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世界各地

她的美,惊艳世界 ——从徐州汉文化旅游节看汉服“复兴”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11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本报记者 陈艳

在历史上,汉服绝不仅只是一件华服。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服何等奇伟;《左传》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亦见,华夏民族的名字也是从这华美的衣裳而来。

千百年后,穿汉服亦不为猎奇或吸睛。

2002年,河南一位叫王乐天的水电工第一个穿汉服走上大街,由此,拉开了汉服“复兴”之幕。而就在今天,在汉文化发源地徐州,第九届汉文化旅游节上,一场汉代时装秀正在“惊艳世界”。

曲裾深衣,齐腰儒裙,密密针脚缝进的实则是传承历史的文化态度。

“汉服不是古装,不是穿越,她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承载物。”

汉服展演,是我市汉文化旅游节的“保留节目”。而在今日开幕的第九届汉文化旅游节上,国内知名模特的站台助阵使得这场汉代时装秀与其名字更为契合——“她的美·惊艳世界”。

除了汉文化旅游节外,汉服展演也是已连续举办四届的徐州“汉韵佳人”总决赛中的一个必设环节。大赛期间,参赛选手们身着汉代服装,在舞台上以汉舞、汉曲、汉剧等表演方式重现汉时美女的千娇百媚,展示徐州汉女之美以及丰厚的汉代文化底蕴。目前,第五届“汉韵佳人”大赛正在火热报名中。

“这是一场有主题的选美活动,它以挖掘汉文化之美、塑造徐州汉文化旅游城市新形象为目的,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汉文化。佳丽们在舞台上用自己的青春、亮丽展现汉文化之美,这是汉文化以美的名义走向世界的起点。”担任过“汉韵佳人”大赛评委的我市著名史学家田秉锷说,“汉服的意义绝不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那样简单,她不是古装,不是穿越,她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承载物。”

当然,在汉文化发源地徐州并非只有在大型的汉文化交流、传承活动中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在不经意或一转身间,你会发现,汉服就在我们身边。

汉服爱好者蔡凤仪女士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她身边围绕着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袍中人”。她们总是喜欢在传统节日举办汉服活动,身着汉服一起赏花灯猜灯谜,感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比如七夕乞巧节,是女孩们当主角的节日,她们会穿上美丽的汉服拜织女祈求美好姻缘,比赛看谁更心灵手巧……“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些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来感受汉服之美,将传统文化推广出去。”蔡凤仪说,“从衣衫上能够看出礼仪。俗话说‘待人接物吃饭穿衣’,服饰反映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像上世纪80年代提倡穿西装,这就代表着向西方学习。穿汉服则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穿上汉服,你会不自觉地挺直脊背,感觉整个人不卑不亢、从容不迫。”

“这是一代人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一种建立文化自信的尝试。”

10月15日下午,在东坡文化城院内的舞台上,一场名为“彭韵古风”的雅集正在进行。十多位身穿汉服的人,在台上抚琴,低吟浅唱,和周围仿古建筑融为一体竟毫无违和感。着汉服的人中,不仅有年轻貌美的姑娘,也有年龄稍长的中年妇女。她们身着各种颜色、不同款式的汉代服饰,在舞台上婷婷而立,古韵十足。还有几位身着男款汉服的男士,举手投足间也是平添了几分魅力。

此次雅集的组织者徐海鹏是一位“80后”,他在东坡文化城二楼开一间琴社,叫彭韵琴社。这个地方除了是徐海鹏授课的地方外,也是徐州汉服拥趸们聚会之处。“汉服其实就是华夏衣冠,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合起来才是华夏。推广汉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找寻传统文化。”在徐海鹏看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注重健身,也注重“健心”,着汉服、习茶道、学古琴,都需要人静下心来,体会蕴藏在这些仪式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达到修身养性、丰富内心的目的。

徐海鹏告诉记者,汉服的兴起,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戏剧、建筑等不同,汉服可以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而且“出身”也很平民。而汉服最初的兴起之地就是网络——论坛、贴吧和QQ群。刚兴起时,汉服运动还带有网络文化的特点,小众而新潮,有人甚至将它称作一群小孩的“过家家”,时至今日,“汉服运动”的主力军依然是年轻人。“这是一代人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一种建立文化自信的尝试。”徐海鹏说。

参加“彭韵古风”雅集的人身上所穿的汉服,便全部由一位89年出生的“准90后”男生孙中国提供。这个大男孩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建筑学,后来接触到了传统文化,迷上了汉文化,喜欢上了汉服。今年5月,他把这份爱好转化成了事业,成立了“华裾堂”汉服社。社里一共有4个人,5个月来已经订制出了100多套汉服。“这100多套大部分是个人订制的,而且多是大学生、青年人,而这一部分人也是倡导汉服、并为之宣传推广的主力军。这样的行为也是我们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孙中国说。

为了做出准确的汉服,尽量符合汉服的形制特点,孙中国开始看书,了解汉服的历史和发展演变,还专门去博物馆研究,“恶补”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向“同袍”借了许多汉服,仔细研究每件汉服的样式和细节,试图“摸透”汉服。

“其实汉服的制作有很多讲究。如衣服背面有一条笔直的接缝,代表做人要正直。汉服的衣袖很长,要回袖过肘,体现汉族雍容华贵、庄重自信的审美观。最具代表性的是深衣,是汉服中很庄重的礼服性款式。深衣的下摆必须由12片组成,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份,代表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也代表‘天人合一’的理念。”孙中国说。

“我们最终想要做的是,把民族文化做成一个产业链,系统地推广汉文化。”

“汉服是复兴而不是复古。”几乎每个被采访者,都会特别强调这一点。“现在穿一些改良过的汉服出门,已经不会受到‘注目礼’了。”孙中国说,刚刚过去的10月1日,“江苏城市汉服雅集”活动在淮安举办,徐州包括他在内有30多人前去参加活动,而他们在去和来的路上一直都穿着改良的汉服,但并没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的。

孙中国所说的改良过的汉服就是他身上经常穿的,上身里外两层,里层是裋褐,外层是褙子,布料是亚麻棉,简简单单,没有任何多余的配饰,甚至连口袋都没有。下身西裤,脚上是皮鞋。这种混搭风竟让人感觉其实也挺配。在孙中国眼里,汉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汉服配皮鞋,没有什么不可以。

也正因如此,去年11月北京APEC推出的新中装,在“汉服同袍”内部获得好评。“APEC的中装美美的,意义非凡。”蔡凤仪说,“这是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形象展示,采用汉服中对襟、褙子的元素,也有近代盘扣的体现。女装也融合了传统服饰元素,采用经典的宋锦,与时代共同进步、融合、改进,简直不能更好了。”

对于汉服的未来,孙中国很有信心,“汉服的复兴,是社会和作为个体的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文化上的空洞需要填补,我接触过很多爱好汉服的朋友,很多人表达不出来、说不出来为什么喜欢汉服。其实,汉服就是要唤醒大家回归的意识,通过这种服饰和礼仪,找到传统文化。它是民族属性的一个标签,提供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我穿汉服,以一个汉族人、中国人为荣。而有这样的效果,汉服复兴就不会沦为空谈。”

孙中国说,他下一步想成立一个汉代礼仪研究社,“一套汉服两三百块钱,有时候我们给网友做根本就不赚钱。我们最终想要做的是,把民族文化做成一个产业链——在后期还将整合书道、剑道、女红、礼仪等等,系统地推广汉文化。”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