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汉文化亚洲行之日本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2-22

 


汉文化亚洲行之日本
◆“汉文化亚洲行”采访报道组◆
 
 
 
 
 
 
 
 
 
 

 

为探寻中华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在日本的传袭、渗透、发展等情况,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汉文化亚洲行”采访报道组一行,日前搭乘春秋航空的班机,从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出发,两个多小时后,飞机便降落在日本大阪国际机场了。

千百年来,以徐州为源头的汉文化,如一江滚滚不息的洪流,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四延漫漶。探访过汉文化在韩国、越南等地的传播及影响之后,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和绿健乳业共同开展的“汉文化亚洲行”大型采访报道,开启了对日本的探访。

■ 汉字无处不在的国度

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间,无论是私家住宅还是公共空间,汉字无处不在:博物馆、酒店、宾馆、超市、商场、寺庙、学校、高速公路、街道,廊柱上、招牌上、海报上、菜单上、牌匾上、门帘上、求福的灯笼上、许愿的木牌上,到处都是汉字。你有时可能会恍惚,觉得仍然置身于国内。但是当日本人读出这些字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发音跟我们的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地震多发的原因,日本很少有超高的楼房。他们说,全日本最高的楼在横滨。我们没有见到。日本乡间多是小别墅,门前总有大型盆景或植物,或是一株松,或是一丛花。每户的门上或墙上,都刻着这一家的姓氏,川上、井上、安宫、西坂、松下、渡边……街上的消防栓上,白底黑字写着“火乃要慎”的字样,意思一看就明了,“谨慎防火”。料理店的门帘上,写着“花乡”的店名;路边邮筒上写着“日本邮便”,政府大楼的标牌上,分别是“福祉保健局”“生活文化局”“政策企画局”“主税局”,等等。凭着这些汉字,我们即使不通过对话,也能够大体了解一处建筑、一个设施的功用。这种感觉,比在韩国要觉得更加方便和亲切。

■ 日本人也喜欢苏东坡

备受徐州人敬仰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因为知守徐州而留下了众多的诗文篇章和一串佳话。然而,在日本开展汉文化亚洲行的采访中,我们得知,日本人也对这位中国宋代的大文豪推崇备至。

在日本有一句有名的话:东坡、山谷,味增、酱油。味增,从字面上理解,可能是我们这边味精之类的增鲜剂。日本人把苏东坡比作味增,把苏东坡的学生兼好友黄庭坚比作酱油,都是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入。

13世纪时,苏轼的作品已传到日本。日本东福寺大道以一所编的《普门经论章疏语录儒书目录》里,就有《注东坡词》二册及《东坡长短句》的记录。后来,日本的禅僧也开始学习苏东坡的文章,如高僧虎关师练及义堂周信的札记里,都提及他们学习苏东坡作品的事情。想来,苏东坡的不少作品中都带有一丝禅的味道,故很受日本僧人欢迎。

据说在苏东坡遭贬时,日本人便想把苏东坡接走。好在,当时的大宋皇帝虽然昏庸,但也不愿把“国宝”送给他国。日本就派了两个仆人过来精心服侍苏东坡。

■ 博物馆里认汉字

京都,日本的古都。徜徉在这里,我们看到沿街的房屋,仿佛是依照《清明上河图》所建。清水寺周围,穿着和服的女子摩肩接踵,商店里出售着写有汉字的扇子、厚重的木屐……这里是日本传统的集聚之地,也是我们得以一探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本传播的“窗口”。

在这里,我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处汉字博物馆。

日本首个以汉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汉字博物馆,于2016年6月底在京都著名的祗园向公众开放。这个博物馆的设立,不仅可以给日本人提供全面了解汉字的场所,也为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新的契机。

诞生于古代中国的汉字,之后漂洋过海来到日本,据说在2000年前日本就有了汉字。此后,日本人把从中国传来的汉字很好地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走进汉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万汉字塔”——高达7.8米的大柱子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诸桥辙次(1883~1982年)编纂的世界最大规模汉字辞典《大汉和辞典》收录的所有汉字,在“五万汉字塔”上都有。从小学到高中必须学习掌握的汉字用大字号特别书写,并根据重要程度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

博物馆一层以“汉字历史画卷”为主题,介绍作为日本独特文字、发展变化至今的汉字的历史。一般认为,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字是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刻在龟甲等材料上,与占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展厅的一角,游客们可以触摸巨大的龟甲模型,通过影像效果来体验甲骨文的形成由来。

汉字从中国传到日本后,作为日语的一部分独立发展起来。展览中有很多珍贵资料,比如据说是8世纪时中国一位12岁孩童书写的“论语”摹本和汉诗的涂画等。

在汉字博物馆中,有一棵用808个汉字组成的“汉字树”。据介绍,为了制作这棵“树”,博物馆方面请了京都的中小学生,把808个汉字一个一个地写下来,制作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汉字发展生生不息。

馆长助理山崎信夫说:“汉字对日本人来说,是必须接触和学习一生的对象。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教如何写汉字。但这还不够,日本人还应该知道,汉字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每个汉字具有怎样的语义,应该如何使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汉字。我们成立汉字博物馆的目的,就是希望给日本人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了解汉字的场所。”

历经了2000年的演变,汉字早已融入到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日本人对于汉字的各种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发展着。山崎以草莓的“莓”字举例,他说,可能中国人看到“莓”字不会有太多的联想,但是现在很多日本年轻人,却重新发现这个字的字形真的很像草莓,像图画一样生动,十分可爱。于是,很多年轻的父母都给女孩取名叫“莓”。

■ 传自中国的文化因子数不胜数

樱花,原产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秦汉时期,中国的宫廷皇族就已经开始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当时万国来朝,日本人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以及樱花的鉴赏价值,于是樱花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了东瀛。

起源于中国汉朝、发展并盛行于隋唐的中国式家居——榻榻米,也于盛唐时期传播至日本、韩国等地,日本人一直延用至今。不仅居家用,有的酒店还专门提供榻榻米房间。我们在5天的行程中,就有一晚体验了“席地而卧”的风俗。

日本花道,最早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受日本的天时、地理和国情影响,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和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今天,日本人着和服时,一定会配着木屐。其实,在尧舜禹以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穿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然而今天,在中国穿木屐的已经绝迹,而木屐在日本仍是传统服饰之一。很多商店里都有出售,带一双回来重新体验一下汉晋风度,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脍,现称生鱼片,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有文字记录的食“脍”历史,可上溯到周宣王时代,即公元前800多年。中国人历来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脍炙人口”一说也是来源于此。后来,食脍的方法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在今天的日本仍是很受欢迎的食物。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了日本。到了宋代,日本人开始在本土种植茶树,制造茶叶。到明代,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才真正形成。

日本拉面据说也是中国明代儒学家朱舜水带过去的。朱舜水作为大明儒者,因为不愿接受清朝的“断发之辱”,飘洋过海来到日本长崎。1665年,热心儒学的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派人将朱舜水请到他那里讲学。朱舜水不仅学问做得好,厨艺也不错。听说德川光圀喜欢吃面食,朱舜水便把淮扬煨面(面条加高汤,高汤由猪皮、内脏、牛蹄、骨头熬制而成)的做法教给了光圀。经过后代的不断改进升级,就有了今天的“日本拉面”。为了纪念他,东京大学农学院正门,至今还保留着一块“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的石碑。

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让我们不由得感慨,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做到文化自觉。当一代年轻人沉迷于日韩文化而哈韩哈日的时候,孰知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文化仍然是景仰和膜拜!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