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逃票”,更该反思的是机场
原标题:乘客“逃票”,更该反思的是机场
据媒体报道,日前,一名儿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逃票”登机并致航班延误。民航局回应此事称,经调查,5名旅客系两名成人和3名儿童,均是首次乘坐飞机,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
事件曝光后,有媒体援引现场乘客说法,称家长“掩护”孩子逃票。因为这一主观说法,很多网友“炮火猛烈”地批评这种“逃票”行为。事实证明,虽然这次“逃票”的客观事实存在,也造成了延误的结果,但当事人并非故意逃票,只是不了解儿童票的规则。无知犯错,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对于主观恶意和无心之失的反思维度应是不一样的。
正如不久前的老太太对飞机发动机抛硬币事件一样,这些看似荒诞的事件背后,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不是每个群体对于所有规则的理解都处于同样的水平。因为经济状况、年龄、阅历等各种原因,很多人可能在某个领域处于“无知”状态。老太太不知道抛硬币可能影响发动机,家长不知道儿童乘飞机必须买票。他们连规则的具体内容都不清楚,舆论只是想当然地给他们贴上“不守规则”的标签加以嘲笑和批判,对避免后患并没有多少积极帮助。
最好的反思不是无视事实的贴标签批判,而是针对具体情形完善规则,尤其是强调规则执行者的责任。从这一“逃票”事件的经过来看,第一责任方无疑是机场安检。且不说家长是无心,即便真想逃票,也不应该经过几道关卡而不被发现。如果机场有明确的关于儿童购票的提醒,如果机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家长没有给孩子买票而加以补救,后续的误上飞机和航班延误就不会发生。就此而言,机场工作的疏漏是比家长无知更值得批评和反思的。
在航空专家眼中,飞机“逃票”属于十亿分之一的概率。这次“逃票”事件给我们的最好提醒,是在一些重要规则的执行层面要更加注意:一方面,通过更多的提示、引导,让更多的普通人有更多机会了解规则,避免无知犯错的情形发生。尤其是对于一些可能和社会脱节的弱势群体,更要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多把功夫做在前面,而不能总等意外发生再去谴责他们。另一方面,规则的执行者必须有更强的责任心,这也是避免规则被漠视或破坏的最重要关口。执行者做不好兜底工作,就必须要为自己的疏漏承担责任。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但破坏规则的情形不同,所需要的“药方”也是不一样的。在航空等公共领域,如何避免无知犯错,成为越来越需要重视的课题。在这起飞机“逃票”事件中,孩子一家已经承受了足够多的批评和惩罚,机场等方面也需要多加反思补课了。(作者:敬一山)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