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徐州让生态优势 成为发展的竞争力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9-22

 

从雄浑厚重的老工业城市到宛如江南的秀美城市
徐州让生态优势 成为发展的竞争力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宁

 

今年5月3日至4日,省委书记李强在徐州调研时强调,生态环境已是徐州的突出优势,要倍加珍惜生态资源,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的竞争力。

生态,如今已成为徐州的重要标签。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在历经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后,实现凤凰涅槃。

徐州变美了,一座雄浑厚重的老工业城市,宛如江南秀美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让徐州荣获了一个个国字号“生态荣誉”。2016年,徐州荣获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名列第一位;2017年初,徐州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名列“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首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已成徐州的靓丽名片

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留下35万亩采煤塌陷地。在徐州发展史上,生态之殇曾是难以抹去的痛。

灰蒙蒙、脏兮兮……说起徐州,这是大家曾经总是绕不开的几个词。

徐州市委、市政府着眼徐州长远发展,吹起了转型发展的号角。但是,沉重的生态包袱,让徐州只能负重前行。生态修复、治理与建设,徐州走上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经历的转型发展之路。

近十年来,徐州每年财政投入生态项目建设资金30亿至50亿元,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从8年前开始,市区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昔日荒凉的塌陷之地衍变为今天的九里湖、潘安湖等湿地景区。“十二五”以来,我市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关闭、转产,主城区范围内全面淘汰燃煤锅炉。

故黄河穿城而过,两岸的绿地、公园星罗棋布;曾经的“龙须沟”——丁万河,变身国家水利风景区;奎河、三八河等实现生态大变样;九龙湖、劳武港等昔日煤港,如今建成了开放式休闲生态公园。目前,我市已创建云龙湖、故黄河、潘安湖、金龙湖、丁万河等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徐州城四周环山,市区72座山峰已成为徐州的一道亮丽风景。但是,今日的青山绿水,来之不易。由于荒山较多,从2010年开始,徐州大力推进“二次进军荒山、让荒山披上绿装”工程。经过5年努力,全市已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0.3万亩,为400余座宜林荒山披上了绿装,实现了全市荒山绿化全覆盖,在全国开创了石灰岩山地造林的成功范例。

生态的治理、修复,让徐州尝到了甜头,让徐州的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态文章,在徐州越做越大。我市还对云龙湖小南湖实施退渔还湖工程;对金龙湖、大龙湖、玉潭湖等实施扩湖增水,并建成公园绿地。我市先后对18万亩采煤塌陷地、3.4万亩工矿废弃地、43处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全市累计新增造林65.5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2.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6%,由全省第7位跃居第2位。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生态标签深深地烙在了徐州的土地上。

借力生态名片 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今年5月10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苏北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就是要把生态作为苏北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摆在首要的位置,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每逢周末,贾汪区潘安湖景区,游人如织。曾经的采煤塌陷地经过修复治理,成为了4A级景区。地处潘安湖边的马庄村,借力景区的带动优势,主打民俗特色和旅游经济,上百名村民到景区打工,村里的民俗艺术团每年演出200多场。“挖煤贾汪”真正变成了“旅游真旺”。

站在绿色跑道上,徐州正在加速前行。“十二五”以来,全市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关闭、转产,主城区范围内全面淘汰燃煤锅炉。同时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在徐州大地,正在生动实践着。

鼓楼区依托龟山汉墓和探梅园,在整治一新的丁万河边建起龟山小镇;吕梁山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悬水湖景区获批4A级景区,新增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铜山区旅游收入连攀新高;邳州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银杏苗、树、果、叶、药、景的全产业链开发,走出了一条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产业链条为纽带、绿色经济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伴随着“生态名片”越来越靓,徐州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速。华为、微软、IBM、软通动力、大唐电信、甲骨文、中科曙光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布局徐州。7月5日,中国(徐州)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隆重开幕,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408位客商参会,23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达77.9亿元人民币,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倍增式发展。

甩掉生态包袱,徐州如今“轻装上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全市上下的共识。

放大生态优势 叫响“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金字名片

徐州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把生态作为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树立起生态文明建设更高标杆。

我市把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重点规划布局“两轴、两湖、10个生态特色片区、20个生态敏感点”,打造生态景观、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吧、文化旅游“五个走廊”。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让徐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生态建设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魄力和勇气。在徐州,市区沿街沿路10亩以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收储拆迁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同时重点做好“沿路、沿水”文章,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规划建成一批滨湖、滨水景观公园,河道绿化普及率达81.76%,林荫路推广率达92.32%。目前,徐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由江苏第7位跃居第2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74平方米,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市区公园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特色。

山水资源是徐州转型发展的宝贵资源。徐州将统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编制完善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整治利用规划,推广潘安湖修复治理模式,全面修复治理35.05万亩采煤塌陷区,努力成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生态再造的样板。

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而在淮海经济区,9个资源型城市、6个老工业基地,普遍产业结构层级偏低,生态欠账较多。徐州生态建设的经验做法,必将为全国同类型地区全面振兴转型提供有力示范。

“大风起兮云飞扬”,古老的徐州,在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一座生态文明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必将加速崛起。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