毕业生购房”的举措,不仅有些急功近利,更构成了现实中另一种变相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