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鉴红釉瓷真伪
◎任开兵
藏家悟道
中国人对颜色的崇尚向来都是以红为喜、以红为吉、以红为贵、以红为福,因此,当瓷器的烧制历经唐宋元,进入新的高峰期明朝时,创烧最为精美艳丽的高温红釉瓷便成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和传世资料来看,瓷器上的高温红色釉,早在宋代钧窑器上就已出现,但其并非纯净单一的红釉,而是在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中加入氧化铜呈色剂,在烧制中出现窑变机理而显现出的红色斑块。真正意义上的高温红釉瓷是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但因铜元素在还原焰中极不稳定,对烧成温度和窑内气氛要求十分严格,所以烧成率很低。温度低了,烧不出正红色,温度稍微偏高,就会“烧飞”。还原气氛也需恰到好处,这样铜离子才能呈现红色,窑内稍有氧化气氛,红色就会变暗、变青甚至变黑。因此,明初洪武一朝,红釉器的烧制并不成功,直到永乐朝才烧制出纯正的红釉器。因其成品率太低,传世品绝少,后人遂有“永乐鲜红为贵”之叹。
明代红釉器的烧制到宣德朝进入成熟期,无论质量和产量都达到最高水平,因此,业界对宣德红釉以专有名词“宣红”称之。而为国家祭祀礼仪需要而研烧的永宣红釉器,则被称之为“祭红”。180年后清康熙朝郎廷极主持御厂窑务时,又重新烧制出了新的红釉瓷品种,人们称之为“郎窑红”或“郎红”。虽同为高温红釉,但它们之间仍有本质区别。
名称涵盖不同。祭红外延广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国和现代同宣红类似的高温红釉皆称祭红,故祭红包括宣红,而宣红不等于祭红。
黏度不同。包括宣红在内的所有祭红釉,其物理性质中高温黏度系数都大大高于郎红,因此郎红器都有“脱口”现象,即烧制过程中器物口沿及其相邻部位因釉汁下滑变薄,铜离子无法形成红色层,致使该部位釉面呈无色状态并露出白胎底色。而祭红釉器仅在器口顶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红白界线分明、宽度一致,极似中草药材中的灯草,故行内人名之曰“灯草边”。釉质黏度不同的另一结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红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积釉少或不积釉,而郎红釉垂流性强,烧成后器物根部积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红釉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窑器则往往釉垂器底,同匣钵粘连,取出后必须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时往往伤及圈足,使之伤痕斑斑,这是判别郎红器是真康熙还是后仿器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