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频道 > 浙商艺术

徐州民俗与城市性格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0-28

 

 


◎主讲人 赵彭城

“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苏东坡在上神宗皇帝书时,如此评说徐州人的性格,这位只在徐州做了不到两年父母官的大诗人,对此地尚文好武、崇节重德的民风,却是了然于心;时至今日,人们则会讲徐州的城市风格是“楚韵汉风,南秀北雄”,而在生活中,徐州人又常常给人留下豪放而欠精细、强健而缺柔韧等印象……

“几千年来,战争历史使徐州性格整体保持了英猛强健的风骨,英雄主义亦成为城市的主流精神,以至沉淀到世代相传的民俗之中”,在本期“汉学讲堂”上,文化学者赵彭城先生站在历史的视角,审视现实、展望未来,从久远的历史层层剥寻至当下,以探求徐州民俗与城市性格的成因,为徐州这座古老的“战争之城”,寻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佐证,为徐州民俗文化,找寻现代的精神给养。 ——编者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广大民众所制造、享用的生活层面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一座城市民俗的形成与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历史形成民俗,民俗影响城市性格,城市性格作用于城市发展。这种城市性格的形成得到社会群体范围内的一致认同,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

提起徐州历史,不可避免地要说到战争。从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彭伯寿征西河”战争开始,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结束,近四千多年的历史中,于徐州发生的战争四百余起,其中万人规模的就有二百余起,这是中国城镇史上的奇迹。楚汉相争,龙争虎斗徐州城;三国鼎立,杀机四伏徐州城;军伐混战,蒋介石、冯玉祥联手与北洋军阀争夺徐州城;辛亥革命,北伐军一举光复徐州城;抗战火起,中日会战徐州城;淮海战役,中国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决战徐州城。今天的云龙山上,阵阵松涛似乎还卷挟着无数将士的呐喊,九里山下的萋萋芳草,仍可讲述那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这里,曾是历史战争的博物馆。

战争之地,大自然也来助虐,史载:明天启四年,“秋七月癸亥,河决徐州魁山东北堤。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官廨民庐尽没,人溺死无算”。八月又下暴雨,河水狂溢,幸存百姓避居云龙山、户部山等高地。直到崇祯元年(1628),水患方平息,大苦大难的徐州人揩净血迹,挥去泪水,又甩开膀子大干,重建徐州城。徐州人民不愿意离开热土半步,城郭、街坊在原处按原有的形制、规模建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州兴建古彭地下商场及人防工程时,发现了明代古城废址,城下城,井下井,府下府奇巧重合。顽强不屈的徐州人令世界震惊。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也是不流血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军事角逐是暂时而浮面的,而战争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的文化冲击波是影响久远而深层的,它改变城市的命运,又铸就了城市独特的性格,徐州土地上的每一次军事对峙,同时又是多元文化的汇集交融。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以及灿烂辉煌的两汉文化,像甘霖乳汁哺育了这方热土上的民俗文化。于是,徐州民俗便具有了包容性。

历史让徐州不排外,八方宾客,四方游子来到这座城市都有一种亲和感,因为它既古亦新,不土不洋,长者风范,忠厚大气。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徐州民俗在淮海地区具有较大的辐射力与向心力。东南亚的彭氏华人,不远万里来认祖寻根;港澳台的刘邦后裔,风尘仆仆来祭扫拜谒……

战争和自然灾害不断冲垮徐州的城门,强迫它过早地进入外部世界的网络系统,使其城市性格中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战争培育了人才,在烽火硝烟中,徐州走出了开国皇帝;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中国历史的大家巨匠多来此驻足流连,构思恢弘华章。从秦汴泗开凿到今天徐州“五通”体系,徐州一天也没停歇过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徐州人是见过大世面的,所以显得不卑不亢,从容豁达,雅俗共赏。

还应看到,大难不死得以生生不息的古徐州,在民俗中还有着为人处世的中庸性。相对匆匆来去的过客,过多是礼仪周到的斡旋,免得上当,这是吃亏太多的缘故。面临瞬息万变的讯息,只是漫不经心地浏览,讯息太多,相反使人轻视了讯息;辣汤包子是永远得意的早餐,生活从无过高奢求,人们口头语常说:“凑乎”。所以,在这里,大都市文明滋长得缓慢而艰难。这是民俗的负面效应。

但是,战争历史使徐州性格整体保持了英猛强健的风骨,英雄主义成为主流精神,以至沉淀到世代相传的民俗之中。徐州人尚文好武,崇节重德,君子宁折不弯,匹夫不可夺志。苏东坡只在徐州做了近两年的知府,便对徐州人有了质的认识,在上神宗皇帝书说:“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徐州人不畏强暴,英勇善战名扬四海。自东晋,徐州人为主的“北府兵”轻死重义,所向披靡,至淮海战役,数百万民工,车轮滚滚,奋力支前。这种城市群体性格,是城市的根基和支柱。

当然,历史在铸就城市性格时,也给了它一定的心理障碍。徐州人在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方面,还是趋向传统性,吸取时代先进理念不足。在思维方式方面,趋向对抗性,忽略同一性,非胜既败,非赢既输,在市场经济中缺乏“双赢”的竞争合作思路。不善于从和谐视角来化解矛盾,推进发展。还需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辩证思维的正确方法。徐州人豪放而欠精细,这是在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发展制造业的大忌。当年,上海人的生意经,徐州耻为,认为是小家子气。北京人的大手笔,徐州人难为,常以“凑乎”自慰,而徐州自身的一些优势又并不在意。徐州人强健而缺柔韧。以徐州五十年以上的老字号为例,多是外地人在徐州创办的。徐州人做事“头三脚”开局很好,最后不知怎么搞的,在事情的质量上总是难以善终。徐州人爽快而欠文明。徐州人有事无事爱喝酒,但有“酒桌上说话不算数”的习惯,常令客人啼笑皆非。

早年,徐州城市风格的定位也常使人迷惘,应归属南方呢?还是倾向北方?后来,当我们打开地图,翻阅典籍,猛然醒悟,徐州是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独特的人文地理,城市性格,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徐州民俗文化亟须补充精神营养,城市性格也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扬长补短,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素质。检点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我们自信:古老而年轻的徐州一定会以“强富美高”的雄健身姿,自立于世界城市之林。

(赵彭城,文化学者,作家,曾任徐州市民俗学会会长,现任徐州市烹饪协会会长。)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