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中医院:中西医并重护心 让生命活力再现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度季节,气候由暖变寒反复无常,侵害人体,而且干燥的天气会让身体里的水分大量流失,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流通不畅,造成血管堵塞,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近日,市中医院心内科成功抢救和医治了数例高龄和急诊患者,通过介入手术和中医辅助治疗,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心内科学科带头人王忠良主任医师介绍,市中医院在明确西医诊断治疗的同时,积极发挥传统中医优势,中西医相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在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急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从猝死边缘解除八旬“老哥俩”心病 心力衰竭(心衰)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在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植入器械的治疗新方法,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近日,市中医院成功完成了两例CRT-D(三腔起搏除颤器+心室再同步)植入手术,两位患者都是八旬高龄的老人。 患者的康复对医生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和成功,心内科王忠良主任介绍,这“老哥俩”都是心内科的老病号,年纪相仿,同病相怜,两人几乎同时下决心做这种新式手术,也因此一起改变了命运。 王忠良说:“我院心血管科在介入治疗领域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近日成功完成的CRT-D,结合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双重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在治疗心功能衰竭、让扩大的心脏可逆性回缩的同时,帮助患者防止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 85岁的患者菅某多次因冠心病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就诊于市中医院及外院心血管科,此次再因胸闷憋喘入院治疗,检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左心腔扩大,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也就是说,患者心功能非常差,且存在猝死风险,患者及家人感到绝望。 主治医师卢磊副主任根据国际指南为患者制订了治疗方案,决定施行三腔起搏并除颤器植入术。手术在电生理亚专科负责人李家岭主任的带领和卢磊、刘敏副主任的协助下非常成功。 仅隔数日,一位饱受心血管病痛折磨的赵先生在即将迎来83岁生日之际,也充满信心地接受了此项手术,医生成功地为他植入了CRT-D。 术后两位老人互相鼓励,交流治疗感受,期待奇迹的发生。顺利出院一个月后,两位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又一起回院复诊。菅先生复查心脏彩超,症状明显改善,他本人感动万分,专程为医生送来了锦旗,笑言自己是“本待归尘归土,岂料枯木逢春”。赵先生的检查结果也同样显示症状得到了极大改善,对于术后的好转他感慨地说:“跟做梦一样。” 同步化自动复律,带给患者爱“心”呵护 提起两位八旬患者借助先进技术起死回生的手术,王忠良说:“CRT-D手术具备改善心衰和自动体内除颤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和降低猝死率,但是这种介入治疗手术过程复杂,难度大,术者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心脏电生理标测导管操纵、心脏起搏器安置操作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高超技能。” 患者的信任是对医生最大的支持。对于这项手术背后高深的医学知识,心血管科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治疗价值、大体费用和可能的并发症等,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给医生极大的鼓励。 “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自动复律除颤器具有三大重要功能,首先,当患者心跳很慢时帮助心脏起搏跳动;其次,是让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收缩更加协调有效;再者,是当患者出现室速室颤时,该装置能自动识别及时进行电除颤,防止患者发生猝死。” 该装置和一般起搏器有什么样的不同和作用?其适应人群又是哪些?王忠良说:“这路装置一是带有除颤装置,二是有心脏再同步化功能,最大的特点是在治疗心脏功能衰竭时可使扩大的心脏缩小,防止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适应群体主要包括一些扩张型心肌病、缺血型心肌病心衰并且有高危猝死风险的患者。这项手术的成功开展给晚期心衰、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市中医院心内科的起搏器电生理技术呈飞跃式发展,心内科在科室主任梁田、学科带头人王忠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组成了由6位医师为主的起搏电生理团队,可常规开展包括CRT-D、希蒲系起搏等高难手术,最大限度地预防心脏性猝死,降低患者死亡率,抢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患者,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幸福。 合力与时间赛跑,成功挽救40岁白领的生命 心肌梗死号称心脏病的头号杀手,是一种十分凶险的致命性急危重症,发作时2-6小时内,尤其是1小时内死亡率最高。为此,市中医院优化流程,通过急救中心→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CCU形成快速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链,推行先救诊后付费等一系列措施,大大缩短了急性胸痛患者就诊、检查、治疗的时间。 近日,40岁的白领林先生送孩子上学后出现了胸闷不适,全身汗出,但粗心的林先生没有放在心上,继续忙碌着工作与家庭上的事情,过一会儿也就缓解了。当天夜间,林先生再次出现胸闷,不想折腾家人的他忍了一会又有好转。第二天上午8点钟,林先生出现了剧烈的胸痛,出了一身冷汗,症状始终没有缓解。家人见状,赶紧将他送到市中医院就诊。 心内科张庆博士查看了林先生的心电图后,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及丰富临床经验,判定林先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非常大,他一边电话通知CCU及导管室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一边向科主任梁田博士、心血管科冠脉组组长梅发光主任医师汇报。此时的患者仍持续胸痛,伴汗出,病情凶险。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两位主任决定立即将林先生直接送进导管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争分夺秒的进行着。到达导管室后梅发光主任医师、张庆副主任医师迅速开通患者的桡动脉通道,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左边的前降支存在99%的狭窄,左边的回旋支及右侧的冠脉亦存在严重狭窄,命悬一线。 手术中,医生先抽出堵住患者血管的血栓,再准确定位闭塞的血管段,小心而又娴熟地安装支架。不到40分钟,手术顺利结束,林先生的左前降支完全开通,血流恢复正常,胸痛胸闷消失一空。 “学会早期识别心梗信号,对挽救患者生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主任梁田教授说:“大部分心梗患者发病前都有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胸前区绞痛,伴有胸闷、恶心、呕吐、大汗等,如果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胸痛,或胸痛并大汗淋漓,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市中医院心内科是我市第一批胸痛救治中心,拥有丰富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经验和救治能力。” 中西医并重辨治,让生命活力再现 心内科专家们的积极抢救为林先生挽救了坏死心肌、挽救了生命。成功的介入手术之后,林先生又接受了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并配合使用中医药氧吸入、大黄贴外贴神阙穴。整个治疗康复过程,充分体现了心内科的“中医调心,西医治心”的治疗理念。 今年初,市中医院收治了一位60岁的重症心衰女患者,患者自述在此前一年内4次住院,虽经反复检查及治疗,胸闷憋喘及四肢、胸腔、腹腔水肿未见减轻,半月前因天气转冷,患者感胸闷憋喘加重,双下肢水肿,颜面部青灰,腹胀纳少,头晕头昏,遂来就诊。 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稍动即喘甚,甚则不能平卧,心悸怔忡,疲倦乏力,畏寒肢冷,面色青灰晦暗,腹胀纳呆,肢体浮肿,舌红,苔少,脉细弱。医生并予其中医辨证施治,通过中药药氧吸入、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达到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效果。约一周后,患者水肿消失,憋喘明显减轻,食欲改善,可以自行活动。 “心力衰竭在心血管领域内一直属疑难疾病,疗程长,且有症状短期改善后易复发、无法改善预后等特点,中药治疗具有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理及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从整体上调整身体功能。”王忠良主任介绍:“心内科自行研制的中药自制制剂有‘冠心汤’‘心衰合剂’等,除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生活水平及预后,对许多疑难危重病例有显著的辅助疗效。” 有着20多年心衰病史的周先生近日因秋雨连绵而不慎受凉,导致胸闷、憋喘加重,伴有呼吸气促,全身水肿,在当地住院治疗后症状未有缓解,后转诊于市中医院后,在这里接受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案,用中药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经过十余天的治疗,水肿情况明显减轻,胸闷憋喘症状也大大改善。 正规对症的治疗之处,采用科学的手段自我保护是防止病情发展的关键环节。王忠良主任医师提醒广大市民,在秋冬季节要防止感冒、过劳、情绪激动、心律失常、贫血等,饮食方面要高营养、易消化、低盐、少吃多餐忌烟酒,积极参加日常劳动和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日常要多多了解疾病的早期表现,有了症状及时就医,及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