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美食信息

草莓造成儿童性早熟?植物激素对人体无调控作用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5-11

 春天是草莓大量上市的季节,可面对市场上形态不一又娇艳欲滴的草莓,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妈妈们心里止不住疑惑:听说种植草莓过程中会施用激素,会造成儿童性早熟,那这草莓到底还能不能吃呢?本文为您解疑惑。

植物激素无法作用于人体

首先要普及的是概念问题。植物激素是指植物细胞产生的、低浓度时可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等生理活动,调节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民施用的所谓激素实际上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们类似植物激素,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的统称。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赤霉素920、乙烯利等几十种。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有的能延缓果实成熟,有的能提高果实的糖含量,有的则能促进花芽形成进而促进果实成熟。从科学家发现植物可自然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到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在农业上广泛使用,过程跨越了近百年。而在很多文献中,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两个名称是通用的。

根据我国《农药管理条例》规定,植物生长调节剂属农药管理的范畴,依法施行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凡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必须进行农药登记,并进行药效、毒理、残留和环境影响等多项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试验。特别在毒理试验中,要对所申请登记产品的急性、慢性、亚慢性以及致畸、致突变等毒理进行全面测试,经国家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才允许登记。

需要明确的是,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是不同的两种激素,有些报道中却有意无意地混淆了二者。激素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激素作用的细胞中必须存在一种特定的、对应的蛋白质(即激素受体)与之相结合。人与植物的生理代谢调控机制截然不同。人体细胞中没有植物激素的受体,植物激素对人体也就不可能起到调控作用,因此,消费者所担心的摄入植物激素引起“性早熟”“发胖”“内分泌失调”等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同样,动物激素也无法与植物细胞发生作用,不能用于果蔬生产。以目前普遍施用催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为例,这种物质与动物的雌激素、孕激素、睾丸酮等性激素相比,无论是化学结构还是受体都是不同的。

施用剂量残留在安全范围

从客观上讲,“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不理性的。正常情况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施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在果蔬中残留的剂量对人体来讲是安全的。农民超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也不可能,因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在于少量施用就可以起到相应效果,如过量施用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

例如生长素,当浓度控制在80ppm~1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时,可以促进黄瓜的生长,但当浓度超过了100ppm时,其促生长作用就消失了。再如,2,4-D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合成植物生长素,低毒性,在国内茄果类蔬菜及西瓜、荔枝、柑橘等瓜果上被广泛应用来保花保果。然而,2,4-D在低浓度使用时才有生长调节剂的功效,当高浓度使用时就相当于除草剂。草莓属于草本植物,对除草剂非常敏感,过多使用除草剂会对草莓苗造成伤害,而在草莓的结果期使用除草剂则毫无效果。又如,对西瓜具有助长、速长作用的膨大剂,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膨大剂超量使用甚至会造成西瓜裂纹,因此农民不会大剂量使用膨大剂。反之,要想达到理想的膨大、增重效果,农民会严格控制这些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量。同时,被植物吸收的生长调节剂会被植物机体代谢掉一部分,真正进入人体内的量就更少了。

还需要注意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有研究表明,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施加在黄瓜、番茄、草莓、葡萄、杨梅等作物的瓜果上,使用后平均增加单瓜果重不到30%,不可能达到传说中的超大的效果,果蔬市场的“超大个儿”产品很多情况是通过品种选育实现的。

一些机构在没有任何检测和调查的前提下,妄言儿童性早熟是吃草莓所致,一些媒体不加核实就转载这些伪科学、假新闻。这种做法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我国的农业及食品行业来讲,都是极不负责的。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