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兴小学:一座“植物工厂”带来百变课堂
|
||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图/通讯员 王秋芬 王媛媛 在慵懒的芭蕉树下绘画写生,为亲手播种的凤仙花写下厚厚的观察日记,把每一种植物的成长周期做成数据列表,在丰收的童趣园里割麦子收大蒜,为了照顾好喜爱的植物发明了智能浇花器…… 在我市的云兴小学,教学楼后,一座不算太大的“植物工厂”,不仅给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留下了斑斓回忆,也给当下的小学课堂吹来了屡屡新风。 而这,得益于校长陈书强和几位老师们最初的一项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物联网+植物工厂”:指向儿童科学素养的校本实践与探索》。 原本仅设想利用真实情境开展科学教育的一项教学改革,因为孩子们的喜爱,老师们的持续创新,不断散发出教育改革的磁场效应,给学生们的全学科课堂带来了崭新气象。 重返校园 “植物工厂”乐趣无穷 4月,我市小学终于陆续迎来了开学季。 对于云兴小学的学生们来说,重返校园,除了熟悉的同学和老师,迎接他们的还有一片绿油油的麦子,放假时,这些麦苗才刚刚破土,几个月不见,麦苗高了,开始扬花、抽穗了。细心的学生们打开了此前的种麦日记,再次开始记录起有关麦子成长的故事。 透过孩子们的日记,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片麦子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以及雪球般的知识累加。 “小麦,新石器时代人类对某类野生禾本科植物驯化而来。” “在中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流域最早开始种植小麦,现在中国小麦栽培遍及全国。”…… 去年10月,云兴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植物工厂”找了一块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地,撒下了小麦种子,并且每天总会抽取一个课间前来施肥、捉虫、浇灌,记录小麦的发芽、出苗、分蘖、越冬等生长发育过程。 到今年5月底,小麦经过了8个月的成长,终于长出了沉甸甸的麦穗。 骄阳烈日,挥舞镰刀,许多学生们是生平第一次割麦子、打麦仁、晒麦秆。而对学校的老师来说,这是一次既定的科学课,更是劳动、思想教育、语文、数学、美术、信息等全学科教育都能找到落脚点的真实情境教育。 除了麦子,云兴小学的“植物工厂”可谓包罗万象,萝卜、茄子、辣椒、大蒜、南瓜、常青藤、玫瑰花、猕猴桃、金鱼……从农作物、水果、蔬菜,到花草、树木、小动物,品类齐全。 因为有了这座校园“植物工厂”,种植一种花草树木、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做一次植物标本;养一次蚕宝宝、做一次植物标识牌;制作一次植物电子小报、做一天的“植物工厂”场馆清洁员……每天和植物相伴,品一品植物的味道,读一读植物的故事,成了云兴小学生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上云共享 教学创新带动校园创新 “植物工厂”场地有限,不可能所有班级都在同一时间“进厂”怎么办? “我们最初是把课堂搬进植物工厂,分批次组织学生感受情境课堂,现在,我们通过物联网信息技术,让植物工厂上“云”进课堂。”6月30日,在云兴小学三(1)班的科学课上,教室电子屏正实时播放植物工厂的画面。云兴小学科学老师孙海清说,植物工厂内设有云监控系统,云兴小学集团各校区班级只要接通植物工厂信号,就可以 360度无死角查看植物工厂情况,并且还可以利用高倍数变焦摄像头放大画面,每一棵植物的叶脉都能够清晰呈现。 不仅有“云课堂”,还有“云教研”。云兴小学还定期组织老师在植物工厂内上课,其它老师远程听课评课,进行云教研,有效的利用了“植物工厂”各种资源。而云兴小学自主研发的这套系统,也是获得了国家出版局的软件著作权。 “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植物工厂’资源潜力,扩大‘上云’范围,让更多的兄弟学校都能实时连线植物工厂画面,让更多学生爱上科学,爱上探索。”陈书强说,互联共享也是这项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主旨之一,经过3年多的摸索实践,“植物工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也让学校的教学团队深刻感知到了改革创新的无穷魅力。 据了解,2016年,我国提出让“科学精神”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2017年,云兴小学《“物联网+植物工厂”:指向儿童科学素养的校本实践与探索》获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立项。 为此,云兴小学项目组的老师们亲自动手在校园内搭起了“物联网+植物工厂”, 实现了真实情境下的科学教学,通过不断深入挖掘项目内涵,又相继实现了全学科的关联教育,实现了“植物工厂”上云进课堂、云教研。 2019年底,该项目受邀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展出,并代表江苏展区作推介发言。 教学创新也带动了校园创新之风的形成,前有老师们的研发的“植物工厂”进课堂系统获软件著作权,后来学生们在大小的科技大赛上大放异彩。小学生赵峻正发明的智能浇花器,在2019国际机器人竞技公开赛暨首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素养大赛中获得创意赛冠军。学生赵一凡发明的人和植物对话系统获徐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作为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会结题,但云兴教育人的改革创新精神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