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湖畔探寻辽金记忆
800多年来,生活在吉林省扶余市美丽的拉林河畔的村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临近石碑村5公里处有一座大金得胜陀颂碑,借“得胜”之言,念碑文、来拜祭,升学者以求金榜题名,结婚生子的望家和万事兴……
徜徉在历史的长流之中,或许是众多慕名者的精神寄托赋予的新生命,大金得胜陀颂碑正向后人诉说着,有关曾经的历史发生的一切,有英雄志士的金戈铁马,有开国创业的功德,有昭示后人的铁骨精神……
踏寻历史印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吉林省政协委员、民俗学家施立学老师就曾在他撰写的《故国神游》一书中提及大金得胜陀颂碑,文中就陀颂碑的历史由来、碑文形式、象征意义等内容做了深刻的阐述,经过多年的踏查、走访和撰写,施立学对这座石碑留有深刻的印记。
今年8月中旬,记者相约施立学老师一行踏上了征程,往返400公里,对于那个距今已有800年历史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早上9点,从进入扶余市开始,记者一路打听“大金得胜陀颂碑”的确切位置,在一个十字路口巧遇几个骑摩托车的年轻男女,他们很热情地对待记者的询问,但在冥思苦想后却表示,这个地方他们真的不知道,示意记者再问下当地稍稍年长的村民。
对于“伊家店”的大概方向,几经打听,最终,记者一行在一位中年大哥的指引下,终于开始奔向了本次采访的目的地。原来,那里有两个扶余。老扶余本是松原市的一个区,后来扶余改县,并迁址到100公里外,现在成了松原市的宁江区,新、老扶余差了100多公里。新扶余有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的历史遗迹——大金得胜陀颂碑,它的真容就坐落在扶余市伊家店石碑村。
伊家店乡位于扶余市偏西北部,距县城82公里,东隔拉林河与黑龙江省双城市万隆乡相望,南与更新乡大林子镇为邻,西与长春岭镇接壤,北抵松花江。幅员面积319.76平方公里,近似方形。
扶余,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西汉时期,在这里便建立了中国东北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扶余国。它见证了西汉的衰落,经历了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的历史。很难想象,在这个现代文化无孔不入的时代,扶余还保留着西汉时期的珍贵记忆——一座高大的夫(通“扶”)余国王雕塑,右手平举指着前方,可以想象当年的夫余王“指点江山”、“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场景。
沿途一路寻找随处可见历史的印迹
我们的车子继续往西行驶,在那位大哥的指引下,再往东北方向前行60公里,一股不同于陆地的湿润气息迎面扑来。车子穿过几片绿得发油的菜地,便是平坦、绵长的公路,沿路行驶,你会看到一大片茂盛的香蒲草,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微风拂动,摇曳生姿,岸边立着一块高于人的石碑,上面写着“女真湖”三个字。美丽修长的女真湖引自拉林河之水,至今流淌细润着一方水土。传说,女真湖里茂盛的香蒲草因长得像青铜宝剑,有避邪之用,话说当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每逢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上刚刚采来的新鲜的香蒲草,以求平安、乐福。
湖水清澈见底,整洁的湖岸铺着丘陵状的石头。沿着湖畔上溯,一座石桥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桥的前方立着一对石狮,这座现代的雕塑虽没有见证朝代的更替、盛衰荣辱,但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泊,也带有些许远古的味道。镀金的狮身已经斑驳不堪,但其威武的身姿,倒像是在保护着身后那座繁衍生息的村落。
桥上两个少年,手中握着几块零钱,向桥头的小卖部奔去,这里就是石碑村,因为距离大金得胜陀颂碑遗址最近,故此得名。稀稀落落的人家零星地散落在周围,与河畔浑然一体,别有一番水上人家的画境。村中一排碧绿的大树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悠闲地走在从村口通往外界的桥面上。
再前行几十米,更大的香蒲草闯进了记者的视野,厚厚的一层香蒲草望不到尽头,重重地铺在水面上。岸边的香蒲草有些枯黄,隐藏着一条停靠的小船,一对木桨像是用了许久,岸边绿草如茵,一匹肥壮的马儿正在低头吃草,几只黑白相间的鸭子正排着队赶往湖中嬉戏。
大金得胜碑的楼亭若隐若现,渐渐呈现在众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