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李铁城:我所了解的徐州铁中建校以来文艺活动情况

来源:黄淮网  作者:李铁城  时间:2021-07-16

黄淮网(李铁城)  1956年9月,我考入徐州铁路中学(以下简称:徐州铁中或铁中、铁一中),进入初一5班学习。60年代中期起,在此教书近40年。在铁中60多年的学习和外语教学中,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投入到文艺活动之中。虽然时过境迁,但许多人和事,仿佛还在眼前。为了继承校园文艺这一特色教育的传统,为了使青年教师和广大青少年得到更好的身心愉悦和发展,准确地回忆往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郭沫若题写校名纪念碑

要回忆徐州铁中的文艺活动,首先要介绍建校初期的音乐教师周鸿声老师。周老师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表人才。他平时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对学生和蔼可亲,既是严师,又是慈父,且文体俱佳,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力,很受学生的爱戴。说来也巧,他爱人徐士漪老师在铁一小教书,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经徐老师介绍,我常去铁中见周老师,顺便也观看他带领学生排练文艺节目。在耳濡目染中也跟他学会了拉二胡。当时看到一个名叫李颖淑的女学生(53届3班),唱的曲目是《平汉路小唱》、《数九寒天下大雪》和《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现在回想起来,唱的声音很像郭兰英。据说,中央歌舞团要她,部队文工团用吉普车来学校接她,直接参军,但被她拒绝了。她说她家中都是大学生,她也要上大学。果然在南京农学院上完学,分配在铜山县农业局做技术员,后来调入矿一中教生物。

另外,我还看到学生们排练大合唱《英雄们战胜大渡河》。领唱、合唱气势磅礴,尤其那一声“开船了”,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边,久久不能忘怀。

负责民乐伴奏的有:55届1班的马玉贵(扬琴)、2班的叶筱卿(二胡)、57届5班的安继山(竹笛)。另外,还有女生小合唱前苏联歌曲《纺织姑娘》,男声小合唱《喀秋莎》等。看到他们自弹、自拉、自唱,真有专业水平,顿时使我感到艺术对人的陶冶作用,艺术使人精神焕发,情绪昂扬,生活阳光。

这张照片是1955年周鸿声、孔庆泉两位老师等人去北京参加全国音乐舞蹈汇演后在天安门前的合影。左起:孔庆泉、周鸿声、王某某、侯振(时任济南铁路局俱乐部主任)。

这张照片是周鸿声老师和55届爱好音乐的学生们的合影(前排左起第四位就是周鸿声老师)

周鸿声老师早在50年代初期就和在铁二小工作的孔庆泉老师一起演奏广东音乐。我当时听过他们演奏的《惊涛齐破阵》,周老师拉高胡,音准、优美,孔老师打扬琴,节奏稳健,乐感极好。他们的演奏唤起了我的视觉形象,仿佛听到了大船在大海航行中遇到了惊涛骇浪。当时他们的确是一对名副其实的黄金组合。1955年初,他俩(周鸿声、孔庆泉两位老师)和济南铁路局的两个乐手代表铁道部在全国职工音乐舞蹈会演中两度获奖,还作为优秀节目为中央首长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根据学生马玉贵的回忆。他和叶筱卿随同两位老师先去济南局演出广东音乐,然后两个老师单独去了北京参加全国汇演。回徐后,他们(马玉贵、叶筱卿)又随老师参加了徐州铁路俱乐部组织的代表队,在分局沿线巡回演出,受到了铁路职工的一致好评。在他们的熏陶感染下,低年级学生也涌现了一些音乐爱好者,如58届的刘德智(高胡)、魏春森(扬琴)、张振家(秦琴)。他们演奏的广东音乐《步步高》、《娱乐升平》等,也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水平。到了1956年9月,周老师被提任为教导副主任,孔老师从铁二小调入铁中教音乐。

木琴独奏《我是一个兵》《紫竹调》,这是孔庆泉老师1965年以来经常在舞台上演出的节目。

我上初一,正好孔老师教我音乐。他的音乐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他不光会打扬琴、弹风琴,高胡也能拉,口琴吹得特别好听,歌喉也不错。我们常常盼望上音乐课,每周唯一的一次课,总让我们不能满足。他在平凡的音乐教学中,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乐器进课堂,给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创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他对学生循循善诱,充满真诚和无私,用他那赤诚的心肠,精湛的技艺,为众多学子铺就了一条通向音乐殿堂的道路。徐州铁中每个学生都要学会一种乐器,这是两位音乐老师向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课余时间,学校里笛声、二胡声此起彼伏。到1958年,全校100多人的大乐队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在周主任的指挥下演奏了《瑶族舞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在大跃进和大炼钢铁时期,铁中的文艺小分队,在徐州市里相当活跃,经常去市政府报喜和打擂。头天晚上,请来了语文教师朱萃修突击作词,然后孔老师即兴谱曲,学生马上排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准备就绪。孔繁英同学(58届6班)独唱的《好嫂嫂》最受大家欢迎。她不但唱得好,表演得更好,一双大眼睛仿佛会说话。

这张“女声小合唱”是1958年的演出照。

女声小合唱水平也很高,58届的孔繁英、曹桂珍和张兰英、59届的徐家凤、高文兰、张正莲、张芝兰和王素君、60届的张显芳、张凤英和臧玉珍,每个人都扎了一双大辩子,个头也差不多高。她们唱的《徐州是朵富贵花》、《乔家湖变成鱼米乡》等是对当时家乡的最好的描述和赞赏。这些作品,市文联的李石剑同志和学校蒋汝桂老师也参加了创作。她们还唱过《在村外小河旁》、《山泉啊山泉》等。参加伴奏的小乐队主要是59届的葛家治、龙少轩、王泰华、盛在方、李铁城和范基武,林致立、闵愉生、吴广军、王福田、徐教广和胡长杰有时也参加演出。据说,当时在全市经常朗读喜报的59届高文兰被市领导发现,直接送到了市广播电台,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播音员。58届的刘德智同学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二胡专业,成为徐州铁中进入艺术院校的第一人。

这是一张90年代徐州铁一中“广东音乐演奏小组”在徐州南郊宾馆演奏《步步高》的照片。高胡:李铁城;扬琴:孔庆泉;琵琶:孙锦秀;二胡:窦桂忠;竹笛:黎保银;中阮:刘美华。那时乐队有些演奏员堪称“多面手”,李铁城、黎保银还会打扬琴;孙锦秀能拉倍大提琴;窦桂忠能演奏高胡。

当年,最后一批志愿军从朝鲜战场上陆续凯旋回国。在军用站台上,学校文艺队和市文工团联合为他们演出,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徐州市委书记梁如仁看到铁中师生文艺水平很高,又把慰问苏联专家和接待国家领导人的任务交给了我们铁中,并且打算把孔老师调进市文工团。南郊宾馆(原交际处)、中苏友好馆(后为人民商场)是我们经常去演出的地方。1959年,济南铁路局举行中学生汇演,我校代表队获得了7个优秀奖,在整个路局引起了轰动。据59届闵愉生同学回忆,民乐大合奏曲目是《良宵》,评委会不允许老师担任指挥,临时换上了59届的学生戴庆才。节目还有孔繁英的女声独唱、刘玲等跳的舞蹈“溜冰舞”,女生小合唱,王志、侯绪恒和常奇侠等的男声小合唱《喀秋莎》也获了奖。

60年代,学校还都是平房,操场上有个凉亭。这是在亭子前面演出时的照片。女声独唱者是滑宇庆;乐队中手风琴伴奏者是孔庆泉老师。

那几年,学校班级的文艺活动也很活跃。周末,各兄弟班级初一1、初二1、初三1在一起开联欢会,各班把自己的好节目展示给大家,既增加了互相认识的机会,也及时发现了许多艺术人才。两个音乐老师还带着文艺小分队,在各个班巡回演出,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节假日前夜,在学校大食堂(大草棚)举办的全校文艺晚会更加精彩,不仅学生上台,老师也积极参加表演。如相声、独唱、小合唱等,胡和圣老师跳的“面条舞”,让师生笑得前仰后翻。每次大型演出也少不了校体操队的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展现了青年人美轮美奂的力和美的结合。学校广播站经常利用中午时间教唱歌曲,孔老师拉着手风琴,几个学生学唱。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好听的歌曲。

下午课后,我记得同学们还经常在一起跳集体舞,学校也经常组织集体舞比赛,活跃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1960年,孔老师调入徐州市文工团。周主任只得把59届的学生张芝兰留校作音乐教师。学校介绍她去市五中王志远老师处学习钢琴。最终,他们谈起了恋爱,成了夫妻。后来又来了音乐教师王亚西。在没有周、孔两位音乐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们在学生会的领导下,也开展了许多文艺活动。当时,学生会文艺部长是62届高中的谢雪如同学。她组织排演了歌剧《三月三》,导演是班主任胡和圣老师,演员基本是62届高中的学生。葛家治饰地下党领导人,孙文成演老板,高文兰饰老板娘,张世强演匪连长,厉仁举演叛徒,匪兵甲是郭军辉,匪兵乙是郭万春(63届初中),王聿凡饰匪兵丙,王福田饰匪兵丁。

我带着二十几个人的乐队为歌剧伴奏。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很快排演成功,并在铁路各站段、部队演出了二十几场,受到职工和官兵的热烈欢迎。记得一次去空军部队演出,“匪兵”郭军辉患疟疾,导演胡老师临时客串救场,使演出没受到影响,很长时间都传为佳话。

1961年底,孔老师带着徐州文工团一部分人调入江苏省歌舞团,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人又返回了徐州。直到1963年9月,孔老师怀念学校生活,离不开活泼可爱的学生,又千方百计通过原在徐州铁中工作过的铁道部朱子仪同志调回了徐州铁中。此时周主任也被调到蚌埠铁路局教育处任巡视员,后来担任蚌埠铁路局文工团团长。他带领文工团,排演了全场歌剧《洪湖赤卫队》,排演初期专门回徐一趟,准备把我们徐州铁中的乐队学生全部带走,加入到他的文工团里。那时,我们家家生活都不富裕,确实想去工作,但是周主任反复考虑,怕荒废我们的学业,影响我们的前途,没有带我们去蚌埠。周老师文革中被打成中统特务,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文革后恢复了名誉,回到蚌埠铁中担任副校长,还教高中英语。遗憾的是,在他52岁时患上了肺癌,不幸病逝。

60年代初期,铁中又有一些学生考进了音乐院校,或进入了专业音乐团体。60届初中学生刘照广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二胡专业,后升入本科;63届高中学生李哲华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歌剧表演专业,后分配在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合唱队;65届高中的潘桂娟,高二时转入济南铁中,并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分配到中国铁路文工团,后转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务长。

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学生考入了高校或进入了专业文艺团体。62届高中学生葛家治,经孔老师引荐,进入了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担任板胡演奏员;59届初中王淑清在市内上完高中,考上了南艺声乐系,分配在徐州地区文工团,以后在中学教音乐;65届初中胡敬和、王玉成和王庆云,也是孔老师介绍,进入了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军乐队。后来,胡敬和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59届初中生许德福考入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工团;63届高中姚智桂和65届高中臧玉蒨考进了徐州地区文工团;61届初中刘爱莲,经孔老师介绍,在歌剧《刘四姐》中饰刘四姐……

1964年初,孔老师回到了学校,同学们的文艺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他排演了女声小合唱《井冈山上采杨梅》、《俺是个公社的饲养员》,很受师生欢迎。小合唱队员有:陶冰明、卢璐、李秀荣、滑宇庆、王燕珠和臧玉蒨(臧玉蒨在高二,其余全在高一)。另外,滑宇庆还独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南泥湾》、《在北京的金山上》。与此同时,乐队也涌现了一批好的乐手:杜继满(板胡)、刘红琴、魏世森(扬琴)、艾太安、张义邓、黄秉辰、窦桂忠(二胡)、陶克辉、王明义(中胡)、白福清(大提琴)、林丽珠(柳琴、小三弦)、宋鸿志(琵琶、大三弦)、魏辰征、王宪义(竹笛)等。

65届高中的杜继满,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都想录取他,他选择了后者。学习斯瓦西里语,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

60年代起,全国大抓阶级斗争,各年级配合政治运动,开忆苦思甜大会,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他们排演了《三世仇》,大唱“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另外,这个期间,66届高中的黄明明和65届高中的闵浩生排演了男女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他们穿着藏族服装,声情并茂,很受师生欢迎。

“文革”初期,在学校简易的舞台上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

1976年学校排演了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指挥:孔庆泉;领唱左起:程平平、宋静。

1977年,徐州铁中排演了歌剧《江姐》。演员全部由教师担任。导演:张廷新;乐队指挥:李铁城。江姐由宋静扮演(袁桂霞是B角)。

五、六十年代,徐州铁中的文艺活动在徐州已出了名。到了70年代之后,徐州铁中以一个学校的名义,利用业余时间先后排演了全场芭蕾舞剧《白毛女》、《长征组歌》和全场歌剧《江姐》(这些活动我已专门写过相关报道)。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很多尊敬的老师如周鸿声、孔庆泉、胡和圣等都已作古。可往事并非如烟,他们的音容笑貌、谆谆教导仍鲜活地永存在我们心中。那一段愉快、美好的校园生活,也会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

李铁城

原创作者简介:李铁城,原徐州铁路第一中学(现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外语组教研组长,喜欢音乐,会演奏多种乐器,是周鸿声和孔庆泉两位恩师的得意门生。退休后,义务为学校整理档案近20年,被大家称作徐州铁中的“活字典”。黄淮网发表本文时,原徐州铁中69届初中校友费坚真参与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