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博园 诗意的回归
|
||
|
||
|
||
|
||
|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开国皇帝刘邦用一首《大风歌》让世人记住了徐州的豪放不羁;千古奇女子关盼盼用《燕子楼三首》让世人了解了徐州的重情重义;一代名士萨都剌为徐州留下了一曲悲慨大气的《木兰声慢·彭城怀古》……但,关于徐州的诗歌却绝非仅此而已。 事实上,作为帝王之乡、千古兵家必争之地和留存无数凄美传说的古都,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徐州孕育了无数诗人,激发了无限豪情。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南唐后主李煜、宋代江西诗派奠基人陈师道等人,都为徐州留下过或豪迈,或激越,或婉约,或隽永的千古名句。 前段时间,云龙湖文化圈又添新“成员”——诗博园,这处文化景观还未正式开园,就已引发全城关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历史正以诗的名义回归现实。 为“中华诗词之市”再添新名片 从2009年开始着手筹划,至2013年11月30日中华诗词学会授牌,徐州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的路整整走了5年。这期间,沛县和泉山区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铜山区、睢宁县被授予“江苏省诗词之乡”荣誉称号。2015年,新沂市、丰县也加入到“江苏省诗词之乡”的行列。 在此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发文件,组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市区和各县(市)区,均建成了一批优美宜人的诗词景观,云龙湖北大堤十里诗词灯廊、云龙山西坡诗词灯林就是典型代表。现在的徐州,无论是在机关、学校、工厂,还是在公园、广场,几乎随处都能读到优美的诗词佳句。 “中华诗词之市”的创建成功,极大地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品位,弘扬了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推进了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提升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同时,创建成功后,徐州也并没有止步于此,诗博园的创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云龙湖景区、珠山景区,是徐州的旅游名片,诗博园的竣工,使人们又多了一个高雅的去处。这里,风景美,游客多,影响大,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云龙湖景区的文化气息,也必将为云龙湖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增加一个强有力的砝码,同时,也为‘中华诗词之市’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名片。”徐州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杂志》主编徐向中说。 诗景相融让人流连 诗博园位于云龙湖景区内,座落珠山东麓山脚下,紧邻珠山艺术街区,与沉水廊道相互呼应。其分为南北两块,总占地面积约85亩,依次布置从春秋战国一直到近现代的诗词景观小品,通过景墙、屏风、玻雕、小品等多种形式,以及石材、玻璃、金属等不同材质集中展示徐州诗词文化。园区结合原有景观游步道,进一步优化梳理游览线路,建设中心诗词回廊,将各展示区域串联在一起,使游客能充分体验到良好的诗词碑林文化氛围。 步入诗博园,迎面看到的是一块巨大的石屏风,上书“诗博园”三个隶书大字。屏风后是一条宽广的诗词大道,两侧树立十余个玻雕诗词景墙,雕刻着最负盛名的、歌咏徐州的诗词以及作者雕像。位居首位的两块景墙上的分别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和元代诗人萨都剌的名作《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诗词大道的尽头是一座呈“回”字型的中心诗词回廊,回廊内和四周用屏风、玻雕布置了二十余首歌咏徐州的古代诗词雕刻作品,并附上了作者简介。置身其中,宛如徜徉在诗歌的海洋,给人一种“穿越感”。走出回廊,沿步道拾级而上,依次来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代诗词小品园,可按照历史顺序欣赏到屈原、李白、辛弃疾等历朝历代诗词名家赋诗徐州的大作。 据工程负责人介绍,由于诗博园处珠山东麓山脚下,景观绿化要与珠山景区相协调,因此,诗博园在建设过程中遵循珠山景区“自然、生态”的固有特点,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植被群落,通过栽植香樟、乌桕、银杏等常绿、色叶树种,增强林相变化,丰富景观效果,形成高低错落、绿中透彩、饱满丰盈、生机盎然的生态自然景观,新栽种各类乔木近400株。 市重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诗博园一期工程精选了历代68首诗词,涉及59位诗词名家。今后,诗博园还将继续扩大园区建设,陆续选取诗词名篇入园。 “进了诗博园感觉自己以前真是太孤陋寡闻了,没想到关于徐州的诗词有这么多!”市民秦先生告诉记者,“这里有专门集中在一起的诗词,也有散落在景区内的,走着走着就会在一块石头上,或造型很漂亮的牌子上看到一首诗或词,品读之后再看周围的景色,似乎别有一番风味。搞得我都有些诗兴大发了呢!” 江山幸得诗文助 有人说:江山幸得诗文助,山水无诗亦俗常。有人说: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其实,江山和诗文是相辅相成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诗并序》、崔颢和李白等关于黄鹤楼的吟咏,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能成为“江南三大名楼”。当然,不以这些如画风景为载体,诗文大家的灵感可能也无从激发。 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江山秀美、人文荟萃的城市,生于斯、长于斯、宦游于斯的文人骚客,每遇胜景盛事,无不诗兴勃发、泼墨挥毫。比如刘邦回乡吟唱《大风歌》,比如苏轼为官两年留下《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和《放鹤亭记》等诗文百余篇,再比如萨都剌偶尔途经徐州,也写出了千古名篇《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诸如此般,不胜枚举。 徐州人紫筠,平时也写写小诗小词,今年大年初一漫步故黄河经百步洪,想起苏轼的《百步洪》二首,也情不自禁填了一阕《浣溪沙》:百步洪曾生跳波,轻舟直下势如梭。此来不见旧山阿。信步行时红岛小,平川流处白云多。疏疏林外是淮河。“徐州建了诗博园,把歌唱徐州的优秀诗篇集中通过雕刻的形式展示出来,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挖掘城市内涵、增加城市厚度,这无疑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除此之外,徐州还要大力弘扬国学,鼓励当代诗人多写徐州,关照现实,做实诗词之市,打造文化强市。”紫筠说。 不过,对诗词颇有研究的紫筠,也在园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他指出,传唱许久被谱写成徐州市歌的元代文人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中一句“人生百年寄耳”,似乎应为“人生百年如寄”更为妥贴;钱谦益的《徐州杂题五绝句。燕子楼》之间的“。”应为间隔号“·”无疑,而“不忍经过燕子楼”一句多数版本为“不忍轻过燕子楼”,一个“轻”字道尽万千感慨,“经”字太写实,较为平淡。“诗词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也属正常,但我们要分辨哪种更佳。”紫筠坦言。 诗词在生活中回归 放眼全国,“国学热”无疑带动了一场“诗意的回归”。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安意如的《安得盛世真风流》等名人古诗词解读,以及《纳兰词》《给孩子的古诗词》等古典诗词读本一直占据当当、亚马逊等图书卖场的畅销榜单;“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及“诗刊社”“诗词世界”等公众微信号推送的文章每每阅读量都超十万……种种迹象表明,诗词越来越受到关注,诗词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诗词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需要,甚至正在成为心灵的必需品。 单就徐州而言,像紫筠这样的古诗词爱好者,在这座城市里也有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徐州市区有黄楼诗社、津陇诗社、子房诗社、梅园诗社、青年诗社、大地诗社等诗社,加上各县区、大中小学,徐州现有诗社数十家,他们会定期举行活动,闲来无事就会作诗一首,在群内交流、探讨。 于丹在《重温最美古诗词》签售会现场曾说过:“我们很多的功业是属于生活层面的,但并不属于生命层面。但诗意流连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我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什么是意象呢?就是‘床前明月光’,就是‘处处闻啼鸟’,就是‘悠然见南山’……我们就是在这些我们父母背过、我们自己在背、我们孩子还在背的意象中,完成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而随着诗意的回归,徐州人现在也越来越能理解于丹所阐述的诗的“意象”了。刚过不惑之年的蔡凤仪女士,虽然不会写诗填词,但非常爱读诗词,她说,诗词可以疗伤。“林语堂先生曾经把诗歌比作宗教,我觉得这其中有深远的道理。诗歌让我们唤醒生命中的优美与飞扬。现在的社会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诗歌可修复这一切。”蔡凤仪说,“当心情郁闷时,回家读几首诗、念几阙词,所有的不快都会不治而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