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场上的“琵琶行”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其艺术才情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之后,这一经典诗歌便不断地被人们以绘画、书法形式进行演绎,正是在这不断演绎、改写的过程中,《琵琶行》诗歌及其故事便逐渐演化为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它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也就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文化意义。
仇英《琵琶行诗意图》手卷
2011年11月13日,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拍卖会,傅抱石作品《琵琶行诗意》(立轴,设色纸本),经过场内外买家数轮激烈的争夺之后,最终以8280万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当时傅抱石个人作品的全球拍卖纪录。这件《琵琶行诗意》尺幅硕大,构图缜密,人物哀愁的情绪呼之欲出。与傅抱石其他几幅《琵琶行》相较,此幅将远景拉开,疏朗开阔,周围暗淡的月光更显悲怆。在白居易那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他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在傅抱石笔下,造型和色调完美融合,低吟的歌女与浅酌的司马,各自落寞的眼神,在树影间迷离。而描绘树木的豪迈笔触,则凸显出画家成熟的笔法和对光影的灵活运用。傅抱石以独创的艺术语汇表达了他对白居易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共鸣,深入地表现了创作对象的丰富与微妙。
傅抱石《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感伤诗,它形象地表现了被冷落、被遗弃、被贬谪、被压抑、被边缘化的人,特别是走向仕途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也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时的心理感受。历代许多著名的书画家都以此诗为创作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绘制出一幅幅杰出的作品。最早以《琵琶行》为题材的绘画当属张渥的《琵琶仕女图》。而及至明清,诗意画就已经非常兴盛,《琵琶行》画作也由此开始萌芽、产生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琵琶行》创作情结。众多艺术家倾尽艺术才情诠释了《琵琶行》,从而造就了如今拍场《琵琶行》题材作品盛行的景象。除了傅抱石,古代名家董其昌、文徵明、仇英、陶成,当代书画名家启功、范曾、王镛、傅小石、王西京、刘旦宅、黄永玉等均创作过不同类型的《琵琶行》作品,且屡屡创下高价。
傅抱石《琵琶行诗意》立轴
傅抱石《琵琶行》镜心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至今十余年间,国内的拍场上共成交过十余件左右的傅抱石《琵琶行》作品,大多创作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琵琶行”堪称傅抱石的经典创作,拍场表现令人瞩目。如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傅抱石《琵琶行》(镜心,设色纸本),底价1842万元,成交价6028.6万元;2007年上海嘉泰秋拍,《琵琶行》(立轴,设色纸本),起拍价800万元,最终以896万元落槌。与前人的此类诗意画相比,傅抱石更在意《琵琶行》诗意画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将年老色衰的琵琶女,迁谪遭遇的青衫诗人,即将送别的客人错落有致地铺排在画面的同一层次当中,形成了浓重的压抑感与惆怅黯然的气氛。
董其昌行书《琵琶行》手卷
启功《草书琵琶行》手卷
书法方面也是精彩频现。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启功依照著名文史专家王伯祥旧藏神州国光社影印本《董其昌草书琵琶行》摹写的一本长达十九米的书法手卷。董其昌传世书法名作《草书琵琶行》深得唐代草圣张旭、怀素笔意,潇洒磊落,堪为书史经典。启功精心临写的《草书琵琶行长卷》也不啻于董书,通篇神完气足,生动流畅,有龙跳虎卧之致,笔法变化灵活,充分体现了先生书由心中出、纯任自然的品格。此手卷可谓深得董氏“淡意”“士气”之风,并上追唐人书法,笔墨精到,既平白又不失雅趣,也是目前市场上所见启功最长的手卷。它在2009年北京华辰秋拍“书巢秘藏近代名士手迹”专场首次出现,估价60万到80万元,当时就以392万元成交。之后又在北京匡时2011年秋拍亮相,500万元起拍,最终以805万元成交。
张大千《琵琶行诗意图》
历代书画名家对《琵琶行》的推崇,对古典诗歌题材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融入新的因素,无疑是符合艺术创造规律的。《琵琶行》诗中流淌的旋律,被他们用丹青圣手绘制成一幅幅杰作,在很高的层面上,使诗、书、画都实现了雅俗共赏。人们在品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亦可品味这千古不朽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