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河生态保护效果显著 熊猫野外遇见率超过60%
经过多年的保护,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活动区域都在增加。图为保护区工作人员救治一只受伤的野生动物。 马文虎摄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动物可见率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图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扭角羚。 马文虎摄
导 读
30多年前,唐家河曾饿死过12只野生大熊猫,大熊猫总数下降到43只。30年后,人们在野外遇见大熊猫的几率超过了60%。从伐木厂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的变化见证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进展
小资料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境内,岷山山系龙门山脉西北侧、摩天岭南麓,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4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有1.7万公顷。
从地理位置上看,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处于横断山脉北端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在第四纪冰川活动期间,这里没有形成大面积的冰盖,所以很多古老物种得以保存下来,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为A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和岷山山系的“绿色明珠”。
◆张厚美 王成栋
8月29日,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青川县下了一整天的雨。
58岁的侯兴国坐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入口,对来到这里的人们讲着保护区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而在多年以前,他还是一名手持斧头的伐木工。
与侯兴国一样发生巨变的,还有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在1978年之前,唐家河曾是四川省绵阳专区伐木厂主要基地。巅峰时期,有近千名伐木工人在这里砍树、运送木材。直到1978年,唐家河林区才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86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进入“国家队”。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山系,而岷山是四川省野生大熊猫分布的六大山系之一(其余分别为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秦岭)。这是个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兼顾野生动物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万公顷。
从伐木厂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唐家河经历了什么?又有哪些变化?
曾经: 野生大熊猫饿死12只
短短3年时间,由于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饿死12只野生大熊猫,大熊猫总数下降到43只。其他珍稀物种也越来越少
雨下得很大,侯兴国谈兴很浓。从1976年起,他就在唐家河工作。
初来时,侯兴国的第一份工作是伐木。那个时候,在唐家河林区内不仅可以伐木,职工和当地农户还可以开垦林地,在荒地上种粮食。侯兴国记得,当时林区内海拔较低的地方已经无树可伐,唱着号子的工人们向大山深处、海拔更高的地方挺进。
工作的第一个月,他就见到了传说中的“白熊”(当地人对大熊猫的俗称)。那是1976年的春天,伐木工人宿舍后面的竹林里出现了一只不速之客——大熊猫,“那个竹林子离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不到10米远,它蹲在那儿吃竹子呢。”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李明富说,在上世纪70年底初,唐家河林区内的大熊猫主食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威胁。此外,加上人类活动,大熊猫生存空间已经所剩无几,只有下山找食物,“到处偷玉米吃”。
而出现在伐木工人房后的这只大熊猫,在吃了竹子之后突然晕倒,“个头很大,有100多斤重。”侯兴国比划着。
随后,侯兴国和工友们把这只大熊猫抬送到厂部的兽医处救治,“路上,小家伙还咬了我一口,因为救它的地方是落衣沟村,我们就给它取名叫‘落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少食物的大熊猫经常出没在村落和林场周围。
“它们很温和,除非有异常情况才会攻击人类。”侯兴国说,他曾亲眼见到,为了争夺一只老鼠,一只大熊猫坐在地上,张牙舞爪冲着四五只豺狗狂叫,“因为大熊猫最柔软最容易受伤的地方就是屁股了。”
根据《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志》记载,在1973年~1976年之间,箭竹开花导致竹林大量枯死,加上人类进入林区大肆砍伐林木活动的影响,整个唐家河林区共发现被饿死的大熊猫尸体多达12只,大熊猫数量一路下降到43只。当年随处可见的川金丝猴、扭角羚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特有物种也越来越稀少。
“我查看过,饿死的大熊猫大部分是亚成体,因为大熊猫在3岁之前对食物要求是比较高的,主要采食嫩箭竹、嫩竹笋、嫩叶。一旦找不到食物,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提起往事,侯兴国满脸遗憾。
如今: 大熊猫野外遇见率超过60%
野生大熊猫活动区域外扩,工作人员进行野外巡护时大熊猫的野外遇见率已超过60%。扭角羚等动物的活动也日益频繁
8月6日,走进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摩天领地区,一群川金丝猴穿越而过。
“如果是晴天,说不定就可以看到大熊猫在这里撒欢。”李明富说,1974年前后,由四川省林业厅组成的珍稀动物调查队进驻唐家河林区,开展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熊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整个林区内拥有野生大熊猫86只,并明确大熊猫的活动核心区域位于摩天领、石桥河、洪石河3个林区。
在此后的30多年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活动区域逐步外扩。尤其是在2000年前后,这种迹象更加明显。
2004年前后,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吴尔沟流域,人们接连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粪便。李明富说,这很不简单,吴尔沟流域曾是伐木厂的厂部所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存在,此前这里并没有野生大熊猫活动记录;此外,当地海拔不足1000米,而除那次“猫粮大饥荒”外,大熊猫从未出现在如此低海拔地区。
“能在这个地方接连出现,说明当地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李明富说。
在2009年前后,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东南部的寺沟附近,人们再次接连发现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轨迹。“(大熊猫的)粪便、毛发我们都提取到了,也属于首次发现。”回忆起当初的发现,李明富仍记忆清晰。
侯兴国说,寺沟位于保护区的边缘位置,过去,这里植被覆盖率不高、野生动物少,“连野生的豺狗都不怎么来,因为没有其他动物可以猎捕。”
不仅如此,野生大熊猫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如今,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野外巡护时大熊猫的野外遇见率已经超过60%。
“这就是说,一年365天,巡护人员有60%以上的天数能遇到它们。”李明富说,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这里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正在恢复。
不仅是野生大熊猫,扭角羚(羚牛)、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每年都会有几次报告,说它们又在哪里出现了,又跑到保护区外面吃老百姓的庄稼了。”
“等过段时间大熊猫第四次调查结果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新一轮生物本底调查出来,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了。”李明富说,“有一点可以肯定,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种群还有珍稀植物的数量,都是在增加的。”
揭秘: 变化何以发生?
国家在长江上游流域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之后,最后一个伐木工人丢下斧子, 减少人为干扰,恢复森林植被
转变发生在1978年,唐家河林区成立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林区内的农户全部搬走。到了1998年,唐家河最后一个伐木工人丢下了斧子。
变化也显而易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曾在2004年做过一次生物本底调查,结果发现,与1985年相比,自然保护区内有林地面积增加了5600多公顷,达到2.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4.73%,比1985年提升8个百分点。
李明富说,伴随着植被恢复的还有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系统,“森林植被的恢复,让野生动植物找到了栖身之所,完善了食物链条。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是一荣俱荣的,而保障它们生存的基础,就是植被的恢复。”
仅以竹子为例,目前,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有1078.1公顷竹林,可以产出近8万吨竹子,这些竹子绝大部分都是箭竹。而据了解,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需要进食竹子15公斤~30公斤左右,换句话说,这些竹子足够700只大熊猫吃整整一年。而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数据,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为61只。
除了恢复植被,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还借助其他手段恢复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从2010年起,保护区就开始构建监测体系。
“我们沿着珍稀野生动植物生长区的腹地,记录监测样线上植物生长情况、动物活动情况以及其他对保护管理有用的信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监测收集回来的信息,如大熊猫遇见率,就能推测出整个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状况;根据监测发现的人为干扰,也能及时调整保护区的管理策略及区域。
此外,为了加强区域层面物种种群保护,10多年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多次与周边王朗、九寨沟以及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联合巡护,互通信息,确保上述地区物种种群之间能够实现交流。
“保护区现有脊椎动物43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2种、一级保护动物13种……金丝猴1000多只、扭角羚1200多只;植物242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12种。”回忆起这么多年来唐家河在“变砍伐为保护”之后取得的保护成绩,侯兴国如数家珍。
2014年,国家首次增加了生态环境地面试点监测任务。根据四川省地面生态环境特点,已确定试点监测范围为龙门山区亚热带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具体监测地点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
“我们通过微观的生态环境地面监测,配合宏观的空中遥感监测,将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据四川省环保厅监测处处长甘晓英介绍,生态环境地面试点监测由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牵头开展,监测项目为森林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以及景观格局等内容。
甘晓英说,按照要求,陆地植物群落将每年监测1次,每年5月~10月之间采样,乔木层每3年~5年监测1次;在环境要素监测方面,水、空气和土壤与例行监测同步;在气象要素监测方面,将利用自动气象站进行自动监测;景观格局监测每年1次,与陆地生物要素监测同步。
“通过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全方位的监测,我们将能随时掌握这里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确保大熊猫、扭角羚、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李明富说。
保护新模式: 打造中国版“黄石公园”
唐家河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也十分壮丽。借鉴国家公园模式,将更好地推动保护工作
尽管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效果显著,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生活在周边的村民们经济上却比较贫困,很多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全靠种植庄稼、砍伐林木、采药打笋、狩猎捕鱼等,这些行为直接影响着唐家河生态环境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直接导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保护难度加大。
怎样化解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思考,当地政府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决定通过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青川县青溪镇阴平村就是这样一个典范。2000年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青川县青溪镇政府经过协商决定,帮助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水果、黑木耳、竹荪、天麻等特色种植产业。阴平村作为唐家河周边社区产业调整的示范点,得到了重点帮扶,村民们通过大面积种植水果、花卉和黑木耳,不但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也带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青川县政府还组织有关专家开始编制《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和《青溪古城总体规划》,阴平村被规划为青溪镇乡村旅游重点村。伴随着村民们收入的逐年增加,更多人参与到唐家河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
“我们希望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的模式,来更好地推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李明富说。
据介绍,作为自然保护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家公园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的机会和场所,能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统一。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可以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相媲美。”李明富说,唐家河处于横断山脉北端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拔在1150米~3837米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保留了珙桐、银杏、连香树等大量珍稀植物,也成为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
“这里有1100多种动物栖息繁衍,有3100多种植物茁壮生长,唐家河也因此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和A级自然保护区。”李明富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也十分壮丽,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
不出国门,便可体验妙趣横生、终生难忘的生态旅游。今年5月,来自北京的游客吴女士来到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参观游览,她说,在北京,很难吸到这么新鲜的空气,也很难有机会和各种野生动物零距离亲密接触,“在唐家河,我们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妙。”
据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野生动物可见率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无论哪个季节来,游客都能与生活在这里的扭角羚、野生大熊猫、野猪、川金丝猴、羚牛、云豹、绿尾虹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期而遇。游客还可以在景区的监控室,通过红外检测视频直播,看到各种罕见野生动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如同美国黄石公园这样著名的国家公园,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迷人之处不仅在其有着优异的自然本底,还体现在它拥有国内自然景区中最完整、最丰富的环境教育系统。李明富说,唐家河所提供的丰富环境教育产品,让人们不仅仅欣赏了美景,还可以获得一段丰富、充实的人生经历。
2008年“5·12”地震灾后重建中,浙江温州市援建的以科研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川浙科研交流中心就坐落在唐家河景区内,秋冬季节住在这里,夜间就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唐家河保护区的明星动物扭角羚。
今年9月17日~19日,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保护管理主管Freek Venter博士一行专程访问了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实地体验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监测和管理系统、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并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步道上看到扭角羚、猕猴等10余种野生动物。Freek Venter博士随后表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达到了国际水平,其野生动物遇见率比许多世界著名的国家公园都高。
李明富说,生态保护是唐家河发展的固本之基,是唐家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生态旅游规模是在可控范围内开展,保护好这个“动植物基因库”和“生命家园”,将是他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