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学

炎炎夏日江苏各文博场所成为“遛娃胜地”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时间:2022-07-18

暑期,南博迎来了众多学生客流。 本报记者 宋宁 摄

展馆内,众多放暑假的孩子与文物对话,感受中华文明。 本报记者 宋宁 摄

盛夏时节,南京的气温屡屡创下新高,与天气同样火爆的当数博物馆居高不下的人气。“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二个暑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江苏各大文博场馆成为“遛娃胜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何将博物馆文物资源转化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让孩子们喜欢看、看得懂,值得博物馆人和家长们共同思考和探索。

博物馆成了“遛娃胜地”

近日,南京市民张晓辉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兴致勃勃地参观“盛世聚首——圆明园兽首特展”。为了这次亲子游,张晓辉提前一周在官方公众号里抢票,“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兽首第一次来到南京,周末的门票一直很抢手。想要预约成功,还真得拼手速。”张晓辉感慨。除了兽首展,展厅里陈设的700块城墙砖也颇为震撼,凝视着城砖上一列列铭文,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父子俩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去年12月28日试运营开放以来,这座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便成为南京市民热衷的打卡地,暑期更是迎来了众多的学生人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暑假里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每天限量放出2000多张参观票总是迅速被抢空。

人气爆棚的不仅仅是南京城墙博物馆。暑期到来,江苏的多家博物馆几乎都是人流不断,其中尤以家长带着孩子居多。南京科举博物馆平日客流约有一千人,周末达到了二三千人。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平日日均客流约八九千人次,周末更是达到一万二千人次。

家长们为什么热衷带孩子逛博物馆?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家长们对传统学科教育外的需求增大,很多家长把孩子带进博物馆,期望孩子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组数据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文化和旅游部今年7月1日发布的《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接待未成年人19911.55万人次,增长46.8%,占参观总人数的23.5%。

创新模式“拥抱”青少年

面对暑期汹涌而至的小观众,多家博物馆正在打破传统方式,通过富有创意、各具特色的课程活动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让小观众收获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

晋侯温鼎、晋侯僰马壶、夔龙纹编钟……在南京博物院展厅,231件精品文物串起了波澜壮阔的600年晋国伟业。自从两年前观看了《国家宝藏》,南京致远小学六年级学生程智峤便对博物馆里的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程智峤的父母本想在这个暑期里给他报名南京博物院组织的古代人文历史夏令营课程,但遗憾的是,夏令营所有名额已经被“秒光”了。

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介绍,针对晋国展的主题文物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南博根据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群体设计了不同主题的系列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晋国展厅当中的很多文物都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相关,比如曲沃代翼、文侯勤王,结合这些成语故事,我们会给小朋友做一些与成语故事相关的演绎类教育活动。而年龄稍大一点的青少年,我们则会讲解文物中的晋国史。”除了“晋国”特展外,南京博物院在这个暑期更新了一波全新的展览:浮生半日闲——乾隆的生活雅趣、回眸——南京博物院藏近现代书法特展、傅抱石与国立中央大学绘画群体特展、复苏——陈之佛与近现代江苏工笔花鸟画都将陆续亮相。

在字模上刷上一层墨,盖上宣纸,再用鬃刷轻轻敲打,让油墨充分吸附在纸上。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的学生们在科举博物馆体验了活字印刷后,满脸都是兴奋。“以前我只在书里看过活字印刷,今天第一次动手做,原来古人的发明这么有趣。”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吴怡表示,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小观众,博物馆内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每年假期,我们还会开展‘小状元会讲解’培训班,通过培训,孩子们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和形态礼仪,也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暑假里,走进博物馆的亲子家庭越来越多,我们希望不同年龄、不同诉求的参观者都能在馆内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社会服务部的顾婧介绍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有很多深受小朋友喜爱的项目——孩子们在“运河湿地寻趣”,可以感知运河两千年来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动植物种类等。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借助“沙飞船实体与多媒体虚拟”这一沉浸式体验项目,可以一日看尽运河繁华。这个暑假,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联合苏州博物馆推出了“双城记”——苏州、扬州大运河主题研学游,带领孩子们一同领略运河非遗技艺,走进苏扬传统文化。

让孩子“玩好”又“学好”

精彩纷呈的展陈、形式多样的课程、如真似幻的科技体验……昔日安静、高雅的艺术殿堂正在“俯下身子”,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拥抱青少年,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已经身在博物馆的孩子,内心真正走进博物馆了吗?

“博物馆是传播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重要场所,但我看到很多孩子把博物馆当作了旅游打卡点,把互动项目当成了游乐场,快速地‘走马观花’转一圈,甚至可能连博物馆的主题和重点是什么都不清楚,匆忙玩一圈就出馆了。”在南博做志愿者的90后王越发现,经常有家长一个劲儿地把孩子往前排塞,让孩子一个人听讲解,而自己却跑到旁边玩手机。还有很多孩子缺少基本的参观礼仪,在场馆内大声说笑、追逐打闹,让博物馆变成了嘈杂的游乐场。

如何更好地带领孩子展开一场博物馆奇妙之旅?在省级机关工作的刘方天每次带女儿去博物馆前,都会做一些功课。“直接去看展览,自己都看不懂,更别说孩子了。虽然博物馆都配有讲解器,但其实孩子很难听懂成人化的解读,接受度很低。”在她看来,家长带着孩子进博物馆,不能仅仅是带孩子“溜达”一圈,而是需要“拉着”孩子的手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思考,共同感受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孩子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家长需要告诉孩子参观博物馆需要注意的文明礼仪、举止规范,而参观的过程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这些天,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每天都会迎来很多中小学生,馆长吴先斌表示,博物馆能否真正抓住孩子的心,取决于讲解员的水平,“国内缺乏针对儿童的讲解员和讲解词,大多数传统的职业讲解员,基本是照本宣科地背诵讲解词,很多孩子听不懂讲解,加上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对展览内容提不起兴趣。”

“博物馆讲解员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找准他们的兴趣点,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启发、提问,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输给他们。”比如三四年级的孩子来馆里参观,吴先斌并不会讲解过多的历史知识,有时候他会拿出锈蚀的钢盔或者弹药箱,让孩子们伸手摸一摸,这个小小的举动会令很多孩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和平。

“博物馆蕴藏的知识广博而深奥,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参观,就让孩子们全面掌握。但孩子在参观的过程中,静下心来真正地接受了博物馆文化的熏陶,哪怕脑海里只是记住了一件文物,抑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都有可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吴先斌说。

□ 本报记者 王慧 实习生 张静文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