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奇:江苏汉文化的来龙与去脉
汉风徐来 舞动九州
|
||
|
||
|
◎赵明奇 ■开栏语 2000年前,布衣刘邦从徐州走出,创立了大汉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民族大融合,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让“汉”字成为民族文化的徽记,光照古今,泽被后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苏文化以“吴韵”“汉风”两大文化为代表,刘邦故里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把大汉文化打造成世界级文化名片,是江苏省委对徐州文化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和新要求,也是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秉持主流媒体的初心使命、传播文化的责任担当,《徐州日报》本周起开设《汉风周刊》,服务文化研究,推动文化建设,与广大读者在璀璨的文化百花园中,获取新知,丰盈人生,汲取汉文化传递的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力量。 《汉风周刊》以弘扬汉文化为宗旨,设立与之相关的地理探访、考古发现、文脉传承、专家论坛、新书推荐等栏目,通过新闻报道、独家访谈、专家约稿等方式,生产有趣、有料、有思想的优质内容。 这里的“汉文化”,可以是时间概念的汉朝文化,可以是空间概念的汉源之地的区域文化,或是更大概念的中华传统文化,亦或是域外人士视角下的汉学文化。 文化有时代性、地域性, 文化更有超时代性、超地域性。《汉风周刊》,将借汉文化观照徐州,放眼世界,建设未来—— 探求中华文化起源, 保护民族传统基因。 关注前沿学术研究, 分享人文思想光芒。 本版投稿及咨询邮箱:1740449948@qq.com。 每周内容同期发布至今日徐州APP、徐州发布公众号,敬请关注。 本版主持人 张瑾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的汉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史有确证,世有公认。近年来,有关研究如雨后春笋,骤然增加。但是,谈共性的多,具体研究特定地理单元,例如苏北文化个案的项目相对比较少。在文化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在江苏建设文化强省的现实背景下,从学术层面上,就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组合形成、文化特征、历史贡献与如何弘扬作一些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界·定 始于西楚、两汉,源于淮海、徐州 文化圈学说是一个三维的理论综合体。 在空间概念上,因一定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凝聚力而形成的区域文化范围,就是区域文化圈。例如今天的徐州文化圈,就跨出行政范围影响范围波及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在时间概念上,因一定的历史文化高峰波段而形成的时间文化范围,就是时代文化圈。例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两汉文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不可重复的时代标志。 在人际概念上,因一定的缘分组合因素而形成的事业圈和交际圈,就是社会文化圈。历史上的先秦诸子、竹林七贤、扬州八怪都是以不同缘分组合的人际文化圈。天时地利人和三维之体环环相扣,上下链接就形成了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人类文化史。 基于文化圈理论,我们初步认为,江苏的汉文化是西楚两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批优秀人物,上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本土文化的纯厚优势,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在斗争与发展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文化综合体。 它是2000年封建文化的先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鲜明特征,有深刻的内涵,有久远的影响。以刘邦、项羽等徐州人(历史上宿迁长期隶属徐州府)为核心的政治人物组成的英雄群体对祖国文化、世界文化都有杰出的贡献,研究其积极意义,弘扬其正义精神,有助于我们富国强兵,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在我国沿海经济链中,淮海地区是早期历史上最富强的一环,而现在则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无论是振兴地区,还是凝聚国力,探讨江苏汉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对振兴江苏经济、建设文化强省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地·利 先天地理优势铺垫历史舞台 作为历史时期淮海地区所形成的汉文化,不是固立存在的,它的形成是在时空因素下多元组合、交融、衍生出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文化。追溯这个历史过程,分析这些环境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汉文化的历史地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在先秦、秦汉之所以能逐步形成汉文化,自有其特殊的“风水”,即特殊的地理环境。 《尚书·禹贡·徐州》的记载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上古时期,生活在淮海地区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大禹的率领下,以不畏艰难的精神,以人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灾害,获得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那个时期,这里土地肥沃、植被丰厚,农副产品出产丰富,进贡的祭品、食品、日用品和服饰原料等都很丰饶;那个时期,这里的水上交通很发达,可以直通河洛关中,且“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据考证,彭城历史上曾经有四次作为诸侯国的政权中心所在地,它们分别是夏商时期大彭氏国的国都、战国末期宋国的陪都、西楚政权时期的王都、两汉时期的王都。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很讲究地理条件,彭城居淮海区域之中,依山傍水,交通四方,被诸侯王选为国都可以说并非偶然因素。 彭城“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城邑环山绕河,进可攻、退可守,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文献史料中,涉及徐州、彭城字眼的战事有260余起,可见其在军事地理上的区位优势。 彭城北距邹鲁儒家思想发源地约150公里,西南去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家乡亦150公里,两位先哲曾多次在彭城西北40公里处的“沛泽”相会,交流思想,切磋观点,铸造中国人文意识。另据有关人士考证,“孟子是在宋都彭城首次提出‘性善论’,而不是在齐国都城临淄提出来的。”亦可见彭城是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的一个文化中心。 正是因为彭城的周围有广阔的发达的经济作支撑,有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作交流,所以它逐步形成了区域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文化重心的地理优势,也正是这些具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为承前启后的汉文化之诞生提供了历史舞台。 溯·源 彭祖和徐国文化铸就基础 上古之世,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的淮河流域是南北两大文化体系融会的洞房,也是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如果说上古先秦黄河文化之母与长江文化之父的连理,产生了日后的汉朝文化,乃至汉族文化,那么,作为汉朝文化先声出现于淮海大地的江苏北部区域文化,则是本土的彭祖文化、徐夷文化与南北体系的齐鲁、中原、楚、吴越文化交融衍生而来的。尽管这种特定时期特定地理单元的区域文化随着全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名义上有些淡化,但它的精神仍然是中国人文思想的瑰宝,我们有必要认识它形成的历史因素。 上古先秦淮海地区,强大发达的大彭氏国和徐国(徐夷)的存在与发展,铸就了汉文化的基础。 大彭氏国的始祖人称彭祖,姓篯,名铿,是黄帝的后裔,徐州城叫“彭城”与大彭氏国的历史存在有直接的关系。从古到今,彭祖一直被人们尊奉为长寿之星,传说他活了800岁。屈原、庄子、荀子、刘向等许多历史著作中都有关于彭祖长寿故事的记载,道家方士尊崇彭祖为神,附会之说更是纷纭不绝,以致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彭祖文化现象。 彭祖文化可以说是由彭祖开创,经其后学、崇拜者、研究者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具有华夏传统特色的养生文化,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支应用科学,在烹饪、导引(气功)和房术方面有所建树。古籍记述彭祖“寿高八百”未必尽信,然彭祖被奉为长寿楷模,说明彭祖长寿是确实的。徐州城市历代建有彭祖井、彭祖宅、彭祖祠、彭祖墓,也说明后人永远怀念这位大彭氏国的创始人。中国厨师行业尊彭祖为烹饪鼻祖,更说明彭祖文化之不朽。 上古先秦时期生活在淮海中心地区的还有封国徐国,徐国得名承袭徐夷,徐夷的“徐”字则是远古先民因住房象形而产生的文字,是建筑文化的萌芽,也是徐州得名的语源。它的历史存在也和汉文化的产生直接相关。 早在6000年前,徐族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先进的本土的原始文化。时至周代,雄踞一方的诸侯徐国兴盛起来,从20世纪以来,淮海地区和江西、浙江等地出土的大量“徐器”来看,其工艺之先进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内在质量上都超过当时吴、越的水平。 徐国有过显赫的历史,创造过璀璨的古代文化,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应属于源头之水的一部分。江苏师大罗其湘教授研究徐福东渡,得出日本家族有徐族后裔的结论。还有一些研究太平洋文化的学者认为,太平洋文化发祥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美洲的母体文化奥尔梅克文化是由徐人迁徙衍化而来。 大彭国和徐国从名义上都消失了,但彭祖文化与徐文化在本土的影响都是永存的,它们以勤劳智慧、勇敢奋进,不屈不挠为精神滋润了淮海大地,哺育了淮海儿女,为汉文化的诞生播下了种子。 孕·育 黄河与长江文化濡染浸润 淮海中心地区上古先秦之时均属黄河文化体系,黄河文化及长江文化对汉文化的形成有培养之功。 泗水发源于山东东蒙山,是上古先秦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齐鲁文化的南传亦主要沿泗水而下。泗水经古沛县(今沛县城东)、留城(张良封地,沉入微山湖)、到彭城,又折向东南流,经吕梁(今铜山县吕梁乡)、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合沂、沭二水,汇入淮河。 据《庄子》记载,孔子曾多次“南之沛、见老聃”,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构造中国历史人文意识的基础。《庄子》还记载孔子在吕梁洪观瀑,教育学生的事迹。此外,亚圣孟子在宋都彭城会见滕子,首次提出性善论,也具有相当可信的事实作基础。齐鲁文化对淮海中心地区影响深刻而久远,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说:“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 类属黄河文化的中原地区对淮海中心地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甚至三秦、巴蜀的文化也是通过中原而影响此地的。黄河文化多经获水、汴水从淮海中心地区南传,这种长期的染化不能不说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培养。 先秦之世,淮海中心地区彭城周围先后被宋、齐、吴占领,但最终还是被沿江而下,吞并吴越,又乘胜北上的楚国兼并。彭城属楚60余年,但其影响在彭城以及西楚地区非常深。 楚国先祖与大彭氏国始祖同为陆终氏之后,在宗亲血脉意识特别浓重的上古时代,这种血缘与地缘上的感情融合,有很强烈的必然性。楚国文化的先进发达与通俗易懂,不难被广大民众接受。彭城地处洙、泗以下,受孔孟熏陶、承邹鲁遗泽有天时地利之便,但孔孟之学博大精深,含蓄玄奥,难被一般民众体会,而楚风淳厚,楚俗朴直,楚辞口语化,一旦被民众接受,便很容易普及开来。出生于丰沛的汉高祖刘邦与家乡在下相(今江苏宿迁市)的项羽同说楚语,同唱楚歌,便是证明。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中多用助词“兮”字,与屈原楚辞如出一辙,可见楚文化对彭城及其周围地区的深远影响。 开·创 融合中华文化血脉稳固而兴 在本土文化的哺育下,在黄河、长江南北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国历史的大转折关头,汉文化以其充分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在淮海大地应运而生,它的初期代表人物是刘邦和项羽及其主要追随者。追溯求源,徐州地区是中华文化血脉长河的重要源头之一。 汉民族的形成由来久远。根据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现代考古发现和学者们的多方论证,一般认为,汉民族是由上古三大民族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始则相互角逐,继则和睦相处,终则融合同化而成。 秦王朝建立,周边地区曾一度称之秦人,但秦朝短命,不成气候,历史影响并未形成。汉王朝是承大乱之后建立起来的,不仅在地理上大一统,而且在思想上也是大一统的王朝。经高祖时期创立,文景时期经营,武帝时期发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繁盛空前,“书同文,行同伦”“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在北和亲匈奴,南安抚百越,通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汉人、汉族的称谓在形式上逐渐固定下来,流传下去。后来经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元及满清王朝,汉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仍在相互角逐,和睦相处,融合同化这一历史逻辑下互补互助,共同成长,从而形成了具有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 至今,许多外国人把中国语言称为“汉语”,把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称为“汉学”,中国文化称为“汉文化”,也能证明汉人是中国人的主体,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汉王朝的历史影响经久不衰,魅力永存,也能证明出生在徐州的汉高祖一代人文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 汉朝统一天下400余年,是寿命最长的封建王朝,“非刘氏莫王”的政治格局未免有家天下之嫌,然而,从区域文化影响角度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江苏区域文化的输出。汉王朝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她以血缘、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熊熊烈火,熔化黄河、长江两大南北区域文化的隔阂,消除中原与四夷人民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重铸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经过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理,不仅使疆域之内的背景各异的民众认同了汉族这个共同体,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兄弟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这一时期汉民族继承了前辈华夏族海纳百川的气度,形成了善于吸收、包容、融汇外来民族的民族特性,使龙的传人这个中华共同体越来越健康美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江苏人创造了汉朝文化,苏北大地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炼,汉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狭义的江苏北部的区域文化,它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了更深厚内涵的广义的中华汉文化概念,这就是以汉朝文化为基体,汉族文化为主体,汉字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有着三层相包容的意思: 第一层核心层是汉朝文化,是总结百家学术吸收各种区域文化而形成的中华正统文化,上承华夏文明,下启中华大家庭之曙光,是中华文明的基体。 第二层主体层是汉族文化,是由上古多民族文化多元组合、再经中古,近代多民族补充汇合而成的,在世界文明史上生命力最旺盛最持久的文化单元。她宽恕仁爱、和平中庸,是以真诚、善良,向美向上为德性的民族文化。 第三层放射层是汉字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古埃及文字、古苏美尔文字、古巴比伦文字都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消亡了,而汉字经久不衰,且有在计算机时代更加兴盛的势头。根据世界史比较,可以说中国汉文化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最长、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文化。 先秦时期徐州是中国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中心地区,是文化交流、交通往来最便利的地区,是生活技能开化最早的地区,是最高统治集团核心人物的出生地和事业发祥地,所以,这里的文化习俗具有融会古今的综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 今天,全球已进入数字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国文化必将经受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三重冲击。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特点,更具有超时代性、超地域性特点,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越性,这是外国文化立足中国的难点,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 汉文化具有内在的主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在建设新世界新文化中仍然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就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江苏文化竞争力而言,加强汉代文物保护,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旅游开发,支持苏南苏北旅游资源一体化战略;加强文化研究,为舆论宣传提供学术保证;加强人才培养,保持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作者:赵明奇,徐州市政府参事,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硕导。全文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