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频道 > 浙商艺术

夏日闲品“大千荷”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8-28

 

 
 

 

  纸上云烟

  ◎李笙清

  自幼生长在平原水乡,看惯了荷塘风物,也就不能自拔地爱上了咏荷的古诗、写荷的美文以及画荷的意境。一次旅行中,在深圳博物馆偶然见到张大千的一幅《荷花图》,它就像炎炎夏日里一缕清新的风,唤起了我对荷塘的记忆。

  这幅《荷花图》轴纸本设色。画面左侧书一首咏荷诗:“明月曾呼白玉盘,多情更照玉阑干。香吹一夜西风满,水殿罗衣作许寒。”根据作者款识“癸未年九月大千张爰”来看,这幅画应当是在1943年秋天所绘。

  画面上,数支白荷从水草丛中袅袅婷婷地伸出水面,荷杆虽然细长但不失苍劲,有的直立如坚硬的箭镞,似要刺破苍穹,气势劲挺,力透纸背;有的慵懒地伸着懒腰,就像一个刚刚出浴的仙女,尽显荷的妩媚娇态。张大千画荷极重荷杆,认为“荷杆在画中最为重要,等于房子的梁柱……要顿挫有势,有亭亭玉立的风致”,由此画可见其绘荷杆的艺术风格之一斑。

  只见几片宽大如盖的荷叶占据了画面的一大半空间,或于微风中轻舒漫卷,流露出荷叶温情的一面;或轻触荷梗,似在喃喃私语秋日的情怀;交相掩映,重叠舒卷,墨色浓淡分明,墨法浸润多变。有的荷叶上筋脉分明,有的则一片模糊;有的绿意缤纷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有的正黄叶枯卷一点点失去原有的光泽,分呈出荷叶嫩与老的不同一面,在复笔点缀之下,显得层次丰富,清亮秀润。画面下方几乎看不到水波,但作者通过对荷杆的勾勒,还有荷杆下部颜色深浅的处理,让人又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水的存在,这也是荷塘宁静安然的真实场景。

  荷叶林中,几朵白荷或大或小迎风怒放,片片花瓣仅以笔墨勾勒,线条韵致,尤显白荷花瓣的素净柔美。只见有的荷花全部绽开,露出中间嫩嫩的莲实,展示的是一种成熟与丰盈的形态;有的只有外面花瓣次第展开,里面的正含苞待放,静静地掩映在荷叶之间,显示出荷花娇羞含蓄的表情。一大片挤挤簇簇的荷叶之间,只见两支并蒂荷花相依相偎,大有唐代诗人刘商笔下“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的曼妙意境。画面上,一支矮矮的荷杆上,一朵小小的荷花虽然缩着身子,但风姿绰约,等待着芳华刹那绽放的到来,让人产生一种“百花开后我独开”的联想与向往。画面构图饱满、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笔刚柔兼济,工写结合,笔势粗犷简率兼有,格调清新典雅,主题鲜明突出。所绘之荷叶肥厚舒展,荷花落落大方、雍容秀雅,清丽华滋而内涵丰富,加上酣畅粲然的笔墨,可谓雅俗共赏,并兼具写意之妙,显示出张大千画荷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旨趣。观之良久,仿佛自己已置身于这片生机盎然的荷林之中,阵阵荷香氤氲袅绕,沁人心脾。

  花卉之中,张大千最爱的是荷花,一生植荷、观荷,与荷为友,对荷的真实形态、生长规律了然于心,尤以画荷著称于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所以一生痴爱荷花,画荷无数,笔下的风荷、晴荷、雨荷、秋荷千姿百态,白荷、粉荷、红荷、墨荷、金荷万紫千红,无论是早年的水墨写意、中年的工笔没骨画法,还是晚年独创的泼墨泼彩,都各具特色。

  张大千素来喜欢在画上题诗,令画面生机勃勃。如他在一幅《盛夏清荷图》上题诗:“不施脂粉不浓妆,水殿风微有暗香。要识江妃真颜色,晚凉新浴出兰汤”,诗句清雅秀逸,从中亦可见其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入莲塘,忍剜朱耷之心”,这是徐悲鸿上世纪30年代对张大千所画荷花的评价,“大千荷”的雅号由此得名。

  这幅画作于1943年,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在笔者眼里,作者对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深深赞美,可能还有另一番深意:作者以荷杆的苍劲来暗示中华儿女不屈的意志,以荷花的怒放寓意中华民族的奋起。画家以笔作枪,在描绘荷之高洁的美好情操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的同时,亦表达了自己崇高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