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打好文化发展牌 突出核心竞争力 ——访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云龙书院院长徐放鸣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时间:2021-09-07

客观认识短板 科学谋划未来

记者:在上月我市召开的文旅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中,提出了谋划未来5年的发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的观点,对此您怎样看?

徐放鸣:我是徐州文化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经历了徐州近20年来的文化建设历程,对这五年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感触尤其多,包括我所服务的云龙书院的复建运营,也已经成为徐州文化的一张有影响的名片。

2016年11月,我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参加徐州代表团的大组讨论,曾经就云龙书院的复建和运行模式与时任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对话交流,李强书记希望我们把云龙书院建设成为徐州的文化高地。五年来,我们就是按照这一要求探索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书院,把徐州文化的厚重底蕴充分彰显出来。

“十三五”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强市,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我认为,应当充分肯定徐州文旅这五年的发展成就,《新华日报》两次以头版头条报道徐州文旅的发展,我都注意到了,这是很有显示度的,反映了徐州文旅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要在横向对比和借鉴中客观地分析存在的短板,例如庄书记提出的问题:徐州有文化底蕴,但影响还不够大;有旅游产业,但缺少拳头产品;有文旅融合,但规模不大,辐射范围小。这就是未来发展,特别是“十四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体现了清醒的问题意识。

记者:针对徐州有文化底蕴而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在未来的谋划实施中,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徐放鸣:我认为在谋划徐州的总体发展中,应进一步确立文化建设是徐州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徐州最值得珍惜的资源禀赋,也是我们在全国340个地级市中与其他地级市竞争的最大优势,这一优势甚至比我们确定“十四五”末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更有价值,更有显示度和持久性。

我曾经在一次文明城市建设研讨论坛上讲过,徐州的文明城市建设应当走从“文化徐州”到“文明徐州”的发展路径,从厚重的文化积淀中提炼出徐州文明建设的强大基因。如今我们谋划今后五年的总体发展,还是要坚持打好徐州发展的文化牌,突出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2020年11月,徐州成功举办了首届汉文化论坛,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针对有文化底蕴而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徐州还应当继续办好“汉文化论坛”,使之成为研究和传播徐州历史文化的高端平台,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今年1月,省人大审议通过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文化建设部分专门列出了继续办好两个论坛——“江南文脉论坛”和“汉文化论坛”。这是着眼江苏文化建设要追求“吴韵”与“汉风”并重的战略之举,也说明徐州汉文化论坛已经上升到省级层面给予支持。

我们应当继续深化和提升汉文化论坛的策划创意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汉风学术奖”“汉风创意奖”“汉风艺术奖”,吸引海内外研究者、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产业人士参与汉文化研究和创意推介,努力扩大徐州汉文化的传播面和影响力。

按照既定计划,明年将举办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影响力,产生更大的文化传播效果。

梳理徐州文脉

塑造文化形象

记者:文化和旅游是引领风尚、推动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诗与远方”。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您认为徐州文旅有哪些工作亟需要做?

徐放鸣:发展徐州文旅,首先要创造性地讲好“徐州故事”,丰富徐州旅游的人文内涵。例如正在规划的徐州文脉南北轴线的保护开发就是很好的设想,将代表性人文景观串联起来,便于深度地挖掘其中的故事,让有形的景观与生动的故事巧妙融合。市文广旅局也有关于汉服推介和将云龙湖视为“1314爱情湖”的很好的故事创意,都值得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在这方面,我们云龙书院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近两年来面向公众举办“徐州人讲徐州故事”系列讲座,已经推出了60讲,涉及彭祖文化、古徐国文化、两汉文化、苏轼文化、战争文化、名人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诸多话题,通过钩沉史料进一步彰显徐州文化的多元面貌和丰厚底蕴,其中的一些选题是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做深度挖掘和转化的。

旅游推介是一个城市对外形象的精准展示,建议适时改造主流媒体传播的徐州旅游推介语,避免雷同,凸显个性,可以保留“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赞成新增“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

如此调整,可以体现徐州厚重历史与时代活力的交融,以及传统与时尚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特别是年轻的游客,也符合当今文旅融合所呈现的旅游审美文化“沉浸式体验”的特点。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吸引各方面资源进入文旅产业。在江苏省各省辖市的横向比较中,徐州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这也制约了徐州形成文旅拳头产品、扩大产业规模。这固然有地方财力的客观制约,但还要从做强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

另外,完善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还有很大探索空间,应当鼓励创新,推进改革,进一步释放活力。

记者:江苏有以苏州为代表的“吴韵”和以徐州为代表的“汉风”两种文化,针对“吴韵”强、“汉风”弱的情况,徐州在汉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应用方面,将如何加强?

徐放鸣:为建设文化强市,徐州于7月出台了《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我感觉这个行动计划很有意义,可以立足这个高度来重新回看我们之前所做的工作,来调整好后续的相关建设任务。这项工作基本定位可以概括为“全面梳理徐州历史文脉,整体塑造徐州文化形象”。

江苏师范大学赵明奇教授已经耗费了数年的心血,承担了江苏文脉整理和研究工程中《徐州文化志》的写作任务。第一轮审稿,省社科联邀请我担任审稿专家,在审稿会上,我能感觉到在学者层面,徐州的汉文化不容易被熟悉江南文化的学者们所重视。这样一种现实状况,更加激励我们要把徐州的汉文化挖掘研究好、传承应用好。

弘扬汉文化,应该落实到塑造学术文化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这些年我参加江苏文脉整理和研究工程,感到在省级层面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在江苏文脉研究当中,苏北特别以徐州为代表的汉文化是不可缺少的。

当前,徐州需要拿出一些比较有分量,可能发行量不那么大,但能够产生集群效应的书,这应该成为我们历史文本挖掘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可以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整体策划一套书,来呈现徐州厚重的历史文化风貌。

在传播应用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完整呈现徐州历史文脉,说到底就是整体塑造徐州文化形象,它既可以是一种具体的物化形态,还可以依托新媒体,用虚拟影像方式吸引更多青少年前来打卡,这方面,徐州的主流媒体已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总之,如何用好新的传播形态来整体呈现徐州的历史文脉,用现代传播方式来讲好故事、吸引大众,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