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打造淮海经济区教育中心
徐州日报讯(记者 孙盈)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作为淮海经济区区域内最大的高等教育资源聚集地,我市目前已形成办学层次分明、学科结构合理、专业布点齐全、教育质量优良,能够较好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淮海经济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高地,具备建成淮海经济区教育中心的基础。
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和重要支撑性城市,徐州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经济总量居淮海经济区首位。徐州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数量和规模居淮海经济区首位,为徐州和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创新源泉。
据最新统计,我市有各类高校10所(不含军事院校、独立院校),占淮海经济区高校总数的26.3%,在校大学生14.5万人,占淮海经济区内高校在校生的32.5%,数量和规模都在淮海经济区内占据首位;在徐高校类型齐全。其中,研究型大学学科优势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鲜明,高职院校注重工学结合;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专业几乎涵盖所有学科专业类别。在能源、师范教育、医疗、装备制造、建筑工程、商贸物流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优势。当前,在徐高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51个,各项核心指标远高于淮海经济区区域内其他城市;教科研实力强也是我市高校一大特色。
徐州拥有淮海经济区内唯一的“211工程”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并拥有1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区域内共2所)。全市各高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24人,高级职称教师3279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区域内首位;在徐高校能够拥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全市范围内各高校在煤炭能源、汉语言文学、麻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形成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在徐高校在淮海经济区区域内服务能力也十分强大。各高校建有国家级实验室9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8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等平台,创新平台的数量、层次和孵化能力均居淮海经济区首位。近年来,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区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近6万人。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确立“大教育”理念,构建与科技、文化、产业等高度融合、与徐州城市地位匹配一致的“大教育”。在发展“大教育”的同时,还将以徐州为中心推动淮海地区教育领域互联互融,促进高教实力更好转化为发展竞争力,把徐州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