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擦亮『老徐州记忆文化名片』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时间:2020-10-13
 生态、文化、旅游整合发展
 
  在户部山举行的传统戏曲展演。 通讯员 刘刚 摄
 
  国庆长假中的泉山区图书馆。 通讯员 秦可欣 摄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一城之美,既美在外,也美在内。

  为塑造可观的“外在美”,提升可感的“内在美”,徐州在聚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创造美丽徐州建设经验典型的征程中,推动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致力于建设文化繁荣、精神富足、风尚昂扬的和谐美丽大家园和幸福美好大家庭。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润温人心,汉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文化延续文脉,淮海战役精神、徐工崛起精神激励奋进,由内而外的气质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亮丽风采。

  做强城市文化名片

  刚刚过去的8天中秋国庆长假,32万人次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62.5万人次游览了云龙湖风景区,60家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9.5亿元。

  国庆之前,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和市长庄兆林在《徐州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徐州与您有个约会——致全国游客朋友们的一封信》,得到广泛响应。一位来户部山古民居参观的山东游客说,自己就是看了徐州市委书记、市长发出的邀请信才来徐州游玩的。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辉煌灿烂的汉文化,汉墓、汉画、汉兵马俑驰名四海,汉服、汉舞、汉乐得到了活化传承。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徐州的内涵,而美丽的山水风光则展现出徐州的颜值,持续多年的生态修复使徐州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徐州全力打造汉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文化三大城市文化名片,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全力推进“老徐州记忆文化名片”建设,探索户部山等城市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充分彰显出徐州的城市文化特色。

  围绕运河风貌、红色记忆、古镇村落、特色美食等文旅资源,徐州培育了一批高品位文化旅游品牌,创建了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并谋划了园博园主园址的展后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引渡河水,开挖人工湖,改造煤炭塌陷地,绿化荒山,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水利风景区、美丽库区、生态美丽河湖建设,营造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和水景观,这一系列的举措,让老百姓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拥抱自然。

  城市的巨变给生活带来无限生机。黄金周里,夜幕下的潘安水镇灯火辉煌,青石老街人声鼎沸,地方小吃烟火缭绕,正在举行的2020中国徐州乡村文化旅游节让90后船娘朱雪宁天天闲不住。自8年前从无锡打工回家,她便恋上了家乡的这份工作。

  当下的徐州,以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淮海经济区文化旅游中心为目标,在全市开展“国潮汉风·夜彭城”活动,充满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的文旅活动,让本地人更爱家乡,让外地人来皆有获。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

  10月3日至8日,7场庆国庆·迎中秋“动感彭城——城乡文化对对碰”文艺演出在户部山铜鼎广场举行。此前的9月27日至9月30日,连续4天的“我们的节日——喜迎中秋国庆”也在这里上演,每天下午两个小时的活动赢得阵阵喝彩,还有不少市民轻声和唱。

  活动中参演的人员多是徐州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艺术培训班和市老干部大学的学员。在徐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博场馆之于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密切,公益培训名师教导,公益演出娱人娱己。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离不开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水平地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建设、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2019年,徐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跃居全省第一,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全省第九位提升到第五位。公共文化服务的日益完善,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上半年,徐州博物馆深度挖掘整理汉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汉文化数字传播工程,通过音频、视频、纪录片、动画、VR等多重形式阐述徐州汉文化,大受年轻人的追捧,让参观博物馆成为时尚。

  10月1日,闭馆提升改造数月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南馆开馆,新的声光设施、多媒体展示、色彩搭配,提高了展陈档次,完善了互动体验,一组用泥人张复原的汉画场景成为游人的网红打卡点。

  长假中接待了1万余名市民的泉山区图书馆,以宽敞的场地、现代化的设施和人性化的服务,为市民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成为青少年成长、成年人充电的心灵栖居地。

  针对徐州文旅项目“满天繁星,没有月亮”的现状,我市强化项目带动,实现以增量带存量,规划建设大风歌城核心文旅项目,开工园博园项目,徐州方特乐园、海洋极地世界、文庙历史街区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

  市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继续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到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与红色文旅工程相结合、为民办实事工程相结合、与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与作风建设相结合,实现党建工作与文旅工作“两促进、双提升”。

  打造区域文化高地

  为配合10月16日—18日在徐州召开的首届“汉文化论坛——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长假过后,云龙书院连续录制了“云说两汉”线上直播公益讲座,由江苏师范大学王健和赵明奇教授分别主讲,作为论坛的特别节目。

  现代书院的文化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既有公众走进书院现场听讲,也有利用新媒体手段远程同步播放。自今年疫情以来,线上直播成为云龙书院公益讲座的常态方式。云龙书院以打造徐州文化高地为己任,开院4年里,不间断地双休日公益讲座,已成为众多市民固定的知识课堂。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央党校哲学博士曹润青曾在云龙书院《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讲座中如是说。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近年来,我市深度打造“舞动汉风”品牌,加强对重大题材作品、新时代题材作品、重点文艺项目的规划引导,紧紧围绕弘扬淮海战役精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徐工崛起精神等方面组织创作,抒写新时代徐州人民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感人故事。

  围绕汉文化开发,徐州演艺集团推出了汉韵情景剧《汉风飞扬》《大风歌》、汉乐演绎精品《汉乐华章》等一批根植徐州本土、思想内涵突出、彰显城市精神的优秀作品;原创红色梆子剧《母亲》、音乐剧《淮海儿女》等精品剧目,收获了江苏省文华大奖等系列奖项,用文艺的力量为广大群众提信心、鼓士气。

  自上月底在徐州美术馆开展的“沧笙踏歌——郑正书画作品展”,吸引了大批徐淮书画界人士前来观瞻。郑正用中国传统笔墨传递出的乐观精神与中正平和、透露出的善意爽朗与健康向上,在参观者中得到了普遍共鸣。

  作为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徐州美术馆担负着书画徐州建设、艺术普及、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和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美术馆高起点策划、高水平画展、高密度宣传,通过彭城画派、李家山水、朝鲜油画等展事,带给市民高雅的审美体验,也在省内外书画界创出了属于徐州的品牌。

  城市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张瑾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寄托着人们的情怀、梦想与期望,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城市品质。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途上,文化生活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文化是力量源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走进书店,取阅古今的经典书籍;前往博物馆,倾听古老的文物故事;漫步街巷,感受古城的时光脉络……一座城市能提供多少这样的心灵园地、用文化温润人心,是其向大众展示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一张考卷。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徐州,不再仅仅是史书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人们,沐浴楚韵汉风,拥抱淮海大地,正信心满满地奏响文化强市交响曲,书绘美丽徐州小康梦。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