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推荐线路

在萨拉热窝寻找“瓦尔特”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16

 

2015年7月底,我随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考察团出访土耳其(考察团成员还有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白贵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卫东教授等),与当地一些新闻媒体及部分高校新闻院系的同行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其间,我们两赴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办理落地签证――按照最初的设想,我们将取道伊斯坦布尔,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结束这段旅程。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波黑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家,能否顺利拿到签证,充满变数……。结果没有任何悬念,我们如愿以偿,真是让人大喜过望!巧得是,我们一行数人都有英雄“瓦尔特”情结,更巧的是,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没有任何过渡,对奥斯曼帝国昔日辉煌的遐想和对伊斯坦布尔欧亚风情的迷恋立即被寻找“瓦尔特”的冲动所取代。

在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夜,我重温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南斯拉夫老电影(1977年在中国公映)。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我对萨拉热窝的最初印象,就来自这部影片。虽然上个世纪末期南斯拉夫经历了“一分为五”的历史剧变,令人惋惜,但是这部影片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和新鲜感,却永远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中。直到今天,影片中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画面以及精彩的人物对白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哎,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没有半点儿困倦和睡意,这部影片伴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一早,飞机降落在萨拉热窝国际机场。上个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时期,该机场曾被联合国作为人道救援用途,1995年签定代顿协议签署之后,才开始作为民用。当我双脚踏上停机坪、一眼望见“Salajevo”这个单词时,竟有些恍然若梦了。萨拉热窝,我真的来了吗?!

萨拉热窝是一座历史名城,建于1263年,十五世纪中期以后,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修建了供水系统、公共浴场、清真寺、大巴扎以及伊斯兰学校、图书馆等。帝国鼎盛时期,萨拉热窝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萨拉热窝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天主教与东正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德国人,俄国人与苏联人都在这一带展开过殊死博斗,这座城市也因连绵不绝的战争而闻名于世。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市内的拉丁桥附近开枪打死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夫人,由此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以23个师的兵力占领了南斯拉夫。国难当头之际,南共中央成立了以铁托为总司令的南斯拉夫人民游击司令部。在其后四年的时间里,铁托领导南斯拉夫人民与法西斯侵略者展开了的激烈的斗争,经历了内雷瓦尔战役和苏捷斯卡战役,战胜了几倍强大于自己的力量,以小国之勇猛牵制着法西斯63万军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根据那段历史创作的。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二战后期,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军已经走到失败的边缘。为了挽救危局,柏林命令A军团20个师火速撤回。可是庞大的装甲部队的燃料仅供维持到维谢格拉特,于是德军秘密制定了“劳费尔行动”计划:将萨拉热窝油库的燃料运往维谢格拉特。令德军头痛的是,萨拉热窝抵抗组织的力量极其强大,领导人就是机智勇敢的游击队长瓦尔特。为了确保“劳费尔行动”计划成功,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奉命冒充瓦尔特潜入抵抗组织内部,采取破坏行动;真瓦尔特则率领游击队员反潜伏、除奸细、炸毁装载燃料的军列,最终使德军的“劳费尔行动”计划破产,保卫了萨拉热窝。

影片中有不少生动的场景――真假瓦尔特的徒手格斗、列车顶部的拼杀、清真寺里的枪战、手术室里的“调包”……,但是感人至深、令人难忘的还是老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的“认尸”与“慷慨赴死”。

……谢德的女儿和她的伙伴们被德军士兵枪杀后抛尸街头,纳粹军官示意亲属认领尸体,并嘱手下谁过来就打死谁。静默的人群中,钟表匠谢德再也无法忍受心爱的女儿躺在血泊中,开始迈出第一步,瓦尔特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紧接着整个人群一起向前移动……。面对这样的人民,纳粹军官胆怯了,不得不宣布撤退。

 

……有人冒充假联络员来钟表店接头要见瓦尔特,联络暗号的准确无误使谢德信以为真。当他得知将瓦尔特约到清真寺见面是纳粹设下的圈套时,毅然决定替瓦尔特赴死。临行前,他用平静的语气告诉自己的徒弟:没有人欠我的钱,有个犹太人叫米尔维特马伊的,我欠他20克金子。到夜里我要是还不回来,就把钥匙交给我弟弟。徒弟问他能帮什么忙吗?他说,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用得着。接着他取出手枪,穿过街头,像往常一样和熟人打招呼。在清真寺,他举枪击毙了等待瓦尔特上钩的假联络员,清真寺的塔楼上立即响起密集的枪声,谢德中弹倒在血泊中……。

我在想,或许正是有感于瓦尔特和钟表匠谢德们的视死如归以及迎着纳粹枪口静默向前的人群中深藏着的巨大力量,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西才发出了那番无奈而带有几分敬畏的感慨:“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寻找瓦尔特的行动从寻找清真寺开始,因为钟表匠谢德之死以及瓦尔特随后与德国士兵的枪战都发生在那里。随然我心里明白,那个地方只是一部影片的外景拍摄地,不是真正的战场,但是影片本身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以及它所依托的战争事实,让我觉得做不做这种区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萨拉热窝现有四个行政区:老城、中心城、新城和新萨拉热窝,清真寺就坐落在位于老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巴什察尔希亚附近。今天的老城商业区仍然保留着500年前的样貌:石块铺路,街巷纵横,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这里的手工艺品已经有几百年的锻造历史,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手工制作的铜质花瓶、圆盘艺术品,到形形色色的木质烟柄、烟盒,各种各样的首饰、装饰品应有尽有。据说最初这里的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主打行当,久而久之,行当就成为了街道的名称,比如铜匠街、锁匠街、鞋匠街、裁缝街等等。其中铜匠街是历史最悠久,也是名气最大的一条街,这里汇集了制作、经营各种铜制品的店铺。据说巴尔干的女子有使用铜饰品的习惯,一般家庭也爱使用铜制器皿,帝国鼎盛时期,这里制作的铜制日用品多达几百种。走在铜匠街上,我的眼前不时回放着影片中的画面――当地人告诉我们,铜匠街就是钟表匠谢德牺牲前走过的那条街道。影片中谢德沉着稳健的步伐,他与熟人打招呼时的那份从容淡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看来,铜匠街也像极了瓦尔特与德军士兵交火后撤退出来的那条街道。影片中,当瓦尔特和他的战友们撤离清真寺时,德军一路追赶到这里,铺子里的伙计们仿佛约定好了一般,纷纷拿起榔头开始敲打手中的器皿,“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此伏彼起,汇成巨大的声浪,搞得德国人晕头转向,瓦尔特和他的战友们得以成功脱身。当时的萨拉热窝处于德占区,百姓对侵略者深恶痛绝,铜匠街上的敲击声真实地传达出他们不愿做亡国奴、与德军抗战到底的心声。这些伙计和手艺人都是普通的萨拉热窝公民,可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冯.迪特里西上校口中的“瓦尔特”呢?直到今天,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仿佛还在萨拉热窝的上空回响……。

从巴什察尔希亚一路向西,就来到了清真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要外景拍摄地,钟表匠谢德牺牲的地方和瓦尔特与德军枪战的地方。来到萨拉热窝以后,我们很少遇见自己的同胞,可清真寺的院落里却满眼都是中国人,仿佛萨拉热窝所有的中国旅行者都在这里聚齐了。他们也是追随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来到这里的吗?

清真寺全称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设计者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师希南。希南最初秉承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风格,使用了很多装饰性元素。波黑战争期间,清真寺被炮弹击中。战后修复时,因为资金来自沙特,设计上也受瓦哈比派风格的影响,原有的色彩和装饰性元素被淡化;当地人不满意这种风格,2000年又进行了恢复性的装修。16世纪的清真寺由时任波斯尼亚州长的格兹·胡色雷·贝格主持兴建,他也是萨拉热窝历史上最伟大的慈善家,曾于1531年和1537年两次立下遗嘱,死后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给这座城市。如今,格兹·胡色雷·贝格的墓室―― 一座穆斯林风格的八角形建筑就伫立在清真寺旁(近旁稍小一些的相同造型的建筑,则是另一位受爱戴人士的墓室),他长眠于此,被人怀念。作为清真寺的附属部分,院内还有喷泉、餐厅、伊斯兰学校、图书馆、墓园……。夕阳西下,游人渐渐少了,我坐在院子一侧的长椅上,面对着古老的钟楼,回溯着影片中“谢德之死”的画面。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就在前方右手边的喷泉旁,谢德击毙了假联络员,遭遇了德军伏击,中弹牺牲。密集的枪声就来自对面高高的钟楼。记得影片中有一组慢动作――谢德转身,像是要离开,枪声骤响,谢德缓缓倒下,院子里的鸽群飞起,在空中盘旋,像是对英雄的礼赞......。由教堂、枪战、鸽群构成的“三元素”,在后来的很多影视剧中,包括吴宇森的《喋血双雄》中出现过,但是它们都没能带给我钟表匠谢德牺牲时的那种震撼。

钟楼(准确地说叫“宣礼楼”)也是瓦尔特与德军交火的地方。德军伏击谢德时,走在附近的瓦尔特听见了枪声,他满怀复仇烈火冲上钟楼,击毙了德军机枪手,随即端起机枪向不同方向的德军扫射,德军士兵纷纷倒下。影片中,瓦尔特就是从钟楼上滑绳而下撤走的。40多年过去了,钟楼一如拍摄时的样子,秀美而挺拔。钟楼建于1667年,是萨拉热窝少数几个历经战火而幸存下来的奥斯曼地标建性建筑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上面的大钟(产自意大利)是城里唯一的公共时钟。2012年6月,人们对大钟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机械装置被现在的电子装置所取代。据当地人介绍,钟楼是萨拉热窝人最钟爱的建筑,直到今天仍然在激励和鼓舞着人们。

走出清真寺,大家意犹未尽,继续谈论着谢德的牺牲和瓦尔特的神勇。不知谁起的头,我们下意识地哼唱起影片中的歌曲:“……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这首歌曲把游击队员的英雄气概和浪漫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它的优美旋律响起,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直到有人指出这首歌不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插曲,而是另一部南斯拉夫影片《桥》的插曲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把两部影片混淆了。

不过说实在的,不搞混也难。因为两部影片都是二战题材,故事都是围绕德军的撤退展开,并且两部影片的主演是同一个人――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塔·日沃诺维奇。几乎不需要任何过渡,从瓦尔特到“老虎”(游击队少校)的角色转变,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桥》的故事转变,就在我们眼前瞬间完成。受《啊,朋友再见》这首意大利游击队歌的感染与牵引,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已经确定――寻桥,寻找影片《桥》中被炸掉的那座桥。

关于《桥》的外景拍摄地,一个普遍性的说法是,它位于(今天)黑山共和国北部的塔拉河谷地区,名字就叫塔拉河谷大桥。此桥在二战中被炸毁,战后得以修复。原来这座桥在黑山共和国――另一个国家的境内!正当我们为身不能至倍感遗憾时,当地的一位司机告诉我们:波黑南部的亚布拉尼察市境内有一条内雷特瓦河,二战期间,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为阻止德军进击炸毁了河上的一座铁桥,那里至今仍然保留着铁桥被炸时原貌,被称为断桥遗址……。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坐上司机的汽车,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那里。

后来我们了解到,断桥遗址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二战期间南斯拉夫的一场著名战役内雷瓦尔战役和“铁托炸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43年2月,希特勒调集4个德国师、1个意大利师、联合特种部队2个师以及南斯拉夫傀儡军队,集中围攻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西波斯尼亚、中波斯尼亚解放区。在敌军的追击下,包括大量伤员在内的2万名游击队员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围堵在内雷特瓦河边。德军估计游击队会从内雷特瓦河上游的一座铁桥处突围,于是从四处调兵至内雷特瓦河畔,企图一举歼灭游击队。面对敌军的重兵把守,铁托临危布阵,一边命令游击队向大桥移动,一边下令炸毁大桥,同时派一部分游击队员向北面佯攻,摆出背水一战的架式。德军果真中计,慌忙把埋伏在对岸的兵力调走,赶去另一处围堵。待德军撤走后,铁托利用夜色在已经炸毁的大桥处架起了吊桥,大队人马和伤员安然渡过内雷特瓦河。等敌人赶到河边时,铁托和他的游击队已了无踪影……。据说影片《桥》就是根据铁托炸桥的故事改编的,以这场战役为原型的南斯拉夫电影还有《内雷特瓦河战役/铁托炸桥》。

虽然一路上都在想象着那座桥的样子,想象着它周围的土地被战火熏染后的破败景象,但是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还是令我感到惊讶。展现在眼前的分明是一幅美得令人眩目的风景画――蓝天、白云、草坪、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红瓦别墅,宁静祥和的气息,……任是怎样也无法将这个地方与那场激战联系起来。在草坪的尽头,绿树掩映之下,有一个长长的峡谷,铁托和他的游击队员们炸断的铁桥就在那里―― 一部分桥体直立倚靠在山坡上,另一部分折断在激流中,任雷特瓦河水拍打着它的身躯。转眼72年过去了,断桥就静静地躺在这里,以自己的残缺之驱向凭吊者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给他们带来别样的感动与启迪。在断桥上游约100米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具有现代感的新桥,供两岸居民往来使用。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万端――老桥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桥却承载着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从昨天走向今天,并将走向明天。它不会止步于法西斯的铁蹄,也不会止步于民族间的杀戮。

波黑,一个历尽劫波的国家,一个百年内遭遇过三次大战的国家,一个被称为“巴尔干半岛火药桶”的国家……,这与它美丽绝伦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叫人唏嘘不已。在寻找瓦尔特的过程中,我惊异于萨拉热窝城里那些布满弹孔的楼房,也惊异于城外那一片片雪白的墓地,这些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留下的痕迹。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一个弹孔累累的居民楼上,从一个窄小的窗户里向外伸出一支晾衣杆,上面挂着一件鲜红的衬衫,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当我拿起相机拍照的一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美好事物总是在残酷的衬托下才更显美好,残酷总是在美好事物的衬托下才更显残酷,眼前的景致是这样,钟表匠谢德中枪倒地时飞向天空的鸽群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就是饱经沧桑的萨拉热窝人发自内心的呼唤:祈求和平,远离战争!

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