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徐州潘安湖由采煤塌陷区变身大花园
人民日报:徐州贾汪区潘安湖由采煤塌陷区变身大花园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5日14版 版面截图
潘安湖航拍图。 孙井贤摄(人民视觉)
潘安湖湿地公园的前身,是一个坑洼不平的采煤塌陷区,这是修复前原貌。 资料图片
原题:江苏徐州贾汪区潘安湖
采煤塌陷区 变身大花园
“是潘安湖的生态修复,让我换了个活法!”14日,在江苏徐州贾汪区马庄村,80岁的村民王秀英告诉记者。
王秀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潘安湖湿地公园就离她的工作室不远。尽管是冬日,公园里依然是飞鸟蹁跹、湖阔景美、游人如织。但这个人工湖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
生态修复,美景重现
就在7年前,这里还是徐矿集团权台矿和旗山矿的采煤塌陷区域,坑洼破败、灰头土脸——和美丽一点关系没有,“黑、脏、乱”是它的真实面孔;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周边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贾汪有着130年的煤炭开采史,煤矿最多的时候,大小煤矿有226对。全区累计出产原煤3.6亿吨,为江苏乃至全国早期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由于长期煤炭开采,全区塌陷地面积高达13.23万亩,占全市塌陷地面积的1/3还要多。
2001年,贾汪“7·22”瓦斯爆炸事故,让这里的226对矿井陆续关停,此前过于依靠能源的发展路径被舍弃。然而,百年采煤史已经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道路断裂、村庄淹没、农田沉降的烂摊子。
资源枯竭了,思想不能枯竭。贾汪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2010年3月,贾汪区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并提出改造不仅要有决心,更要有智慧。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地形地貌,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另一个契机在2011年秋天到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出炉,贾汪名列其中。随着省、市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徐州市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就成为“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生动诠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单体投资最大的一宗土地整理项目。将总占地17400亩的塌陷区域改造治理成‘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综合项目。”潘安湖管委会副主任胡昌龙介绍,在原来一片废墟的塌陷地上,建设成了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000亩、湿地景观2000亩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全国采煤塌陷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样板。
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潘安湖这项工程我们投入20多亿元,当时花那么多钱进行生态修复还是有很大争议的,大家都担心投下去的钱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贾汪区委书记曹志介绍,通过将原来的塌陷地整治为建设用地,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土地出让等措施,当初投入的资金已基本收回;同时,生态修复再现绿水青山、塌陷地变为生态大花园,生态优势已经转变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
据介绍,在做好潘安湖项目的同时,贾汪区还对城区周边的采煤塌陷地进行环境修复治理,改善了地表严重损毁、道路破损等状况。目前,该区共实施验收合格的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82个,治理总面积6.92万亩,实际新增耕地4.11万亩,累计投入复垦资金5亿元,实施国家重点项目2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塌陷地复垦项目5个、省耕地占补平衡项目58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基础上,围绕城区周边塌陷地修复,修建了以煤矿为主题的公园——五号井矿工公园,建设了凤凰泉湿地公园,并对人民公园进行修复改造并更名为东方鲁尔广场,成了居民们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生态修复与治理改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为了保护好这方山水,贾汪全面淘汰“五小”落后产能,49条中小型水泥生产线全部拆除,84家小炼焦、小钢铁等企业依法关闭或取缔。同时,通过荒山造林,实行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等措施,下活了一盘生态棋,换来了一城绿水青山。
“有什么样的生态就有什么样的产业。”过去,生态环境较差的时候,贾汪区曾经上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而今,生态环境好了,支柱产业层次也提升了。眼下,在潘安湖边上,不仅吸引了牟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电机电控项目、江苏康迅数控装备项目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落地生根,还在附近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徐州市科教创新区,未来将成为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产业生态正逐步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算算生态账,再算算经济账,绿水青山为贾汪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旅游富民,贾汪真旺
“潘安湖就像是个绿色银行,带动我们周边村民致富啦。”这两天,王秀英店里的生意很旺,特别是针棒香包已经卖到脱销。
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庄村建了4对小煤窑,她家中两代人先后在煤矿上打工;尽管有缝制香包的绝活,但出了村子知道她这门手艺的人并不多,难以靠此谋生。依托潘安湖湿地公园的旅游热潮,王秀英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在区里帮助下申请了“非遗”,还招收学徒、举办展览,最近又将布艺合作社发展壮大成为徐州艺香香包有限公司,从制作到加工,从线下销售到在线客服,带动了200多位村民共同致富,全村香包相关产值超过600万元。
好生态也能当饭吃。就在村子旁边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400万人次。许多失业的矿工和外出打工的百姓纷纷回乡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明显提高。有的直接在潘安湖景区里打工,有的则开农家乐、办民宿,还有的发展乡村民俗。“矿二代”孟松厨师手艺学成后,在村西头开办了农家乐餐饮,到了旺季生意尤其火爆;村民徐刚瞅准了机遇,联合上百名村民共同创业,打造潘安婚礼小镇;曾经在马庄村建立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而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孟庆喜,带着乐团在国内外演出超过8000多场次……
生态的改善,使生态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伴而兴。潘安湖湿地成功创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成为淮海经济区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贾汪区在改变生态的实践中也打响了生态旅游牌,先后建成了卧龙泉生态博物园、墨上集民俗文化园、茱萸养生谷、龙山温泉等一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唐耕山庄、织星庄园等农家乐项目别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大洞山风景区、紫海蓝山薰衣草文化创意园也已成为周边百姓休闲度假的常去之处。
2010年前,贾汪没有一家旅行社,也留不住游客。眼下已有国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1家。今年以来,旅游人数达到7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5日14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