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世界各地

地理信息服务:我们的新“伙伴”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8-19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度融合,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许多之前还被认为“不可能”的新技术,比如穿戴式设备、3D打印、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语音识别、智能家居等,乘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翅膀“从天而降”,在不知不觉中带给我们惊喜,让越来越多的梦想变成现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连续推出“新技术 新体验”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展示这些新技术的魅力,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  ——编者

  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上,有一家地理地图书店。在这里,吊灯是发光的地球仪,桌布是一张世界地图,书籍都与地理信息有关,还有发烧友从各处搜罗来的古地图、绝版地图。而从去年7月开始,该书店的醒目位置摆上了一份份特殊的地图:这些图上没有常见地图标注的密密麻麻的公路铁路、山川河流,而是代之以趣味照片、手绘作品等,并且每周变换一个主题,包括美食、旅游、求学等。这是重庆地理中心推出的“每周一图”服务,已经运行了一年多,共发布47期便民地图。

  从被动出图到主动策划出图,“服务”二字已成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关键词,过去对地理信息资源重建设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正在改变,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惊喜。

  每周更新一图,四季主题各异,便民地图真便民

  一份《重庆主城钓鱼地图》,已经被有20年钓龄的重庆人王强反复翻看得卷了边。这张地图上不仅清楚地标注了68个垂钓点的具体位置,还分门别类地列出了所属区县、类型、主要鱼种,以及钓友总结的相应谚语等。

  “重庆哪些地方可以钓鱼,连资深钓友也未全面统计过,之前我们几乎都是通过朋友间口口相传寻找垂钓地。现在有了钓鱼地图,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一批独具特色的垂钓地。”王强很兴奋。

  与王强一起感受到便利的,还有重庆的赶场人、登山和自驾爱好者、茶客等等,因为他们每周都能看到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为公众量身定做的便民专题地图。

  “特产地图、温泉地图、避暑地图、赶场地图,这些特别受欢迎,我们加印多次都被一抢而空。”重庆“每周一图”的主要负责人张海鹏介绍说,通过微博、微信、网站和手机APP等新媒体方式,用户都能够免费下载和浏览这些高清的特色地图。

  每周更新一图,这样的频率不免让人担心:制图创意从哪儿来?张海鹏告诉记者,起初将制图主题分为时空两条线:时间上按二十四节气策划,选择与节气、时令相关的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制图,如春天制作赏花、踏春地图,夏天制作避暑、漂流地图,秋天制作采摘地图,冬天制作滑雪地图,等等。空间上,按照重庆市域、重要片区和单个区县等不同空间尺度进行策划,从覆盖全市域的选题为主,逐渐细化到较小区域。

  即便地图选题仍有“存量”,张海鹏和同事们还在寻找“增量”。“我们现在也召集一些专业人员和地图爱好者们集思广益,但选题总有一天还是会枯竭。制图的源头活水还在用户那儿。”张海鹏说,未来通过微博、微信、网站和手机APP等新媒体增加互动,搜集市民百姓的需求,每周一图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公益性地理信息领域为大众提供服务,首先需要的是服务理念的更新,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这是向大众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天地图‘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就是扩大应用,从群众需求出发,完善服务功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最近路线到最佳路线,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让服务实现个性化、智能化

  未来我们的出行将会是什么样?

  “从前人们利用纸质地图指导出行,如今大家都会用电子地图并使用导航功能来确定自己出行的最近路线。而未来,更加智能的地图提供给我们的将是最佳路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王春峰说,与最近路线不同,最佳路线综合考虑了堵车情况、红绿灯等待时长等因素。“具体实现办法有很多种,比如在出租车上安装系统跟踪记录时速,将众多行驶中的出租车速度、路线等信息汇集在一起,通过大数据分析就能得出路面交通状况,从而指导行车路线。”

  这种智能化交通的出现,依靠的是地理信息数据的发展和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结合。

  据王春峰介绍,以前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一般几十年才有一次,大家看到的地图“几十年如一日”。如今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数据库每年甚至更短时间就更新一次。“所以,地理信息数据可以说是爆炸式增长。用好日益庞大的地理信息数据,需要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结合,才能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才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和物联网。”

  涉及地域范围更广、跨越行业领域更多的地理信息数据,正在被深入挖掘。目前,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已进行一年多,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交通网络、居民地等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将于2015年底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后向社会发布。

  据介绍,这次摸清全国地理信息家底的普查活动结束后,建立在普查结果基础上的地理国情监测将常态化。“地理国情普查以及今后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会让地理信息数据的增长更为迅速,这就要求大数据等新技术更深入的应用。拥有对数据更强的分析挖掘能力,才能提高地理国情信息的服务能力。”王春峰说。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信息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搜索附近美食,摇一摇找朋友,发微博时附上所在地理位置……基于电子地图的网络游戏、社区网、搜寻网、交友网等服务平台,已成为人们十分熟悉的沟通交流、休闲娱乐方式。

  “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80%的事物都与地理信息相关,因此地理信息能够成为连接各种信息、搭载各种服务的综合基础平台,并不局限于交通领域。智慧城市、物联网的建设,都需要构筑在地理信息这张基础网络之上。”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李成名说。

  随着遥感影像的精度更强、三维立体街景更加丰富,甚至室内定位导航的出现,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在孕育。“用户可以享受虚拟场景下的购物,在网上就可以‘走’入店铺,挑选商品。这也会改变广告投放方式。未来的广告不一定是竖在楼房上或者通过打开网络页面跳出来,广告可以挂在真实三维街景的虚拟广告牌上。此外,还能通过基于位置的网络购物信息推送拓展大众消费渠道。”李成名举例说。

  “一个产业如果不是以服务大众为主,那么发展一定不会太乐观。拓展这些大众服务,开发位置服务产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王春峰说,在大众应用领域,市场的嗅觉往往比政府部门更为敏锐。今年,阿里巴巴收购了高德导航、腾讯入股四维图新,就充分展现了地理信息服务的市场潜力,将孕育出令人期待的新服务。一些物流业、零售业的企业也介入地理信息产业,寻求布局市场的良策。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也面向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寻求更多合作,以加快“军转民”的步伐,力争在2020年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70%。

  据王春峰介绍,目前国际地理信息产业市场仍主要分布在北美和西欧,我国地理信息服务产业才刚刚起步,还存在核心关键技术储备不足、参与企业不强等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当务之急是推动地理信息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市场监管,促进地理信息的服务应用。“在国家层面,需要做的是尽快出台地理信息数据对社会开放的相关政策,正确引导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