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玉雕 重振汉风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孙井贤
花香在外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这首《题郑宁夫玉轩诗卷》虽是以玉言诗,却也道出了传承几千年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玉雕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雕制出如今仍让人惊叹的精美玉器。
从古到今,无论是在治玉、赏玉,还是鉴玉、藏玉,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都负有盛名。然而,近十多年来,因为人才的流失,以及玉雕协会的缺失,徐州玉雕业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好在,徐州玉雕人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8月14日,徐州玉石雕刻艺术家协会成立;明年元旦,落户于徐州的中国玉石雕刻“汉风杯”评展活动开启。前者,让徐州玉雕人“抱团”;后者,给徐州玉雕人平台。假以时日,徐州玉雕一定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打造出比“苏工”更令人震撼的“徐州工”。
去年9月,玉雕大师孙永在凤鸣路开了一家孙永玉雕艺术馆,现在,这个馆的二楼成为了徐州玉石雕刻艺术家协会的办公室。
此番回徐开艺术馆,并且还“历经千辛万苦”组建了徐州玉石雕刻艺术家协会,孙永的做法让许多人不解:在上海、苏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早已功成名就,还回徐州干嘛?孙永的回答掷地有声:“我要让徐州玉雕人用徐州人的身份拿奖、评级。”
作为在苏州、上海打拼多年的徐州玉雕师,孙永对于这其中的不易感受颇深。“苏州、上海的玉雕技艺一直名声在外,但事实上,‘苏工’如今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工艺流派,其地域性特点已越来越模糊。粗略统计下,徐州人在苏州、上海两地开的玉雕工作室有200多家。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苏工’,其中有一部分根本就是‘徐州工’,徐州人这么多年人一直为‘苏工’作嫁衣。”孙永说,徐州玉雕人这几年每年都会在“天工”“神工”“百花”“陆子冈杯”等国内顶级玉雕作品专业评选中,拿下100件左右的金、银奖项,但“徐州工”却一直少人提及、不被关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孙永介绍说,这与人才流失有很大的关系。徐州玉雕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1958年成立、2002年改制解散的徐州玉雕厂,曾为徐州培养了一大批玉雕人。玉雕厂解散后,多数玉雕工人并没有离开这个行业,而是逐渐分散到了理念和工艺都在前沿的扬州、苏州、上海等地。而徐州玉雕师的作品虽然在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玉雕作品专业评选中屡获大奖,但因为徐州没有玉雕协会的缘故,很多玉雕师都加入了当地的玉雕协会并参赛。像孙永加入的就是上海玉雕协会,得到的头衔也是海派玉雕特级大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州人”的概念也因此被淡化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徐州工艺美术的一个痛处——在9月1日之前,徐州连一个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都没有,而在苏州,仅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就有几十人之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殷召义介绍说,去年,省里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名人,我市没有一个符合条件的,井秋红和王振霞还是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才破格参评工艺美术名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先得是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但我市不在相关的工作单位工作就没法评这类职称,而这些民间艺人基本都没有工作单位。在扬州、南通、苏州等地,任何“体制外”的民间艺人都可以评“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职称。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除了过硬的技艺水平外,还对工艺传承、理论水平、学术成就有较高的要求。徐州艺术家在技艺方面领先,但其他几个方面都是短板。
好在,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徐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办法》,《办法》规定,“市工美大师、名人”每两年评审认定一次,每届表彰徐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0名、徐州市工艺美术名人20名。而申报者的条件也由原来的“体制内”变更为在本市长期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和技艺制作的专(兼)职人员。
在这样的政策下,我市终于实现了“省工艺美术大师”零的突破——在第六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入选名单中,我市石雕艺术家林继相赫然在列。
抱团出击
其实,具有冲击“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能力的徐州工艺美术家数量不少,尤其是在玉雕界,这样的人才更是比比皆是。
徐州玉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汉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出土的汉玉造型生动,纹饰奇特优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达到了中国玉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顶峰。
8月14日下午,参加徐州玉石雕刻艺术家协会成立大会的30多位玉石雕刻界的大师参观了徐州博物馆。在看过“天工汉玉”展厅后,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晓强难掩心中激动:“太震撼了!太不可思议了!这种精美的程度,我简直找不出语言来形容。这些乳钉纹,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古人是怎么做到的?我本身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业内也算是最高级别的了,但我也做不出这种古朴和苍劲。”
这种2000多年前的绚丽辉煌浸润着几代徐州玉雕人,使得上世纪中后叶的徐州已是上继扬州、下接苏州的玉雕重镇,形成了“扬帮”“淮派”和“苏帮”三大玉雕格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作为淮派玉雕中心的今日徐州玉雕,能工巧匠多达3万余人。上世纪徐州玉雕的没落是源于艺术理念、工艺表现、文化内涵都达不到市场需求。但是,现在徐州玉雕的“精作”让人惊异,玉雕师们在材料应用上的精打细算,创作设计上的精准独创,雕刻技能上的精湛演绎,艺术神韵上的精妙传递和南北流派上的兼容并蓄,处处体现着“精而不过,巧而不俗,细而不匠,简而不繁”的工艺特色和艺术成就,在全国玉雕行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徐州的玉雕师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把家乡的汉玉情结、技术扩散到各地,并在当地发展壮大。徐州玉雕师的胸怀很大,也有着玉人基本的品德:诚、信,在玉雕行业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刘丹明说,“这次,我们从全国东南西北来到徐州,不是为了看风景,是来感受徐州玉雕人的情怀的。以前徐州玉雕人的个人能力很强,但大家鲜有合作,往往想凭一己之力来开拓市场。这种散沙式格局,难以‘拧成一股绳’来应对来自市场和各方面的考验。在现如今行业的低迷期,很多个人工作室纷纷倒闭,这个时候,只有抱团出击才有可能在困难时期突围。徐州玉雕人的这种抱团,也势必会为‘徐州工’打响名气。”
筑巢引凤
如何让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徐州玉雕人抱成一团?徐州玉石雕刻艺术家协会将徐州玉雕人相互联系起来,而要让这个组织更有凝聚力,则还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能让徐州玉雕人施展才华、大展拳脚的平台。
“我们正在搭建这个平台,目前已经有些眉目了。”孙永口中的这个平台就是明年即将落户于徐州的中国玉石雕刻“汉风杯”评展活动。“这是国家级的赛事,级别不低于神工奖和百花奖等品牌赛事。活动将于10月份进入筹备阶段,预计2017年元旦期间正式举行。”孙永说,“我们已经注册了商标,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侵权,也有利于品牌推广。品牌打响了,‘徐州工’也能在全国形成影响力。”
当然,想靠“汉风杯”评展活动打响徐州玉雕的名号,做起来比说起来显然要困难许多,这其中有许多细节的问题需要解决。
辽宁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志涛表示,“汉风杯”可以参考“百花奖”“天工奖”评选,吸取长处,弥补不足。获奖作品可集结成书,作为纪念,也有助于宣传推广。同时,他还建议评选活动可以与徐州博物馆或徐州艺术馆联手,对“汉风杯”中展评出的金奖作品予以收藏。这样可以将精品留在徐州,对参展者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玉雕大师拿出精品前来参评。
“我们的活动不要做成‘大卖场’,而是更注重文化交流。我们会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仁游览徐州名胜古迹,进行观光采风、艺术考察,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徐州玉石雕刻艺术家协会秘书长蒋大昶说,在“汉风杯”评展期间,他们还考虑同时举办玉文化博览会,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八方来客,共谋徐州玉雕产业发展。
从苏州赶回来参加徐州玉石雕刻艺术家协会成立大会的刘海港和黄文中,早年离开徐州,带着家乡的玉文化走出去,但一直心系徐州。听闻家乡要举办“汉风杯”,他们表示:“我们一定大力支持,拿出最好的东西参加。希望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振兴徐州玉雕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