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登观景台
◎钱丽娅 春日融融,我登上了云龙山观景台。 观景台,亦称南天门。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山上,是云龙湖5A风景区唯一的超高地标。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临栏远眺,全城美景一览无余,山水城林尽收眼底;登高望远,念天地之悠悠,古彭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此刻涌动在眼前。 徐州山多,环城皆山也。城外数百座山,城区周围有山72座。徐州的山多,山山有名。最出名的还是云龙山。徐州人最熟悉、最常去的也是云龙山。这座山,我已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 云龙山,山有九节,节节蜿蜒,由北向南,云雾缭绕,似龙盘卧,故曰云龙,是徐州一处最具龙脉象的山。国人爱龙,这“龙”字也成就了徐州,徐州不仅诞生了“真龙天子”,也衍生了一个大汉民族。徐州的山叫云龙山,徐州的湖叫云龙湖,若干年后又衍生出大龙湖、九龙湖、金龙湖。徐州与龙有说不清、扯不断的文化渊源。 龙脉为山,是云龙山古今往来的独特风景;龙文化,是徐州人用山作笔,以水为墨,书写的一篇大文章。 云龙山不高,也非雄关,但它见证了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鼓角铮鸣。汉楚相争,四面楚歌,奠定了一个朝代的根基。一小亭长,胜则为王,城头插上霸王旗;一代枭雄,败则不甘为寇,至死不肯过江东。汉皇的后裔要与徐州的山一同万古,于是把墓穴葬于山石之洞,将疆场上厮杀的军队点化为威严的兵马俑。今天云龙湖畔的汉画像石,浓缩了两千多年前雄威的一幕。 云龙山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一张历史名片。900多年前的一天,云龙山迎来了徐州太守大文豪苏轼。那时节,云龙山下的杏花正灼灼怒放,意气风发的太守在这里为同乡好友壮行,“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这位在徐州一年又十一个月的太守,也常去云龙山上的放鹤亭,与张山人品酒论诗,醉中一挥而就《放鹤亭记》,就是一幅大写意的徐州山水四季图。太守也常喝得酩酊大醉,一日跌跌撞撞走到了云龙山下的黄茅冈,一首千古绝句《登云龙山》就此留存。而今,太守没有走远,依然醉卧在云龙山的东坡石床上:他宽袍博袖,双眼迷离,半卧于石床上,可右手仍高擎着笔,似乎要为徐州再写一首好诗。太守依然,那张山人何在?还在那故居里。只是那“张山人故居”已成为“云龙书院”,竹林萧萧,清风朗月,时常听到黄口小儿、青年才俊朗朗的读书声,读的正是《放鹤亭记》。云龙山上的云也在倾听,所以是那般净然、悠然、飘然…… 一代伟人、诗人毛主席曾七次来到徐州。1952年10月29日毛主席第二次到徐州,登上了云龙山,眺望整座徐州古城。当看到徐州周边石灰岩构造的光秃秃的山峦时,感慨万千,发出了“绿化荒山,发动群众上山造林,变穷山为富山”的号召。也就是从那时起,徐州人绿化荒山,向荒山进军的脚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每逢重阳时节,满山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徐州城万人空巷,重阳登云龙山望远已成为徐州人的新习俗。 站在观景台向西眺望,碧波荡漾的云龙湖送来清凉之风。云龙湖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邻市区。这里古代是一片洼地,俗称“簸箕洼”。北宋时称“尔家川”,明代称“苏伯湖”。明万历年间,因湖水经常泛滥成灾而以石狗镇水,故名“石狗湖”。改称“云龙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据《重修云龙湖碑记》载:“徐州市人民政府于1958年浚湖工,清淤叠堤,穿渠起闸,军民劳作,两易寒暑,八里长堤北卧,万亩绿波荡漾。1960年2月竣工之日,始有云龙湖之新称。” 现在的云龙湖东岸即云龙山西麓,真正是一色杏花三十里。揭开盖头显山露水,好风光不再藏着掖着。三让亭、刘备泉、苏公塔、季子挂剑台,高山仰止,先贤引导你前行;杏花广场、杏花村、杏花坞,一色杏花香雪海。湖水边,水榭亭廊、生态码头、亲水平台、盆景园点缀其间,真山真水与人文古迹珠联璧合,形成了一条历史长廊。靠山临湖,坐拥山水。自然山水和两汉文化交相辉映、时代风情与悠久历史珠帘玉缀。 近十多年来,小南湖实施退渔还湖工程,一个鱼肥荷香、小桥流水、兼有北雄南秀的水乡园林景区已现高颜值。珠山公园堪称徐州人民的骄傲,有天师广场,有叠石飞瀑,有沉水走廊,“五斗瀑布”飞流直下,5000吨绵羊石错落叠加。这里有历史传说,有真实故事。刚柔静动,相映成趣。哪一处景点不是一个传奇?哪一处设计不让人拍案叫绝? 徐州有山,其名云龙;山下有湖,又名云龙。一山一湖,相依相偎,青山秀水,宛若情侣。这样的福分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谁不说徐州人福莫大焉? 阳春三月,云龙山下游人如织。延绵数十里的杏花,与云龙湖岸边的桃柳相映,构成一幅杏花春雨迎春图。偌大的一面山坡,芳草萋萋,鲜花怒放,铺陈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正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徐州作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