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省再谋发力
中国旅游报讯 日前,福建省旅游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两会”和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省领导关于大力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的批示指示要求,围绕全省“十三五”旅游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按照“省域即景区、景区即省域”的理念,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全力构建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全年力争实现全省累计接待游客增长16%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22%以上的目标。
据会议透漏,福建省将成立“旅发委”。省旅游局局长吴贤德指出,要抓住成立旅发委的契机,完善旅游产业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切实抓好旅游资源统筹、旅游交通统筹、旅游宣传统筹、旅游服务统筹和旅游人才统筹等工作,广泛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各地政府及省直部门力量,合力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
会议还围绕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进行研究,提出要进一步引导国企、民企、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本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旅游项目等提供融资支持,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养生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完善适应大众旅游需求的多层次、特色化、中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兴主导产业,推动“清新福建”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同时要持续推进旅游精准扶贫,以宁德市下党村为示范引领,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释放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功能。
打造全域旅游,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泰宁县委书记 吕国健
近年来,我们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主动对接“清新福建”,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生命产业来培育,走出了一条被誉为全国第五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泰宁路径”。2015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3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30亿元,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超GDP的1/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旅游带动脱贫人口占全县脱贫人口总数的35%。2016年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游客接待量达390万人次。这为我们坚持“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增添了信心。
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社会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将致力于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把整个县域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坚持品牌带动,打造“中国静心之地”
泰宁有清静山水、宁静古城、平静生活,可以说“静心”体现了“清新福建”的内涵,既契合泰宁的形象,又符合人们的追求。我们将围绕“中国静心之地”的品牌形象,做好旅游营销工作,策划推广“离凡尘最远、和心灵最近”的“中国静心之地”品牌形象,丰富“清静养身、安静守心、宁静生活”的品牌内涵,培育推广“生态美、世态和、心态好”的养生福地产品;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轨制”品牌宣传推广机制,加大和深化对“静心泰宁”系列主题活动的投入和宣传。借助事件营销,围绕市场热点,策划吸引眼球的事件,增强“静心泰宁”品牌的差异化和诱惑度。
同时,深化旅游综合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走出“小马拉大车”的体制困境。按照全域化旅游示范区的要求,力争在全省第一批成立县级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职能,促进县域行政管理和景区管理协调发展,并推动优秀人才向旅游行业集聚、优势资源向旅游领域倾斜、优质项目向旅游产业布点。探索建立旅游部门与乡镇、涉旅部门的人才正常交流以及年轻人才到旅游系统一线挂职锻炼的人才培养机制,设立泰宁旅游发展顾问团,引进旅游经济管理、企业上市、景区高管等高端人才;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实用型旅游人才。做大做强泰宁旅游龙头企业,推进旅游竹筏、游船、景区客运等优质资产整合、企业重组。
坚持规划推动,布局四大旅游板块结合游客需求和市场化趋势,重点规划好“四大旅游板块”,一是提升滨水休闲板块。重点改造提升金湖景区,增强休闲体验性元素,实施省级全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金湖上坊岛水上服务区、天眼景区、水上二线天项目,推进金湖景区从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型转变。二是突破古城开发板块。规划建设仿古休闲商业街区、水上风情游览线,鼓励发展夜色休闲项目和书吧、茶吧、酒吧等业态,打造“悠闲古城”。三是培育高山安养板块。利用峨嵋峰独特的资源优势,策划建设高山湿地泥浴、高山滑草、避暑树屋、星空帐篷、观鸟、骑牛等体验性、参与性项目,把峨嵋峰建成高山避暑胜地。四是丰富乡村旅游板块。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建设特色旅游村镇,打造“渔悦水际、花样音山、鹭嬉南会、豆香崇际、耕读李家”等“五朵金花”旅游特色专业村,扶持发展一批绿野乡居、特色民宿、主题客栈产品。
坚持融合互动,打造县域发展引擎切实做好“旅游+”文章,与将乐、建宁等周边县(市)一起,联动整合自驾游、旅游包机等新型业态,联手打造精品线路,联合举办大型活动,抱团发展;重点实施水上运动主题公园、福建文艺创作(泰宁)基地等“旅游+文化体育”项目,培育饮品、食品、保健品“三品”等“旅游+工业”项目,推进茶香金湖、铁皮石斛观光体验等“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中国旅居养生养老候鸟镇(村)等“旅游+房地产”项目,加快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安养休闲小城建设,加快明清特色古镇、城西新区等项目建设,塑造城市的“第一眼”“第一感”“第一夜”;推进打造全域化写生基地等工作;实施金湖生态环境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创建全国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走好旅游扶贫路子,重点实施水际村“三大协会”模式推广工程,提高协会带动能力;实施村财增收“春风工程”,实施乡村旅游创业工程,抓好库区移民乡村旅游创业服务基地项目,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积极探索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永安路径”
永安市委书记蒋先东
全域旅游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是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福建省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省域即景区、景区即省域”的发展理念,永安将全力做好全资源整合、全要素调动、全产业链发展,力争通过3-5年努力,探索形成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的永安路径。
开发域外潜在目标人群
对于旅游业来说,客源是发展的原动力。永安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旅游业的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省内周边县市和江西、广东等相邻省份,客源市场相对较窄。作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如何抓住机遇、引爆客源市场,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网络引客。充分实施“旅游+互联网”战略,加快永安旅游数据中心建设,推广景区数字管理与服务技术,加快发展旅游电商,完善旅游门户网站、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具有永安特色的智慧旅游体系,让更多游客通过互联网了解永安、走进永安。
活动揽客。加强与国际竹藤组织战略合作,与各地自驾游协会、登山协会、跑吧等民间组织加强联络,精心策划一些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展示和推介永安的风光、人文、美食。
高铁带客。要发挥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通过跨省合作,建立区域旅游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市场共推、合作共赢。
提升引客留客新“卖点”
永安旅游拥有12个国家级品牌和1个世界级品牌,如何把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特色卖点,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就是要用全域旅游的思维,把我们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提升打造成为更具特色、更富魅力的旅游品牌,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做精旅游产品。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做好“人有我优”的文章。比如福建有众多山水风光,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要脱颖而出,就要突出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并存的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品牌。同时,做好“人无我有”的文章。比如永安作为中国竹子之乡,拥有独特的竹文化和竹自然景观,要充分利用永安竹自然文化资源,全力建设集生态、文化、商贸、教育、科研、度假、居住和旅游为一体的“全竹元素”城市综合体及4A级旅游景区,打造中国的竹天下、世界的竹天下。
做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要做深“旅游+文化”,深入挖掘永安笋竹文化、闽台文化、民俗文化、古币文化等独具魅力的特质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的交融,形成以文化资源为灵魂的特色旅游景点。要做特“旅游+体育”,促进旅游业与体育产业有机结合,以体育赛事带动旅游经济,以旅游景区拓展全民健身;要做精“旅游+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各要素跟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做优旅游线路。加大各景点优化整合力度,实现以点布线、以线连片。特别是针对动车时代周末出行火热的情况,精心打造提升九龙竹海-天斗生态度假区-桃源洞-鳞隐石林的山水休闲游线路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配合“清新福建·悠然三明四季行”活动,策划推出民俗、赏花、采摘等节日旅游线路,推动乡村休闲度假游发展,让乡村的美景亮起来。
打造产业升级的驱动引擎
把握我市作为全国城市空间规划试点的契机,对接我市建设“绿色共享的经济强市”区域发展战略,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推进“多规合一”,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制定《永安市旅游发展策划和近期行动计划》,把永安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打造。强化政策保障,营造旅游发展氛围。
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把《永安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好,兑现财政奖励、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将旅游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范畴,每年安排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和项目的策划、建设等,确保旅游工作经费来源。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旅游的新路子,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协调并进的格局。
着力打造朱熹故里全域旅游示范区
南平市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
将成为闽北行政中心的建阳,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主题,抢抓撤市设区和大武夷旅游圈等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品牌创建,加快城区景区化、乡镇景区化、村居景观化进程。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会议会展、医疗养老、温泉养生、康体娱乐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省知名全域旅游示范区。
整合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大开发建阳作为“朱熹宋慈故里,建本建盏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资源多样,被称为“林海竹乡”“天然氧吧”;人文底蕴深厚,曾是“理学名邦”“图书之府”“七贤过化之乡”,朱熹、宋慈,游酢和蔡元定等名人辈出,建本图书彪炳史册,建窑建盏文化饮誉海内外。
近年来,建阳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全面整合区域资源,积极谋划并出台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确定从2014年开始每年预算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并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增幅不低于南平市级。
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出台了《建阳区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和《南平市建阳区开展旅游全域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建阳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参与策划、开发、管理和运营旅游项目。启动了《建阳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和《全域旅游五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依托南平市大武夷旅游提升规划,完成《建阳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建阳区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中国武夷(大历溪)狩猎场景区概念性、建阳考亭武夷旅游文化园景区、卧龙湾休闲旅游区、麻阳溪文化旅游区、白塔山武夷舍野度假区、黄坑景区、麻沙楠木林景区等规划。积极推进考亭卧龙湾休闲旅游区、黄坑镇景区和麻沙楠木林景区创国家A级景区建设。稳步推进考亭武夷旅游文化园、麻阳溪文化旅游区、漳墩温泉度假小镇、白塔山武夷舍野度假区等旅游景区项目建设。
完善设施,实现城乡建设大提质全域旅游,核心在“全”字,根本在“特”字。近年来,建阳立足差异化和特色化,改善城区旅游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建设大提质,做好全域生态旅游文章。
城区景区化是全域旅游打造的重点之一。近几年来,新增城市公园面积3000亩,停车场1.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55公顷,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福建省十大醉美县城”等。麻阳溪旅游景观带是建阳全域化旅游打造的另一个重点。黄坑镇凭借桂林村、长见村及九龙山庄乡村旅游示范带及镇村全域化的发展,获“福建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潭城街道溪源村、麻沙镇水南村、黄坑桂林村和回龙均中村也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徐市壕墩村作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继续扶持发展。
完善提升服务设施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关键。御景国际酒店、最佳西方财富酒店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月亮湾大酒店、九龙湾度假酒店、冠业大酒店等一批旅游饭店正在加快建设中;建成了建盏文化一条街、曼山古玩创意园、林产品一条街等三处旅游休闲街区;2015年完成了13座新建厕所、14座改建厕所任务,当年被评为全省旅游厕所建设先进单位,2016年7座新建旅游厕所已经完成。此外,朱子文化、宋慈文化、建本文化、建盏文化等已成为建阳文化旅游主品牌,建本、建盏等武夷后花园差异化特色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市场宠儿。
全域共享,促进产业融合大发展下一步,建阳将以建设“朱熹宋慈故里,建本建盏之乡,高品质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总体目标,严格执行《大武夷旅游发展创新提升规划》、《建阳区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等专项旅游规划,积极实施“多规合一”;按照资源分布,初步构成“一心三区”的旅游总体空间格局。“一心”即建成较完善的中心城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三区”即西片养生度假旅游区、中片文化体验旅游区和东片休闲观光旅游区等三大旅游功能区;着力强化麻阳溪景观带建设,加快推进卧龙湾休闲旅游区、黄坑景区、考亭武夷旅游文化园等景区提升或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
发挥“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建设集生态田园观光、民俗风情互动、产业科普认知、农耕文化体验、摄影写生、购物美食等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通过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资源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一批“森林人家”乡村民宿和农家乐项目;充分挖掘朱子文化、宋慈文化、建本文化、建盏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底蕴,提高建阳旅游产品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