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学

让特殊的孩子享受特别的爱 ——走近徐州市泉山区特殊教育中心教师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3-09

 

重视师资培训
锤炼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还记得《海洋天堂里》的大福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群患有自闭症、智力缺损、学习障碍、多重残疾等问题的孩子。 “只因为生命的多样,需要我们守护多样的幸福。”从事特教工作15年的女教师赵媛媛说。3月6日,值三八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来到徐州市泉山区特殊教育中心,走近特教女老师这一群体,感受这一职业背后的辛酸、冷暖。 ◎本报记者 郑微 摄影 陈艳

徐州市泉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坐落在徐州合群小区内,是一所发育障碍儿童训练康复基地,包括对自闭症、智力缺损、学习障碍、多重残疾等问题儿童的训练。学校康复部现有特殊儿童70多名,主要年龄阶段在14岁以内。

教育发展,师资为先。泉山特教康复部目前共有15位老师,年龄从23岁到36岁,全部是80后、90后的女教师,其中,90后老师占一半左右。这些老师全部毕业于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师发展,培训为重,为努力锤炼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提高康复教师的素质,泉山特教中心要求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同时,积极开展理论加实践的两种学习方式的配合,鼓励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鼓励教师从书本里寻找实践的理论支撑点。在进行操作性实践的时候,注意让教师联系个体,体会实际,群力群策,让实践指导教学。其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更多地为老师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外派培训,鼓励教师关注发育障碍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观摩、自培、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进步、成长。并组织外派教师进行二次培训,让更多教师受益并吸收时代的信息,以走到康复工作的前沿,开拓对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新观念、新路子,提高训练的康复效果。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只有深爱这些特殊的孩童,付出加倍的爱,才能做好教学工作。”赵媛媛是徐州市泉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康复部的负责人,她2002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满怀着一腔热忱在这里默默耕耘了15年。“我始终记得毕业时班主任的叮嘱,‘爱那些漂亮聪明的孩子很简单,而真正难的是爱这些看起来不漂亮、不聪明的特殊孩子’。”一路走来,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书写着坚守、耐心、执着、勤奋、务实、善良……

特殊教育工作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任务艰巨而严峻的。例如一个普通的拼音字母“a”,普通学生教一两遍就会了,而让特殊学生掌握,往往要教一个星期。于是, 泉山特教康复部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以及儿童的年龄及发展能力特征,设计了专门课程。

首先,学校康复部在儿童入学时都会有一个发展目标即长期目标的评估设定。根据评估情况,来对儿童进行培训。其次,康复部设计了一对一式的个训课程,以及5至10人的集体训练滚动式交错进行。其中,个训内容囊括七大领域:大运动、精细操作、感知觉、语言、认知、生活自理及社会交往,主要训练内容是根据儿童发展评估课程所涉及的基本领域而设计的。主要的康复器材室包括语言训练室、自闭症儿童干预仪,蒙氏教室、运动功能训练室、大型感觉统合训练室以及多个个训教室。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还会再对孩子进行评估,看儿童是否能通过评估标准。已经通过的项目,就没有必要再训练了,儿童完全不能通过或者部分不能通过的项目就需要继续训练。

孙晓晓是一位90后,她从事特教工作还不到一年,“这是一份需要满怀爱心的工作,对孩子们要有耐心。”孙晓晓说,“虽然有的孩子已经十来岁了,但智商却只有几岁小孩的水平。有些孩子行为不受大脑控制,会乱抓乱挠,抓起讲台上的书本就乱扔。”孙晓晓起初看到他们的时候,老觉得有些害怕,接触的时间久了,便发现他们的身上充满了坚韧与真诚。“他们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在音乐课上活蹦乱跳,跟着音乐学得有模有样;在开饭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这是他们开心的时刻。”

记者采访中发现,特教学校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不停地走动,扶孩子、抱孩子、拦孩子,而且要提高嗓门,以纠正孩子们的动作。赵媛媛老师说:“随着接触时间越来越久,老师们早已把这些特殊儿童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泉山特教康复中心老师们的愿望就是,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每一个问题儿童进行适合个体需要的康复训练,让更多残障儿童回归主流教育。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