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2处
新华社快讯:中国福建省鼓浪屿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相关报道: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
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有两部分,一是遗产区,二是缓冲区。遗产区是鼓浪屿全岛陆地范围及岛屿周边礁石所界定的海域范围,面积为316.2公顷。缓冲区是对遗产区产生直接影响的周边区域,面积为886公顷。
鼓浪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20组共30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另已认定历史风貌建筑共391栋,其中重点保护风貌建筑共117栋,一般保护风貌建筑共274栋。
鼓浪屿有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包括:工部局遗址、会审公堂旧址等公共管理机构;日本领事馆旧址、日本警察署及宿舍旧址、美国领事馆旧址、和记洋行仓库遗址、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中南银行旧址等领事外交及商贸金融驻岛机构;日光岩寺、种德宫、黄氏小宗、协和礼拜堂、三一堂、天主堂等宗教祭祀设施;蒙学堂旧址(吴添丁阁)、毓德女学校旧址、安献楼、闽南圣教书局旧址等文教设施;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博爱医院旧址、私立鼓浪屿医院旧址(宏宁医院旧址)等医疗设施;万国俱乐部旧址、延平戏院旧址、洋人球埔旧址等文化娱乐设施;三丘田码头遗址、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鼓浪屿电话公司旧址、厦门海关通讯塔旧址、燕尾山午炮台遗址、基督教徒墓园等社区基础及服务设施;四落大厝、大夫第、英国伦敦差会女传教士宅、英国领事公馆旧址、汇丰银行公馆、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厦门海关副税务师公馆旧址、廖家别墅(林语堂旧居)、西林·瞰青别墅、番婆楼、黄赐敏别墅、春草堂、黄荣远堂、海天堂构、黄家花园、杨家园、八卦楼、菽庄花园、厦门海关验税员公寓旧址、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等各类住宅建筑。
鼓浪屿的主要的历史道路有四条,分别为:日光岩、岩仔脚环线道路;笔架山环线道路;鹿耳礁环线道路;至东南海滨放射道路。鼓浪屿的自然景观包括升旗山、日光岩、鸡母山、浪荡山、英雄山、笔架山、燕尾山。鼓浪屿的文化遗址包括日光岩与延平文化遗址(国姓井,龙头山寨遗迹等)、重兴鼓浪屿三和宫摩崖题记。
黄家花园,鼓浪屿
安献楼(鸡山路18号),鼓浪屿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鼓浪屿
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鼓新路59号),鼓浪屿
海天堂构,鼓浪屿
日光岩寺日出,鼓浪屿
鼓浪屿“重兴三和宫记”石刻
鼓浪屿小史
鼓浪屿隶属厦门市,是厦门岛西南隅一座面积1.8839平方公里的小岛,与厦门岛隔着宽500米左右的鹭江海峡。
厦门地处九龙江出海口,依托自古对外贸易和人口迁徙都很活跃的闽南地区。厦门港出现之前,元末、明初,位于九龙江内河的月港,就曾持续了百年的繁荣,到17世纪,厦门港开始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1840年鸦片战争后,厦门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开放,在当时曾是贸易量仅次于广州的中国第二大港,是中国茶叶、陶瓷对外出口的最重要港口。
鼓浪屿自宋代开始有人定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1646年开始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1661年以此为基地出兵,次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岛。此后到厦门开埠,鼓浪屿还只是一座有几个传统聚落的小岛,传统文化在这里积淀。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人开始占据鼓浪屿作为居留地,西方文化开始在这里传播。西方人在鼓浪屿建造西方样式或殖民地样式的建筑,以鼓浪屿为基地,开展传教、人口贩卖、教育、医疗等活动,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或领事机构。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一批台湾的名门望族避居鼓浪屿。
1903年鼓浪屿正式成为公共租界,成立工部局管理行政事务。国际化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与独特的空间环境,使鼓浪屿成为20世纪初闽南地区较少受动荡时局影响的安全岛,因此,此时的鼓浪屿不仅是西方人的居留地,而且这里吸引了大批闽台富商、华侨及文化精英群体,形成了国际化的居住型公共社区。自工部局成立伊始,华人就参与到其管理层,形成了独特的近代化管理体制。在中、外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鼓浪屿逐渐建立了近代全闽南地区最好的教育、医疗机构,建设了一批近代化学校、医院、通讯设施、银行、邮局、休闲娱乐设施;华人也在大量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创造出吸纳了外来及本土不同文化元素、建筑技术及工艺的独特的近代建筑风格。这个时期的鼓浪屿不仅作为闽南地区中西方商人、传教士及华人文化精英的栖身地,闽南地区中西方人口交流、信息传递的中转站,而且闽南白话字(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书写的闽南话拼写法)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鼓浪屿得以率先发展和推广,闽南白话字书刊从鼓浪屿出版和销售,以至发行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国,近代教育特别是女子学校得以在鼓浪屿得到普及,这一切使鼓浪屿成为近代文化在中国本土传播的纽带和桥梁。
这个时期的鼓浪屿,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时期。多国共管的公共租界产生外来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汇聚,在这个国际化的居住型公共社区内,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外交人员、商人等带来了西方文化,而使这个社区发展壮大的是来自闽、台的富绅、文化精英、匠人及闽籍华侨,他们跨越了传统意义上政治、文化、经济、地理向度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促进来自不同地区的外来文化在鼓浪屿乃至闽南地区寻求立足和发展,又帮助本土传统文化在初期全球化(西化)的大潮中寻求进步和新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鼓浪屿进入了日本占领时期,多元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就此中断。
1945年,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政府收回鼓浪屿,鼓浪屿进入多元文化的复苏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岛上的自然和人工建成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时至今日,鼓浪屿的历史与自然环境,特别是工部局时期的国际化公共社区整体空间结构和环境要素以及历史建筑都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包括当年几乎覆盖全岛的道路网络和市政设施,近2000座历史建筑,60余处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乃至意识形态各个层面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和设施遗存。
这些丰富且真实的文化遗存,为回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一百年间,全球化的初期阶段,由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以及中国南方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东亚、东南亚地区带来的沧桑巨变,体会其中多种文化在此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品味不同文化碰撞、交叉与融合激发出的创造性与活力,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和例证。
鼓浪屿,作为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容纳各国、各地文化最密集的地理单元,以其独特的国际化居住型社区形态和建成环境,突出反应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期全球化进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乃至意识形态等多种向度上复杂且急剧的变化,展示出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是全球化发展初期社会变革的杰出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