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五京 千年回望
原标题:大辽五京 千年回望
清红木染牙三多花卉梳妆盒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海东青”鎏金铜饰片,耶律羽之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银鎏金对凤纹冠饰,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凌源市博物馆藏。
▲契丹石俑(一对),巴林左旗白音勿拉苏木白音罕山韩德让家族墓地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波斯玻璃瓶,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朝阳北塔博物馆藏。圈足,弧形腹,细颈, 口似鸟首,上安子母口式金盖,柄上立短柱,似鸟尾,整体造型如一只昂首蹲坐之鸟。瓶内立一长颈弧腹小瓶。此瓶呈淡绿色,极轻薄,晶莹透明,而且造型奇特,是产于古代波斯地区的玻璃器珍品。
掐丝珐琅象驮瓶
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
沙滩赴会十五年,雁过衡阳各一天。高堂老母难得见,怎不叫人泪涟涟。
本宫,四郎延辉。我父金刀令公,老母佘氏太君。只因十五年前,沙滩赴会,本宫被擒。蒙萧太后不斩之恩,反将公主招赘。昨闻小番报道:萧天佐在九龙飞虎峪,摆下天门大阵,我母解押粮草来到北番,我有心,过营见母一面,怎奈关井阻隔,插翅难飞,不能相见。思想老母,好不伤感人也!
这段脍炙人口的开场白,道出了一个因为战争与母亲两地相隔、无法见面的男儿辛酸。说起大辽,你想起的是长盛不衰的京剧《四郎探母》、家喻户晓的评书《杨家将》,还是历史课本上耶律阿保机的名字?对于千年前曾经纵横大漠、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的辽国,以及建立这一王朝的契丹民族,你究竟了解多少呢?
契丹,中国历史上一个“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的马背民族。从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俘虏,其后耶律大石建西辽,于1218年亡于蒙古,契丹族的政权延续了三百余年。其盛时,曾势压后晋而得燕云十六州,与宋争锋而屡挫对手,四面所及,一时俱服。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强盛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面又有哪些特点?
不妨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且看那时代更迭中的天下分合、王朝盛衰、族群融合、礼俗信仰,也从中窥见一个真实的大辽。
五京备焉
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
——《辽史· 地理志》
展览第一部分是“五京备焉”,全面介绍了辽代的五个都城,即临潢天府——辽上京(今巴林左旗)、辽阳奥壤——辽东京(今辽阳市)、燕台翼京——辽南京(今北京市)、云中帝城——辽西京(今大同市)、奚地皇都——辽中京(今宁城县)。
是的,那时候的北京还被称作南京,是辽五京之一。在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北京开始成为中国北部政权的首都之一,为其以后发展成全国大一统政权的首都奠定了基础。2018年是辽南京建立1080周年的重要纪年,看得出来,首都博物馆在该时间节点举办“大辽五京”展览含有纪念意义。
在被称作南京的日子里,北京是辽国最繁荣富庶的区域,有“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的说法。展览中展出了北京龙泉务窑出土的精美文物,以及铁质农耕工具。
四时捺钵
在许多人印象中,游牧民族会在草原上不停游走。没错,与中原政权不同,辽国虽然有五京,但皇帝并不常住京城,他与重要的朝臣一起,随寒暑、逐水草,巡行于四季捺钵地。
展览第二部分“四时捺钵”,讲的就是辽代这一独具特色的制度。
捺钵,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行营,后被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
辽史记载说: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四时捺钵,实际上是游牧、渔猎文化在辽代政治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北宋使者张舜民记北人《打围》:“北人打围,一岁间各有所处,正月钓鱼海上,于水底钓大鱼。二、三月放鹘,号海东青,打雁。四月、五月打麋鹿。六月、七月于凉淀处坐。八月、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此直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他的记录并不完全,契丹皇室捺钵活动除了捕鱼、打雁、狩猎、避暑外,还包括拜天射柳、祭山祀祖、商讨国事、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接纳附属国和附属部族(落)的贡品等政治内容。
可见,辽的全国政治中心是流动的,随着皇帝的行踪转移而转移。
南北面官
辽代独具特色的制度,除了四时捺钵,另一项是南北面官。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契丹就开始南下蚕食中原,至辽太宗耶律德光,借着中原后唐政权内讧的机会,帮助反叛的石敬瑭灭唐建晋,从而取得了燕云十六州。面对新获得的土地和人口,契丹统治者依据他们从唐朝学来的经验,创造性的施行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的国策。契丹族还非常注意细节,例如契丹族出任南面官时,需要着南面官的服饰,而不能穿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南北面官这种灵活的统治方式,团结了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南北面官中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韩德让,也是与萧太后关系扑朔迷离的一个汉人。韩德让被赐皇姓耶律,赐名隆运,封晋王,死后还有宫帐兵,这是辽代皇帝才有的规格。1995年5月,巴林左旗白音勿拉苏木白音罕山的一座古墓被盗,当地文物部门随即前往调查,根据志文记叙, 确认该墓为韩德让父母的合葬之墓。2000年8月至9月,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巴林左旗博物馆,对位于白音罕山的辽代墓地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部分发掘,确认该墓地是韩德让家族墓。
华夷同风
辽代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多有创新和特点,但其在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上——皇帝制度,与同时期的北宋保持一致。南北双方都是皇帝制度,因而又有北朝、南朝之称。根本制度的一致与趋同使得南北双方在政治理想、社会价值、道德风尚等方面表现出类似。辽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采取宽容及吸收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展览中展出了北京地区韩佚墓出土的文物,韩佚可能是无名小卒,但他的爷爷韩延徽却非同一般。
在建立世袭制的过程中,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受到汉文化影响。赵志忠《虏廷杂记》中记载:“有韩知古、韩熲、康枚、王奏事、王郁皆中国人,共劝太祖不受代。”韩熲即韩延徽,他是幽州人。公元907年,刘守光囚禁父亲刘仁恭,自立为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掌权后连年征战,实力日渐衰弱,想结契丹为后援,就派遣韩延徽出使契丹。辽太祖召见韩延徽后认为他很有才能,于是委以重任。《辽史》记载说:“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还记载说:“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1981年,在北京八宝山发现了韩延徽孙子韩佚墓,此前还出土了《韩资道墓志》《王师儒墓志》等与韩氏相关墓志,它们的发现对于研究韩氏家族、北京史、辽史均有补益。
塔寺巍巍
辽代统治者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中国北部得到了辉煌发展。大量的皇家赐予、信徒的供养使寺院经济繁盛发展,高大的寺院建筑星罗棋布于帝国的都会州县。通过寺院俗讲、浴佛、荼毗火葬、千人邑等活动,佛教浸润到整个社会,成为重要文化纽带,并促进了民族融合。我国北方现存的一百多座辽塔,以及著名的辽代八大木构都是那个时代的珍贵遗存。
展览第五部分“塔寺巍巍”,主要展示辽塔出土的佛教文物。
此前来看过展览的细心观众可能发现在展厅中有一个空的展柜虚位以待,好消息是:让大家期待已久的来自辽宁朝阳北塔博物馆的珍贵佛教文物已经上展与大家见面。小伙伴们可以再刷大辽展啦。
首都博物馆“大辽五京”展是继2013年“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展, 2016年“大元三都”展之后,又一项围绕北京都城发展变迁主题的展览。相信它是为北京观众准备的秋季文化盛宴。(高红清)
■参观提示
“大辽五京”展每天提供免费的志愿者讲解服务,讲解时间在展厅门口有公示。
展厅门口扫描二维码,可以免费收听由“耳朵里的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提供的音频导览。而且,离开博物馆依然可以收听哟。
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2月9日。
相关讲座
重读宣化辽墓
时间:2018年10月19日(周五)14:00-16:00
地点:首博圆厅一层辉煌的北京放映厅
主讲人:刘未,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
■内容概要:
辽代晚期的二十余年间,地方富豪张氏家族在归化州城西北先后安置了两组墓地,安葬了四代家族成员。一般认为其排列都是长辈在南晚辈在北,延续了唐人旧俗。本次讲座旨在通过重新考量张氏墓地布局的特异之处,并与其它宋辽时期家族墓地材料作对比,从而阐释该墓地实际是根据当时中原北方地区广为流行的五音姓利风水观念来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
探寻消逝的契丹辽帝国首都——辽上京遗址考古的新发现
时间:2018年11月8日(周四)14:00-16:00
地点:首博圆厅一层辉煌的北京放映厅
主讲人:董新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契丹辽文化考古研究基地主任。
■内容概要:
契丹辽帝国曾先后设五京,其中辽上京是营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最重要的首都。辽上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城平面略呈“日”字形,由皇城(北)和汉城(南)两部分组成。201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始对辽上京遗址进行全面勘测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
七年来,发掘成果十分重要。一方面丰富了辽代都城考古的基础材料,提升对辽上京城址布局和沿革的研究水平,极大地推进辽代都城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促进大遗址保护,推进辽上京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和辽上京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其他首博好展
来自盛京的清宫生活
田辛酉
前一阵子大火的《延禧攻略》,精美的服装道具据说大大地加了分。想看看真实的清代宫廷物件,首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来自盛京——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上,沈阳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130余件(套)馆藏精品文物等你来。
盛京是清代沈阳的旧称,是清朝(后金)在1625年至1644年的都城。沈阳故宫为有清一代龙兴之地,亦是清朝入关后诸帝东巡祭祖的驻跸重地。
此展由首都博物馆与沈阳博物院合作推出,反映清代宫廷生活意趣、展示盛京皇宫历史文化风貌,尝试以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盛京谒陵的历史事件为结合点,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与沈阳故宫(盛京皇宫)独具民族特色的宫殿建筑相结合,在向观众展现宫廷器物之美和生活习俗的同时,介绍与清代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沈阳故宫发展历程,使文物的生命力与建筑的灵魂相结合,共同再现历史的生动画面。
展览的主体包括四个部分:
“华服有章”,皇帝及后妃的服装配饰的秀场。
“宫壶春色”,从皇家宴饮和日常饮食的器皿看皇家饮食风格和登峰造极的膳食水平。
“摛藻抒华”,透过御用文玩、帝王书画等,展现帝王的文艺生活。
“阊阖瑞景”,半场景复原,感受皇家文化。
较为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了清代宫廷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和生活习俗,展示了清代宫廷生活中所独有的民族风情和宗教信仰,以及满汉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来自盛京,并非源自盛京。展品中,除十余件为盛京皇宫旧藏外,绝大部分来源于从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宫廷文物。
什么是“十二章”纹饰?清宫帝后的衣服比电视剧里是不是精美得多?后妃穿的高底旗鞋到底有多高?快去首博一探究竟吧。
■参观提示
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2月2日。
博物馆周一闭馆。
周六晚上设有夜场,闭馆时间延迟至晚2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