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接力薪火,把中华文化传承好 ——女作家郑薇在《追梦记》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黄淮网  作者:郑薇(原名曹俊隽)  时间:2021-10-09

郑薇(原名曹俊隽)

各位前辈,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感谢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前来参加这次座谈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在这里举行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出版座谈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追梦记》的主人公所追之梦,就是国家强盛之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梦记》在国庆节前出版发行,就是献给祖国母亲的一份礼物。

《追梦记》的主人公曹学海是我的父亲,他与许多同龄人经历过一样的风雨,也感受过大体相同的欢乐,有着执著的追求,也遭受过各不相同的磨难。他也曾感叹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甚至怨恨自己生不逢时:生在“大跃进”年代,长在三年困难时期,求学于10年内乱之中,后来又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个历史性的转折关头,他们这代人的许多人渐渐走出迷茫,誓言要在艰苦奋斗中找回被十年动乱耽误了的青春,已经意识到并积极探索如何使自己的祖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为了这个梦想,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废寝忘食地练习写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煤矿工作时,他满怀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主人公的自豪感,歌颂矿山建设的蓬勃发展和煤矿工人的忘我劳动,先后创作了小说《病房纪事》,诗歌《井下的春天》、《矿山晓歌》等不少动人的篇章,在煤矿广播站播出,鼓舞工友们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建功立业。

为了这个梦想,1977年3月他奉组织之命参加大会发言,揭露和批判本单位“四人帮”流毒表现,同身边出工不出力等不良现象作斗争,却遭到极端报复,在三百米矿井下的工作现场,他被人连捅数刀,其中一刀伤及左胸部,险些丧命……那年,他还不到20岁;

为了这个梦想,在他调到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以后,不断“充电”,岗位自学,多方拜师,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报效祖国和人民。从1979年到1991年的12年间,他从补习初中、高中起始,到拿下大专、本科两个大学文凭告一段落,其间还出版了新闻专著和文学作品集两本书;

为了这个梦想,他希望获得更大的人生舞台,做出更大的贡献,于是在1996年9月,他以39岁的“高龄”远赴北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深造。正是在这个平台上,他策划实施了旨在推动中西部联动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中国西部考察活动,写出了《希望中央适时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研报告和六条重要建议,其中在西部设立一到两个直辖市、在中央层面设立西部开发办等建议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同时,他还写了许多“西部通讯”、专访报告在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发表,为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发声。如今,起始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21年,西部许多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去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父亲写了上万字的回忆录《我与“西部大开发”的不解之缘》,颇感自豪……

然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并不了解、也不理解我的父亲。

记忆里,父亲总是很严厉,上小学时,每每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我的作业,只要有一个错字,就会被撕掉作业本。那时候,我对父亲是怯懦的。

初高中的时候,印象里父亲一直很忙,鲜少有时间再管我,母亲也对父亲的忙碌不顾家颇有微辞。我中考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见过父亲,只知道他在北京进修。那时候,我对父亲是陌生的。

考大学的时候,我跟父亲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父亲希望我报考新闻专业,子承父志,但我却想报考广告学,有朝一日进入4A广告公司,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抗争的最后,父亲妥协了,那时候我对父亲,是有些排斥的。

2003年底,我面临毕业实习,踌躇满志的我梦想去北京闯一片天空。经父亲介绍,我先期到了人民日报实习。两个月后,即2004年2月,当时还不到47岁的父亲选择了离岗退养,也想再次到北京发展。而那一年,我的外婆病逝,我从北京返回徐州奔丧,痛失至亲的母亲义无反顾地选择支持了我与父亲前往北京打拼的想法,就这样,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家三口拖着大大小小14件行李,背井离乡,坐着那时的绿皮火车来到了偌大的北京城,正式开始了“北漂”生活。那时候,这位既陌生又严厉的父亲成了与我并肩同行的“战友”。

生活总会磨平你的棱角,岁月总会把你的锋芒砍掉。告别了象牙塔,进入到社会之后,置身在滚滚红尘之中,人生之路向哪里延展?只有在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我的这位不怎么招我“待见”的父亲,才是我的引路明灯。

我在人民日报完成毕业实习后,跟着父亲从事科技部主管的《大众科技报》的采编工作。这时,父亲已经被聘为该报《新视界》周刊副主编。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我终于了解了、理解了我的父亲。不知从何时起,每每凌晨两三点钟起夜时, 我总能看到父亲的书房亮着灯,在北京如此,回到徐州亦然;即便在2017年父亲正式退休之后,这个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亮灯的时间更早了,有时甚至彻夜不灭。

问他在干什么,他就回答,在整理书稿。其实在真正了解了父亲之后,在我的认知里,父亲就是一位虔诚的老新闻工作者,有着家国情怀的文化人,像父亲这样生长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时期的那代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感和崇高信仰。年少时觉得这样的父亲执拗得像个傻子。现在我人近中年,却由心的敬佩父亲和他的同时代人。

这两年,父亲的体检报告上一条一条需要注意的事项越来越多,而父亲坐在书桌前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看他盯着电脑一根一根抽着劣质香烟(不舍得买贵的)奋笔疾书的样子,我劝他来日方长,何苦这样透支生命,他说,“想做的事情还是要往前赶。”

电脑里原一篇篇一段段零散的文稿是父亲对他此生各个片段的回忆,这几年,茶余饭后,父亲总喜欢跟我回忆几段往事,看了他的书稿,有些事情是我知道的,有些我则不知道。他想把这些零散的文稿编撰成册出版,可是,由于文稿是不同年份写作的,写作角度也不同,以致有的篇章在叙事时多有重复之处,如果删改就成不了完整的文章了;再则,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在时空、主题、内容等方面也不连贯,难以相融,这给编辑成册带来了困难。反复编排数个版本,总是不满意,这使他很苦恼。

我想我应该为父亲做点什么。于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把父亲写的回忆文章进行“改造”,删掉重复的文字,把情节连接起来,按时序串联成“章”,便成了这部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

这部纪实文学从去年10月中旬动笔加工,到今年2月中旬完成,历时四个月。在加工整理《追梦记》过程中,曾有一段时间在临海听曹公众号上每天或隔天上传一个章节,除了《开篇:领略曹学海》,从第一章《师生瞩目的“少年作家”》到第五十一章《依依惜别九号楼》,一共上传了51个章节,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点赞,社会反响热烈。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在坐的各位前辈、老师,一直关注着《追梦记》的创作进程,在微信平台上不断发帖鼓励。徐州人民广播电台老台长李秉震前辈称《追梦记》是“励志佳品”,写了《读<追梦记>有感》、《再读<追梦记>有感》;徐州日报著名记者、作家、原徐州市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于学强前辈发帖说:“闺女文笔很棒,能写出纪实文学精品。我期待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成功!”并说:“作为徐州市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我一直关注徐州报告文学创作。目前,尚未有年轻人专著老新闻工作者的长篇报告文学。”徐州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杂文作家胡连俊前辈在微信平台赋诗称赞:“精彩笔墨任挥洒,雏凤爱将老凤夸,自古青年多才俊,曹门又开文学花!”看到这些鼓励的文字,我和父亲都很受感动。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

在受到读者欢迎、鼓励之下,随后又续写了17个章节。这样,《追梦记》共有68章,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

在加工整理《追梦记》的过程中,我也查阅了父亲保留下来的大量资料原件,包括他已出版的著作、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日记,他与新闻界、文艺界、学术界等有关人员的往来信件,力求所写的人物、事件有据可查。对没有文字记录的史实,父亲或电话、或微信都向相关人员进行了咨询、核对,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王瑾、《新闻战线》杂志高级编辑周文华等,书中涉及到他们的情节描写都发给他们进行了审阅、确认。

当然,《追梦记》从我父亲的中学时代(1972年)写起,到2004年“北漂”结束,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这样一部大跨度、全景式地写一个人主要经历的纪实文学,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书中或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足与谬误,敬请各位前辈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在这里,我十分感谢我父亲的好友、原徐州市工商联党组成员、资深作家和书法家张学田前辈为《追梦记》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指出:“作为晚辈,郑薇执笔书写父辈的人生经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薪火相传。往小里说,是传承优良的家风;往大里说,是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很赞同张老师的这个观点。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我为父亲整理加工《追梦记》,也是在尽一份孝道吧?作为晚辈,我有责任接力薪火,把中华文化传承好。

再次感谢各位前辈,各位老师!

2021年10月6日

原 创:郑 薇

来 源:临海听曹

黄淮网2021年10月9日发布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