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点绿成金 生态文明绘就美丽睢宁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0-20

 

点绿成金 生态文明绘就美丽睢宁 
 
 

 

岚山一山水一体生态美。
 
苏北“水乡”。


初秋时节,走进睢宁房湾湿地旅游度假区,水连湿地、草甸漫漫,一片片、一簇簇的野生水莲,整齐而又翠绿,不时有白鹭在湿地内翩翩起舞,美景如画;内城河、小沿河、小睢河等清水景观河道,像一条条玉带连接新老城区,为城市增添了灵性和韵味;睢宁400个行政村,道路通达河塘清,村庄环境美如画,映衬着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新民居……从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播撒在睢宁广袤大地,绿色发展已成为睢宁鲜明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正聚起建设“强富美高”新睢宁的澎湃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睢宁县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把生态建设全面融入到产业调整、城乡建设、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推进县镇村河道整治,加快镇村环境提档升级等,实施“百村万树”、“美丽乡村”等工程,实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市场化运管,营造了一个天蓝、水净、 地绿的生态环境,整洁、优美、舒心的人居环境,美丽睢宁新图景徐徐展开。

践行“两山”理论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美,现已成为睢宁一个闪亮的符号,而生态则成为这个符号最动人的表情。

从睢宁小闫河由北向南慢行,河畔花红柳绿,移步换景。清清的河水静静地流淌而过,铜牛灯等不同主题的亲水平台渐次展开,如梦如幻;河道两旁的景观步道蜿蜒伸展,许多市民正怡然自得在河边休闲漫步……

李庆是睢城街道办事处东城社区居民,他是小闫河变化的见证者。“这里之前就是个臭水沟,重新改造后,北起中央大街,南至青年路,全长约2600米的小闫河景观带已成为睢宁县城东部重要的生态景观走廊。”

变化的不只是小闫河。通过实施“碧水清流”工程、城区水环境治理工程、“水更清”工程等,如今的睢宁,已呈现一泓碧水绕城郭的美景。

“有树有水,有花有草,河边的广场是我们最爱来的地方。”只要天气好,每天晚上,花园社区居民周敏都要沿小睢河散步。在周敏看来,碧水环绕就是睢宁最美的景观。

内城河位于睢宁县城中心,全长3.9公里,是城区的主要防洪排涝河道。睢宁县投资600多万元,全面实施内城河清淤工程,完成工程土方量8万方,同时实施的还有内城河与小睢河连通工程,用800米长管道将内城河与小睢河贯通,实现内城河水向西排入小睢河,然后通过小睢河地涵排入新龙河,让内城河水“活”了起来。

与城区河道改造配套的截污管网连通等工程建设,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看不见的“景观”。在原有设施基础上,睢宁县新建小睢河东侧及小沿河两侧部分截污管网6公里,使主城区截污管网增加到33公里;实施截污管道连通工程,30个搭接点接起互不相通的截污管网,33公里长截污管网全面贯通。

近年来,睢宁县云河、小闫河景观综合改造,人民西路、下邳大道、中山北路节点等一批绿化项目全面竣工,云河公园、天虹游园、天和御景游园等一批公园建成开放,城区新增绿地6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沿河、沿路绿化为轴线,以护城河、徐沙河、云河等区域绿化为重点,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以及宽松、优美、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

作为京杭大运河线上“江淮生态大走廊”徐州段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睢宁县借助生态、健康、富民栽下“三棵树”为理念而实施的“百村万树”工程,实际已然成为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的一把绿色钥匙。

黄河故道两岸,古邳镇村民种下了无絮杨、核桃树、水杉。“以前,河道两边是废弃地或滩涂,被村民零散的拾种。现在,流经古邳的9公里河段被统一规划,种上观赏树,风景比以前好多了。”镇党委副书记宋坤来介绍,古邳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但环境问题一直是短板,“通过实施“百村万树”工程植树既能提升镇区环境,又能带动村民增收。镇里流转的土地,已形成了2800亩成片林,种植了28.9万株树木。”

“我们和村民签订种绿协议,树苗统一采购、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最后统一分红。”双沟镇农林中心主任陈刚介绍,经过土地流转,该镇40万株新植树木由各合作社分包,镇里还专门成立绿化养护公司进行统一指导、管护,“40万株树按出苗最低15万株来算,20元一棵,总收入要达到300万元。扣去一部分村集体的管理。发展资金,其余的按比例分,百姓钱包鼓了是切实的实惠。”

“百村万树”为睢宁带来绿色生态,也为农民建立了“绿色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7月,睢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百村万树”植树造林工程,计划以全县400个行政村为基础,每村每年种1万棵树。第一年的目标是栽种400万棵树,三年要栽种1000万棵树。截至2017年4月,全县就已经栽下了590万棵特色树。此外,目前睢宁县河道堤坡采伐后未植树的近5万亩,若收回这部分土地被整体规划栽植,可增种无絮杨200万株以上。待树木长成,可增加集体收入4亿元以上。

根据睢宁县的规划,未来全县每个镇、街道、村庄都将拥有“微森林”,国道、省道、乡镇道路“移步易景”,一个全新的“生态睢宁”将呈现在面前。

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村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和幸福感。美丽乡村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10月10日,在睢宁县凌城镇凌城村9组,原本的300平方米垃圾堆满的汪塘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池塘,池塘两侧种植了大量垂柳和果树,风景清新怡人,这里成为当地村民散步的必选之地。

与9组一路之隔的就是王仝组,刘明松老两口正在院内晒辣椒,院外新种植了橘子树、桃树,修好的水泥路笔直,路两侧安装了路灯。“通过‘美丽乡村’整治,我们的生活真是大变样。”刘明松说。

“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景区,把河塘建成景点。”凌城镇美丽办主任朱述友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凌城镇在打造“美丽水乡”中突出绿色,实施一村一点绿化设计,在村道路两侧、居民门前等栽植垂柳、女贞、国槐、大叶黄杨、果树等,扮靓村庄。

按照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农村未来发展的需求,睢宁县科学谋划美丽乡村的总体布局,按照“统一规划、全面推进、重点实施”的原则,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国省干道沿线重点村和规划布点村庄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非规划布点村庄主要结合实际,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庄环境。通过村庄环境整治,使村庄环境面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公共服务更加配套,乡村特色更加鲜明。

立秋时节,邱集镇朱条村掩映在群山怀抱中,别有一番悠然情致。村子不大,有100多户人家,但密封垃圾桶却配备了30多个,平均每5户人家就配备1个。每天上午7点前,村里的5名清洁员就把垃圾桶彻底清理了一遍。下午,还会再清理一次。村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桶,让村里环境变整洁的同时,也改变了村民的习惯。

村民宋桂说,以前不知道垃圾往哪儿放,随手乱扔。而现在,村民都自觉地将垃圾丢到桶里去。村里还实行专业化保洁,整个村子干净整洁,生活在这里真是太舒心了。宋桂的幸福感来自于睢宁县镇垃圾收运体系工程。按照“组保洁、村收集、县转运处理”的三级保洁模式,睢宁县各镇、街道与保洁公司签订农村保洁托管协议,由保洁公司正式接管各镇园区的村庄、连村路的保洁及垃圾转运工作,并负责垃圾中转站的运营维护等。

睢宁县委、县政府下发了《睢宁县村庄环境整治及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工作奖惩办法》等文件,实行“黄、橙、红”三色警示管理机制,对当月考核后三位、连续两个月考核末位以及连续三个月考核末位的镇、街道,分别发放“黄、橙、红”警示牌,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睢宁县还坚持“整、管”同步,加强保洁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保洁员花名册和报酬台账,健全保洁员队伍职责规定、考核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确保村庄环境保洁实现常态化。

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优生活促增收暖民心

9月18日,睢宁县魏集镇东北部黄墩湖滞洪区新型农民聚居区湖畔槐园内,联排别墅纵横成街,美景如画。湖畔槐园按照生态园林的理念,将“槐文化”与景观元素融合,在小区内打造“槐梦苑”“槐香苑”“槐鼎苑”三个主题景区,创造性将小区与公园结合,实现“楼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供电、通信、给排水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还建设了幼儿园、景观式微动力的污水处理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先进配套设施,满足群众需求。

“做梦也没想到我们村能变成这个样子,不少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的生活。”在小区健身广场上锻炼的居民王瑞鑫说。

与湖畔槐园一样,双沟镇官路村集中居住区更像一个成熟的大型社区,房子一律是五层楼房,小区游园里不时有居民前来休闲、锻炼。游园里,亭台、长廊、假山、木质小屋在花草的映衬下别具一格,而巧妙装置的健身器材则让整个游园更加清新生动、韵味十足。虽然住进现代化社区,农民并没有因此脱离土地,原官路村4组村民申修民告诉记者,他家还保留5亩土地,都已经流转到合作社了,自己可以到合作社打工。

据介绍,双沟镇实施了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将57个自然村整合为3个集中居住区和2个特色居民点,拆除旧面积1942亩,可新增耕地1737亩,目前已完成复垦1300亩。在改变乡村面貌、提高城镇化率、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说,通过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动县域公共资源最大限度流向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市接近的公共资源,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去年以来,全县累计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46 个,打造出高党、官路、湖畔槐园等一批具有苏北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自然生态村。此外,通过集中区建设唤醒沉睡土地资源,推动土地资源有效整合、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不断拓展城乡发展空间,通过实施集中居住,每个集中居住区平均可新增耕地500亩至1000 亩。

生态睢宁建设的步伐和成效正在敲响幸福的大门,浸入145万睢宁群众心间。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作霖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作霖 睢宣 摄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