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频道 > 浙商艺术

遗爱千载苏徐州 苏轼徐州期间的政治与文学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0-19

 

 
今日的故黄河畔,黄楼巍巍矗立。
 


◎主讲人 管仁福

徐州人应识“苏徐州”

“苏徐州”,即苏轼,宋代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别子瞻》一诗中写到的:“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秦观对自己的老师苏轼可以说是推崇备至。苏轼在徐州的称号有苏使君、苏公、苏徐州等。苏轼在徐州还没有“东坡”的称号,“东坡”称号是他被贬黄州时才有的,所以徐州一些苏轼文化遗迹以“东坡”命名,如“东坡石床”、“东坡广场”等,从历史的客观性而言是不准确的。徐州现在要打造苏轼在徐州的文化品牌,用“苏徐州”的称号更有历史客观性和地域特征。 ——管仁福

有两句话,想必我们都熟悉,“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

苏轼作为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苏轼知徐州正值42岁,他率民抗洪,兴建黄楼,求雨抗旱,寻找煤炭,劝农耕桑,展示了一州之长卓越的政治才能。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弥足珍贵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气功、烹饪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中国文化作出了全方位重大的贡献,为徐州这座古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里主要讲讲苏轼在徐州领导徐州人民抗洪,和与此相关的“黄楼”的故事。

苏轼一生历任八州知州,徐州是苏轼历任知州的第二州。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他由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在密州任两年零一个月,这是他历任八州知州时间最长的一任。其次就是徐州,任职一年零十一个月。

熙宁十年(1077)二月,苏轼在赴任的路上接到圣旨,改知徐州,官职全称“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徐州军州事”。苏轼一行于四月二十一日抵达徐州,住在徐州知府中的逍遥堂。他到徐州写的第一首诗是《徐州送交代仲达少卿》: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旧尹未嫌衰废久,清樽犹许再三开。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归去青云还记否,交游胜绝古城隈。

此诗中,“满城遗爱知谁继”中的“遗爱”一词很值得体会,这是此诗的一个关键词,也是贯穿他一生知八州的一个坚定信念。“遗爱”一词是古代赞美官员勤政为民、遗留仁爱于后世的一个高尚的赞美词,这个词在先秦时期的《国语》《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出现。在苏轼的诗文中多次用到“遗爱”一词,如在他36岁赴杭州任通判的途中,就赞美寿州李定少卿“此地他年颂遗爱,观鱼并记老庄周。”他在徐州还有一篇文章《眉州远景楼记》,也是用“遗爱”一词祝愿他的家乡守官。更为可贵的是他在黄州、在晚年政治失意的时候,还念念不忘用“遗爱”去赞美那些勤政爱民的官员,他在黄州还专门写了一篇《遗爱亭记》,赞颂黄州守官。可以说,“遗爱”一词,是对苏轼为政精神理念的一个把握,这也是我们理解苏轼在徐州置身家性命而不顾,抗洪为民等政治作为的一把钥匙。

苏轼知徐州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爱,其中的一个大爱就是带领徐州军民抗洪,使徐州古城和人民免遭一次洪水的灭顶之灾,而且抗洪之后还留下了一座仁爱永恒的黄楼。

在苏轼到徐州的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河南濮阳)曹村决口,洪水向东南灌流,泛滥于梁山泊,又溢涨于南泗水。八月二十一日,河水就抵达了徐州城下。《宋史·苏轼本传》扼要记载了这次抗洪的经过:“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苏轼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极大地鼓舞了守城军民的士气;他身先士卒,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庐居于城上,过家门而不入,带领徐州军民与滔滔洪水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抗洪最终取得了胜利,徐州古城和人民免于一次洪水的灭顶之灾,苏轼内心的喜悦,百姓的感动感激之情是不难想象的。这是苏轼一生为政经历的第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有着以民为本、遗爱百姓政治信念的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强大和人格的崇高。

洪水退后,为预防河水后患,苏轼又上书朝廷,请求蠲免徐州赋税,增筑外小城。次年,朝廷拨款3万余钱,1800石米粮,7200个员工用于城防设施建设。为此,苏轼修筑城墙,创制木桩堤岸4处,木坝1条。为了纪念这次抗洪的伟大胜利,苏轼就地取材,拆毁了一座假传的项羽霸王厅,在东南角城墙上兴建了一座“高十丈,下建五丈旗”的黄楼。“黄楼”之名取土能胜水之意,从元丰元年(1078)二月动工,至八月十二日完工,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

黄楼的建成将这次抗洪的伟大胜利凝聚成了一个永恒的文化景观。苏轼对这座黄楼情有独钟,在他徐州诗文的300多篇作品中有17篇直接或间接写到这座黄楼,如《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诗中对秦观的《黄楼赋》表示感谢,也为我们描绘出了黄楼的实际高度。在黄楼落成的庆典上,苏轼亲自作诗庆贺感怀:“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锸。黄楼新成壁未干,青河已落霜初杀。”(《九日黄楼作》)

为了使黄楼更有文化内涵,苏轼请弟弟苏辙以及各位具有艺术才能的朋友作诗、赋、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品装于黄楼之内。苏轼也曾在黄楼上休闲赏月,聚会交友,黄楼也成了一个文化休闲的场所,如他的《和参寥见寄》:“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坐隅。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徐州鹿鸣燕赋诗叙》“元丰元年,三郡之士皆举于徐。九月辛丑晦,会于黄楼,修旧事也。”

苏轼用心血和文章铸就的黄楼具有了永久的文化经典的意义,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登上这座黄楼,用一首《登黄楼作》表达了他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黄楼标志了一种历史文化的高度,苏轼为国为民敢于舍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和融入中国正直官吏血脉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这也为后来的州官们提供了一个为政的参照度,做官就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遗爱一方,做官就要做这黄楼上的官!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接到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的诏命。父老献酒献花,倾诉抗洪斗争中凝结的情谊。种种感激的语言,引得苏东坡亦不禁热泪潸然。他在诗中告慰父老说:“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苏轼一步三回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徐州。他给徐州留下了光辉的业绩、璀璨的篇章,留下了苏轼用心血与文章建成的黄楼,留下了仁爱永恒的黄楼。千载之后,我们仿佛还可以听到苏轼在黄楼上的步履声、谈笑声、心跳声,从而真切感受到他富有人格力量的黄楼。

苏轼是一位光耀千秋的大文豪,他在徐州卓越的政绩和璀璨的诗文,为徐州的历史增辉,为徐州的山水添彩,为徐州的人民畅怀。遗爱无疆,大爱永恒!

(管仁福,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副院长。)

◎图/徐州日报记者仲冬竹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