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世界各地

魅力昌平 活力之区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05

  北京昌平区地处燕山脚下,长城环抱,上风上水、生态良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智力密集、创新活跃,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昌平的发展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区域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昌平区加速重点功能区建设,将“三城一区一基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努力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态宜居环境,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做出贡献。

  地势 股肱重地 京师之枕

  昌平历史悠久,从南口镇雪山村出土的文物考证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文字记载始于商周时期,建制则始于西汉。这里是历代王朝的畿辅重镇,坐拥居庸天险,被称为“股肱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的美称。

  居庸关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区域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形成一个缓坡倾斜地带。西部、北部为山区、半山区,以南口及居庸关为界。山区海拔400-800米,最高峰(高楼峰)海拔1439.3米。

  环境 打造天蓝、地绿、水清

  昌平60%的面积是山区,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5.9%和44.1%,有大杨山、蟒山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绿化造林】

  过去三年,昌平区大力实施平原绿化造林工程,先后完成11.6万亩造林任务,今年实施2.4万亩绿化造林,到明年底完成15万亩平原造林任务,完成后,相比2011年昌平区将净增10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

  【清洁空气】

  严格实施清洁空气、污水治理等行动计划,确保到明年底全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2017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25%以上。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实施美丽昌平行动计划、城乡风貌与大地景观规划,推动大地园林化、生态景观化,营造舒适宜人的城乡风貌。

  旅游 全区近120处景点、古迹

  昌平自汉建县,上载《史记》、下记《清史》,历2000余年,人文景茂,系贯史籍。每年共接待中外游客超过千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居京郊首位。

  【古韵昌平】

  自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13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十三陵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和平寺、延寿寺等寺庙文化见证着昌平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更迭,延寿寺以奇松、清泉、古刹等人文、自然景观而驰名。

  【山水昌平】

  蟒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北京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最高峰659米,有人工林12万亩,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6%,森林公园内有树木、花卉176种,四季常青。虎峪自然风景区面积90平方公里,风景区内山峦起伏交错,山谷曲折幽深,“虎峪辉金”为古燕京八景之一。此外,还有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黑龙潭等十几处景观。

  文化 传承昌平文脉打造文化强区

  在历经了6000年的文明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后,如今昌平又迈出文化强区新步伐。

  【文化强区】

  坚持科教兴区、文化强区理念,推进历史文化体验之区、创新文化发展之区、生态文化示范之区“三区融合”,实施思想道德引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地标建设、城乡文化风貌设计、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和文化人才队伍激励等“十大工程”。

  【文脉梳理】

  计划编辑昌平历史文化丛书20本,其中《居庸关》、《昌平史迹要览》、《明十三陵概述》等5本书已于今年10月出版。预计在5年内编辑出版系列丛书和制作影像制品,挖掘梳理和抢救保护昌平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区】

  划出五大文化创意产业板块,包括明十三陵历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汤泉古镇旅游文化区、昌平新城文化创意新区、未来文化城以及郑各庄文化创意新村。目前,昌平正精心打造“十三陵-居庸关”旅游黄金线,加快推进乐多港假日广场、华彬文化中心等重点项目。

  【文化品牌活动】

  精心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举办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北京农业嘉年华、十三陵国际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

  产业 “两轴两带 三城多点”稳步建设

  【产业空间布局】

  “两轴两带三城多点”,“两轴”即西部科技商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东部研发服务和旅游会展发展轴。“两带”即北部文化休闲产业带,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城”即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和昌平新城。“多点”即沿两轴两带分布的重点产业功能区。

  目前,“两轴两带,三城多点”正在稳步建设中。

  【科教资源富集】

  昌平区内有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4所高校和中央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分校区。有18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5个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万余名科技人员,其中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163名。

  【三大支柱产业】

  能源科技、生物医药、高端现代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超过80%,代表企业有神华集团等,多家企业及其产品在本行业处于龙头地位。

  【重点功能区建设】

  “三城一区一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其中未来科技城内已有8家央企项目入驻运行。力争到明年年底,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的入驻项目初具规模,沙河大学城5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实现入驻,昌平新城文化创意新区全面启动建设。

  昌平建制轨迹

  公元前110年

  昌平建制,在县域内设昌平、军都二县

  五代后晋时

  昌平曾改称燕平,后晋时复称昌平县

  明朝正德年间

  县升为州,辖密云、顺义、怀柔三县

  清雍正年间

  辖县改属顺天府

  民国初年

  改称昌平县

  抗战时期

  建立昌宛、昌延抗日民主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

  县政府机关驻桃林村

  1948年12月12日

  县政府机关进驻昌平镇

  新中国成立后

  昌平县(区)的行政机关驻地设在昌平镇

  1956年

  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改称昌平区

  1960年

  复称昌平县

  1999年9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改称昌平区

  昌平区代表性地点示意图

  虎峪自然风景区

  内有虎峪沟、百仙神洞、雀儿涧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景区最高峰海拔1060米。

  蟒山国家森林公园

  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659米,因其山势起伏如大蟒,故名蟒山。

  银山塔林

  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最大最完好的金代密檐式塔群,也是我国等级最高的僧人墓塔群落。

  明十三陵

  包括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后共十三位皇帝陵墓,200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陵区面积约120余平方公里。

  居庸关长城

  是万里长城久负盛名的关隘,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

  是距市区最近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人称“京北世外桃源”。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

  是北京较早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预计2014年全年可实现总收入34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6%。

  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

  是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发起,重点围绕关键材料、新能源等国家支柱行业,建设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园区。

  沙河大学城

  为北京市重点规划建设的两个高教园区之一,将建成首都新的高校科研基地和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

  北京科技商务区(TBD)

  是昌平与中投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已纳入北京市重点项目,分为五个主导功能区。

  未来文化城

  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国家大马戏院、北京魔术城、未来信息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将在这里聚集,成为京北高科技产业带上的文化中心。

  中国航空博物馆

  1989年11月开放,收藏119个型号的299架飞机,其中符合国家一级文物标准的有47件,属世界航空珍品,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

  昌平新城

  功能定位是“昌平行政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山水宜居家园、文化创意新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和文化娱乐等产业。

  未来科技城

  作为“千人计划”的实施项目,2009年7月28日,兵器装备、中国海油、国家电网等15家中央企业首批入驻。

  高崖口 1948年11月11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四纵、十一纵将国民党一○四军歼灭在昌平高崖口地区,昌平随即获得解放。

  巩华城 明代皇帝北征及谒陵巡狩驻跸之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宗桥 又名沙河北大桥,为七孔石桥,全长130米,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

  燕丹村 得名应与燕国太子丹有关。

  昌平南口 1926年4月,直、奉、晋三系军阀联合进攻冯玉祥国民军,主要战场在昌平南口,史称南口大战。

  龙虎台 1937年8月,国民党第13军奋起抵抗入侵日军,其第89师529团团长罗芳硅率团在龙虎台一带,与日军鏖战6天。

  白浮泉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龙泉。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

  十三陵水库 1958年毛泽东号召修建,水库面积是昆明湖的20倍,总蓄水量为6000多万立方米。大坝总长627米,外坡上有毛主席亲笔题字“十三陵水库”。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