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黑名单的“清宫御酒”,何以黑销两年?
作者:朱永华
一款名为“清宫御酒”的“保健酒”,早在2015年就上了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黑名单”,且厂家及其品牌被注销,但仍公然销售达两年之久。日前,深圳警方在粤湘两地破获这起非法“保健酒”案,刑拘9名嫌疑人,涉案产品价值近千万元。(据5月8日《北京青年报》)
实话实说,对于我们喜爱饮酒的中国人来说,多有一种“药酒情结”,对药酒的保健作用近乎痴情,应当说,利用某些传统中药材经科学泡制的药酒,确实具有养身保健效果,但众所周知,泡制药酒是最忌讳添加化学药品的,无论添加任何化学药品,对人体都无法避免会产生毒副作用。
记得央视春晚曾上演过一部小品《货真价实》,由著名笑星巩汉林出演的酒店老板,虽然也在兜售的“宫廷玉液酒”中掺杂使假,却也只是“二锅头加白开水”,虽不能养生保健,但少饮肯定无害。
而涉案的“清宫御酒”不仅非法添加了被国家严厉禁止的处方化学药品“西地那非”,且早在两年前就被国家食药监总局打入“黑名单”,其品牌和生产企业也已被依法注销,这也意味着相关产品已被严禁销售,然不法分子却将本该销毁处理的库存产品从线下转到线上,通过网络公开销售牟取暴利。
不仅如此,受到暴利的驱使,不法分子居然还将已经被列入“黑名单”的“清宫御酒”配方高价转让他人,致使这种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药酒,非但没有因为被列入“黑名单”和企业关门而禁止销售,反而在市场呈蔓延态势,甚至连小作坊都产出了“清宫御酒”和“系列产品”。
按说,相关部门在曝光或将某种有害商品列入“黑名单”禁止销售的同时,应当同步对生产企业和市场进行查禁,防止对社会和市场产生进一步危害。但从“清宫御酒”黑销两年的情况看,有关部门对违法企业和市场的监管似乎仅停留在纸面上,列个“黑名单”或向媒体发个通报了事,并没有付诸任何实际行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缺少实际查处,对不法分子缺乏威慑力和对社会产生不了积极影响,再加上“清宫御酒”里添加了西地那非等化学药品,很容易产生消费误导,更会加大“药酒”本身的危害性,因此,尽管警方破获了这起案件,相关的问责却不能不了了之。
“清宫御酒”黑销两年,也暴露出了药品流通环节的“短板”,按照相关规定,正规企业生产销售的药品均被强制要求建有可追溯条码,每一盒药品都能通过这种“身份证”做到可追溯,然恰恰因为生产“清宫御酒”的企业被注销,不具备可追溯性,反而既能堂而皇之的销售又逃避了市场监管。
而消费者出于认知的局限和药酒中添加西地那非的“疗效”作用明显,必然也会对他的“出生”及合法性极少产生怀疑,甚至花钱买来身体受损还要为其“吆喝”。由此可见,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出现任何一点疏忽,给社会带来的都可能是一场“灾难”。在由巩汉林出演的央视春晚小品中,赵丽蓉生前扮演的老太太给他写下“货真价实”几个大字,以警示其做生意要诚实守信。
在笔者看来,市场监管部门才更应当做到“货真价实”,用踏踏实实的履职作风来回报纳税人的贡献,尤其是在市场各项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的情况下,只有付诸行动的严格落实才能有效防范各种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否者,监管要是“二锅头加上白开水”,市场上哪还会有真正的“宫廷玉液酒”。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