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汉代诗乡在徐州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0-09-17

◎文 /王大勤

  9月16日,《徐州日报》头版刊登了《在古彭大地奋笔抒写新时代的壮美诗篇》一文,报道了15日在徐州举行的徐州市诗词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盛况。

  徐州是历史悠久、文脉悠远、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辈出、诗人词家涌聚之地。现代的徐州,诗词队伍扩大,诗词沙龙遍乡,诗词佳作不断涌现。2013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徐州为“中华诗词之市”的荣誉称号,吟诗填词已成为当今徐州人的一大时尚。

  徐州诗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这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徐州是古九州之一、大彭氏国和古徐国的所在地以及大汉王朝的发祥地,地域辽阔,交通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同时,徐州又是著名的古战场和黄河泛滥的重灾区,刀光剑影屡见不鲜,赤地千里触目惊心,所有这些,都造就了徐州人豪爽、勇猛、真诚、义气的性格,给徐州人以呐喊和咏叹的源泉。

  早在汉代,徐州就以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成为全国富有盛名的诗歌之乡。本文特邀了徐州市诗词协会顾问、徐州文史学者王大勤为读者分享汉代徐州地区的诗人诗事、诗风诗韵。

  徐人善歌历史悠久

  历史上,徐州人就有载歌载舞、歌天歌地、歌人歌事、歌苦歌乐、歌爱歌恨的习俗。先秦时期,徐州民间广泛流传着没有乐器伴奏的《徒歌》,春秋时徐州人盛赞吴国公子延陵季子守信用、重情谊的《徐人歌》,便是这种《徒歌》的代表作。

  战国时期,徐州又出现了著名的《乌鹊歌》,此歌高度赞扬了下邳村妇何氏不畏宋康王的威逼,誓死忠于丈夫韩凭的动人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到了秦末汉初,徐州则出现了歌者自击节鼓或由乐器伴奏的《相和歌》,即徐州人所说的楚歌,楚歌逐渐成了人们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南宋王灼所著的《碧鸡漫志》载:“刘(邦)项(羽)皆善作歌,西汉诸帝如武、宣类能之。”“广川王通经,好文辞,为诸姬作歌尤奇古。而高祖之戚夫人、燕王旦之容华夫人两歌,又不在诸王下。”

  汉武帝时,“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各地王侯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饮宴和节庆时演奏《相和歌》。徐州地区出土的一些汉画像石上所表现的歌舞场面,则是那时徐州人唱楚歌、跳楚舞的真实反映。

  秦末汉初徐州比较著名的楚歌,除项羽、刘邦、刘彻、刘弗陵等帝王所作之歌外,还有戚夫人的《春歌》、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刘章的《 耕田歌》、刘细君的《悲愁歌》等。

  帝王作歌独具风采

  徐州是帝王之乡,两汉历经407年,共有29位皇帝一统天下,400年间还有18位楚王和彭城王坐镇徐州。在这些帝王和郡侯中,有些既是治国的能手,又是善歌善诗善舞的高手。他们自幼享有良好的儒学文化教育,成人后又直接参与政治、军事斗争,心怀高远,眼界开阔,居高临下,文笔畅达,自然能够写出一些好歌好诗流传至今。这里,就刘邦、项羽、刘彻等帝王的诗歌略述如下:

  汉高祖刘邦是首开祭孔先河的第一帝,也是中国皇帝中作歌、吟唱、舞蹈的第一人。他所创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守四方,安得猛士兮归故乡”,虽然只有三句,但气势磅礴,感情真挚,既形象地概括了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形势,又深切抒发了对天下一统的喜悦之情和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愿。其思想性、艺术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均有深远影响,无怪唐代诗人林宽说“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西楚霸王项羽所作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中国历史上笫一首个人化写作的战争诗。短短四句,张扬了豪气,表述了无奈,也抒发了哀伤。全诗荡气回肠,顶天立地,被后人列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百强诗之一。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一生征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皇帝,但他又是一个自幼学《诗》、品《诗》、作诗,喜辞赋、爱歌舞、好游历的文皇帝。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同时建太学、设乐府、置“五经”博士,还釆集大量民间诗歌、音乐,汇成《乐府诗集》。他自己有名的诗作有《秋风辞》《瓠子之歌》《天马之歌》等。

  《秋风辞》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瓠子之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自然灾害给平民百姓带来巨大痛苦的皇帝,全诗笔力古奧,酣畅淋漓,充分展现了一代天子四海为怀、悲天悯人的情志,深受后人的广泛赞誉。

  此外,汉代的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爽、章帝刘炟、灵帝刘宏等,也都好儒学,善诗书,亦有传世之作。其中刘弗陵的《黄鹄歌》和刘宏的《招商歌》等都被后人广泛传诵。  

  博士名儒甲于天下

  博士,是我国古代精一艺或几艺的官职名称,主要职责是掌管图书,博通古今,以备顾问。两汉时,满朝文武官员和各郡国王侯多为徐州人,因而徐州籍的“五经”博士名儒遍布朝野,其他郡国难以相比。据《邳志补》记载,博士官秩六百石,员额多至数十人,弟子初为50人。这些博士名儒,讲“经”论“道”,教书育人,成为传播儒文化的中坚和先峰。现将几位闻名天下的徐州博士名儒简介如下:

  刘向、刘歆父子。刘向,楚元王刘交的玄孙,官至光禄大夫。汉宣帝时被诏为名儒,常在石渠阁讲论五经,并以通达的文辞解答皇帝提岀的问题。他倾其毕生精力整理校勘,编目宫中秘籍《春秋古经》《五经通义》《尚书大传》《五行传》《五经杂义》《五经通义》《五经要义》《战国策》《列女传》《孝经》等。其子刘歆,早年与父亲刘向一起校勘古籍,刘向去世后集六艺群书辑为《别录》《七略》,并著有《神历书》《三统历》等。刘氏父子共整理图书33090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图书馆。

  陆贾。彭城人,能言善辩的名儒,早年跟随刘邦打天下,常向其讲述《诗经》和《尚书》的内容。高祖不高兴地说:“公乃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力主提倡儒学,行仁政,法先圣。刘邦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听了刘邦的话,陆贾连续写了12篇文章,每奏一篇,帝未尝不称善,称其书曰《新语》。《新语》系统讲述了儒学为宗,仁义为本,法家为辅,宽猛相济,道术为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从而为汉高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治国之道。

  “楚两龚”龚胜、龚舍。龚胜居彭城,龚舍居武源,同为楚人,共以名誉和节操著称,故世称《诗》学名儒“楚两龚”。“两龚”皆师承《鲁诗》创始人申公的弟子薛广德,学成后龚胜先为郡吏,继为谏大夫,龚舍则不仕,专授《鲁诗》。后经龚胜推荐,龚舍亦被征为谏大夫。二人面对朝政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屡屡进谏,但却屡屡不得重视,于是双双愤而称病告退,一同回到故里继续传授《鲁诗》。

  严彭祖。下邳人,师从名儒眭孟受《公羊春秋》。眭孟死后,严彭祖传授自己研治的《公羊严氏春秋》,从学的门生不计其数,风靡一时。其弟子丁恭和周泽学成之后,亦传授《公羊严氏春秋》,学生达数千人。

  在徐州,比较有名的博士名儒还有韦孟、申公、穆生、白生、严䜣、甄宗、施仇、高相等,他们在研治包括《诗经》在内的五经中,均有一定建树。

  研《诗》论《经》蔚然成风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不仅是处世的标准,具有“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的社会功效,而且也是训练语言能力的范本,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汉初,官方学宫传授《鲁诗》《韩诗》,民间则传授《毛诗》。当时京师太学有学生达3万人,而刘交所在的楚国(都彭城)也是学校林立,庠序盈门,“郡国黉舍,悉皆充满,学于山泽者,至或就为列肆,其盛也如是。”

  在朝中,皇室经常组织儒学博士对《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进行研讨。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刘询曾在石渠阁召集诸儒研讨五经异同,由大儒萧望之裁议,邳人严彭祖和沛人刘向参与主讲。汉元帝刘爽好儒学,善诗书,通音律,即位之初即诏见下邳名儒翼奉,寻问五经事宜。东汉时,儒家著述充满巫术和方士术的内容,汉章帝刘炟即召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儒者于白虎观辩论五经异同,并命人将这次辩论的情况写成《白虎通义》4卷。汉灵帝刘宏曾下诏命儒学大师校正五经文字,还令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外,让人以此为标准进行书写。当时前来观看和抄写的人所乘车辆每天都有千余辆,填满了大街小巷。

  朝中研《诗》论《经》如此热烈,各郡国也都纷纷仿效,楚元王刘交在彭城研《诗》治《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刘交少时好读书,曾拜荀卿的弟子、儒学大家浮丘伯为师,一同学习的还有鲁国的穆生、白生和申公。刘邦起兵伐秦后,刘交一直跟随南征北战,被封为楚王时,浮丘伯已经过世,所以又拜彭城名儒韦孟为师,并把自己的同窗好友申公、穆生、白生请来,奉为上宾,虚心向他请教《经学》。在此期间,申公写岀了注释《诗经》的专著,世称《鲁诗》,刘交则写岀了注释《诗经》的专著《诗传》,后人称《元王诗》。

  刘交不仅自己与一群名儒一起研《诗》治《诗》,而且让名儒给自己的子孙传授包括《诗经》在内的五经。其子刘郢客先是在长安拜浮丘伯为师学习五经,被封下邳侯后,刘交又让自己的同窗申公陪同前往,除执掌议论之事外,还教授其《经》学。刘交去世后,刘郢客被封为楚王,申公又跟随他从下邳返回彭城,与韦孟、穆生、白生一起教授刘交之孙刘戊。不料刘戊生性放荡,不务正业,后来又阴谋反叛,虽经再三劝谏,但仍不思悔改,为此几位名儒便只好弃之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为劝谏刘戊和感谢刘交对自己的信任,名儒韦孟曾写出《劝谏诗》108句,同时还写了《在邹诗》52句。这两首诗是为我国传统四言诗的代表之作。

  在汉代学《诗》研《诗》风潮的影响下,徐州历代研《诗》的文人及佳作也不少,诸如后魏时的刘芳《毛诗笺音义证》、刘瓃《毛诗义》,明代的邱大成《诗经·邱子约言》、许作《毛诗正韵》,清代的邱园卜《毛诗精义》等。
 

《诗》学创新成果丰硕
 

 

  作者王大勤为徐州市诗词协会顾问,文史学者,著有文集《走遍古彭大地》《珍重乡贤结古缘——清末民初徐州文化新亮点》。
 

  汉代,徐州人不仅研《诗》赋诗热情高涨,而且注意总结《诗》学实践经验,创立新的诗体,并搜集保存民间歌谣,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1.创立了有别于古体诗的“柏梁体”。相传,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与群臣联句,共同赋七言诗,每人一句,一句一意,句句用韵,世称“柏梁体”诗,从此开创了我国七言诗的先河。“柏梁体”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南朝梁武帝萧衍曾仿照汉武帝的做法,在“清暑殿”召集群臣赋“柏梁体”诗,唐中宗李显亦在“诞辰内殿”大宴群臣,并按照“柏梁体”联句。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2.撰写了一些《诗》论著述。这里,主要介绍两个儒者的专著:

  下邳人翼奉著《风角要候》和《风角杂点音图》。风角,即是根据对风向的观察以占卜吉凶,古代的占卜法还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在这两部专论中,作者提出了“五行六情十二律”的理论,主张“扏十二律而御六情”。

  沛人刘安著《离骚传》。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被封为淮南王。他著的《离骚传》是我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出评价的专著。有关专家评论说,《离骚传》高度评价屈原及其《离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来看,具有“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的“中和”之美;从文字的社会功能来看,“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具有美政“刺世”的功能;从文学艺术上来看,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尔而见义远。

  3.搜集和保存了大量古代民歌、乐舞和辞章。汉武帝设立乐府之后,便组织力量搜集整理民间音乐、歌舞,到汉成帝刘骜时,乐府工作人员达800多人。北宋郭茂倩所编辑的《汉乐府诗集》,共保存了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100卷。刘向编辑的《楚辞》不仅收录了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庄忌、王褒等人的仿骚体之作,而且还有他本人所写的辞赋33篇。

  总第35期

  探求中华文化起源 保护民族传统基因

  关注前沿学术研究 分享人文思想光芒

  《汉风周刊》每周四出版 版主 张瑾

  邮箱:1740449948@qq.com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