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进园” 打破产教壁垒
在外人看来,身为产业载体的南京栖霞区红枫科技园内的B3栋楼,多少有些“新奇”。
电梯抵达12层,浅蓝与奶白的气球簇拥着“WELCOME”立牌,墙上卡通人物搭配“欢迎新同学”的标语,公共休息区摊开的人工智能文献,会议室里关于论文修改的讨论声……这里不是企业,而是南京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今年9月,学院刚招录了首批新生。同一栋楼内,还有芯原生物、丰元人工智能等企业“邻居”。
产业楼宇变身高校课堂、园区化身校园。当下,南京邮电大学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手推进的这场“学院进园”改革探索,正在打破教学科研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隔阂,助推“两创”融合加速。
冯紫嵚在组会上做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对接产业需求,科研走出“纸上谈兵”
10月10日下午,红枫科技园B3栋12层的会议室里,一场“辣味十足”的学术汇报正在进行。南邮卓越工程师学院研一新生冯紫嵚的课题,瞄准户外安防场景的现实痛点:现有无人机探测技术依赖高算力GPU,设备体积大、功耗高,难以机动部署。
“算法选型太单一,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需要验证。”“‘FSWT’这种缩写行业不通用,做汇报首先要考虑听众能否理解。”汇报刚结束,导师桂冠等25名师生的修改建议便接踵而至。
这场“头脑风暴”让冯紫嵚明确了新方向:嵌入轻量化模块,将系统参数削减八成,确保能在低算力终端稳定运行。“最终构想是做一款可穿戴设备,背着就能识别数公里内的无人机,还能实现信号干扰。”
这样带着“产业温度”的课题,并非偶然。冯紫嵚的选题是桂冠从抗干扰通信、低空无人机监控的产业一线提炼出的“真命题”。2017年,桂冠在栖霞区创办科技公司,“高校教师+企业创始人”的双栖经历,让他更懂如何把产业痛点转化为科研课题。
“优秀的科研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必须经得起技术与场景的检验。”桂冠说,后续合作企业将提供全流程支持,从算法设计到硬件落地,让学生跟着真实项目进行攻关。
为了让“产业课题”成为常态,南京邮电大学在新招的研究生中专门设立了“卓越工程师联培经开区专项”,今年已促成40余个教授团队与博西华、烽火云科技、南京熊猫等30余家企业“结对”。
为了破解“教育与产业错位”难题,南京经开区还将推动“企业抛需求、教授揭榜挂帅”机制常态化,让学生的研究始终对准产业的“缺口”,也让高校科研成果能快速对接产业转化需求。
南京经开区红枫科技园B3楼栋已悬挂南京邮电大学标识。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破解产教错位痛点,校地企协同共赢
南京邮电大学组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导师团队时,桂冠是最先“举手”报名的教授之一。教学与经商的双重经历,让他对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错位有着切身体会。
“企业每次招新人,我是既期待又忐忑。”桂冠指着近三年的招聘分析表说,“不少毕业生理论扎实,却连设备参数都看不懂,更谈不上优化技术;企业每年要花3到6个月做‘二次培训’,成本高还留不住人。”
这种错位是传统工程教育的共性问题。“传统课堂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课题也多为理论验证,很少让学生直面产业的‘真问题’。”桂冠曾遇到有学生用高复杂度算法做低空无人机监测项目,却忽视了城市环境中的信号干扰与带宽波动。当他问“能否有更轻量化的方案”时,学生的回答是“课本里没有”。
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另一边却是学生的就业焦虑。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团团长、南京邮电大学校地共建办主任钟凯直言,“把学院建在产业园,就是要打破双方的‘信息差’,让教育真正服务于产业创新,也让产业需求反哺科研创新。”
这场合作能快速推进,源于校地双方的理念共鸣。钟凯介绍,栖霞区近年来持续推进行政区、经开区、仙林大学城“三区融合”,核心是打破要素壁垒。南邮“将学院建在产业园”的探索方向,与南京经开区发展产业生态的诉求一拍即合。
“不是简单的空间搬迁,而是要让教育、产业、创新共生共长。”钟凯补充道,这是三方共赢:园区能孵化本土企业、为产业生态添活力;企业可低成本解决技术难题、储备适配人才;学校能培养贴合产业需求的实干型人才、打通就业通道。
卓越工程师学院博士研究生章伟杰入住的人才公寓单人间。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品设计可替代毕业论文
“刚开始还担心没校园归属感,现在发现园区比传统校园更方便。”住进红枫科技园人才公寓的博士研究生章伟杰,彻底打消了开学前的顾虑。
单间年租金与校内一致,公寓配备全新家具、独立卫浴,生活舒适省心;教室隔壁就是诺唯赞、牧镭激光等企业,课间能直观看到工业设备运转。想创业,园区可提供优质场地;有好项目,步行就能对接奇绩创坛、丰元资本。“研究生本就是向社会过渡的阶段,这里天天浸润着产业氛围,太对胃口了。”章伟杰说。
红枫科技园内,“产业氛围”与“学术气息”早已深度融合。开放式工位方便跨学科交流,智能报告厅配齐了先进视听设备,三楼路演区陈列着学生的成熟项目;午餐时,A5栋食堂里南邮学生与企业员工同桌畅谈,未出校门便融入科技生态圈;休憩之余,健身房、咖啡屋随时消解科研疲惫,学术与生活无缝衔接。
更关键的是,这里的培养模式也在“破旧立新”。传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年课程+1年实习+1年论文”的模式被打破,“教室与企业零距离、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培养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全过程沉浸式培养新模式正在形成,硕士3年、博士4年完整在园区,物理空间上的“零距离”,将成为打破产教壁垒的“加速器”。
“项目制培养研究生,选题来自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项目需求,从工程项目里去凝练科学问题,为的是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南京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张腾飞说,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唯论文”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元化成果认定标准:凡是达到行业标准的技术方案、验证成功的工程系统、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设计,经认定后均可替代学位论文答辩。真正以实践成果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从“纸上谈兵”向“实战赋能”转型。
眼下,南邮卓越工程师学院已落地“大数据安全与人工智能”“新型材料与信息显示”两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三年预计形成220人师生规模;人工智能学院正建设藏语智能、具身智能等5个重点实验室,未来师生规模计划达1000人。
从9月新生入驻到校企课题推进,这场“学院进产业园”的实践,正成为南京“两创”融合的坚实载体,让教育、产业、创新共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