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张学田:攀登者的荣光----《追梦记》序

来源:黄淮网  作者:张学田  时间:2021-10-11

攀登者的荣光

——《追梦记》序

张学田

大约在1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曹学海同志。彼时,他在一家大型民企当副总,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而我则在政府部门分管宣传、调研工作。这样,我们就有了工作上的联系。

他在那家民企工作期间,经常从大报上看到他为企业写的新闻通讯,大都是半个版、整个版的篇幅。有人跟我说,曹总是新闻界的大手笔,著作等身,是企业专门请来做宣传工作的。

几十年来,我在工作之余也喜欢舞文弄墨。出版文集时,从编辑到校对,他没少出力。这样,我们又成了文友。

前几日,他打来电话说,他的女儿郑薇为他写了部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希望我能为这部作品作序。我再三推辞,迟迟没有动笔。

但当我读了《追梦记》电子版文稿,瞬间被主人翁生生不息的攀登精神感动了,一个奋斗者的不屈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的唤起我情感乃至思想的深度共鸣。曹学海,一个文革中毕业的初中生,在新闻战线上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在人生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的凯歌。我突然觉得,他的经历和成就,值得我们去追寻,更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世界有大美,就像一座山,曹学海就是那勇敢的登山者。细细读来,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生在“大跃进”年代,长在三年困难时期,求学于10年内乱之中,后来又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可他一生都在追梦,追过当作家的梦,追过成为名记者的梦,甚至在应用经济学领域,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建树的学者......就在这不懈的追梦路上,他渐渐地把自己的志向追求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实现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从他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职业只不过是一个地方新闻媒体的记者,却在海内外拥有广泛的读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多领域的、影响深远的学者——在文学、新闻学和经济学等方面均有建树。

我和学海同志退休前后,不乏有沟通交流的机会,可是这一次读了《追梦记》,其中披露的他的经历和成就,还是让我多少有些吃惊,感叹不已!

他创造了徐州地区乃至全国新闻工作者中的多个第一!

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他在徐州新闻界第一个出版了新闻业务专著《大风起兮云飞扬——广播新闻采写与启示》,这本14万字文集,收入的通讯和研究文章,笔触涉及到社会上各个领域,受到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的赏识,并为之作序;他是第一个为“西部大开发”呐喊的徐州人。九十年代,当“西部大开发”还没有形成国策的时候,曹学海就抱着推动东西部合作,加快西部开放、开发进程的美好愿望,前往西部旅行考察,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物发表一系列文章,为国家尽快制定西部大开发鼓与呼;他是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参与《乔木文丛》编辑工作的地方新闻媒体记者,也是徐州新闻界第一个为健在的中国名记者立传的人……

曹学海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个第一,无不浸透着孜孜追求和付出的心血,无不诠释着他不甘庸碌无为、混沌一生,而是要作为、要担当,要奉献。他的非凡经历和丰硕成果值得深思,给我们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源于他的志向和用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曹学海在读初中时就立下了志向,在北京学习时,他向恩师商恺倾诉心中的夙愿:“要通过学习,获得更大的平台,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用实际有效的行动,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他做到了。

读初中时,就写了放飞青春梦想的诗歌,参加工作后,再苦再累,也要挤出时间来来写稿,正是有了这种苦苦的追求,勇于攀登精神,才走上了成功的彼岸。学海写的每一篇稿子,都融入自己的感情,他常说,要想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如他采写的通讯《硝烟里唱给的妈妈歌》、报告文学《一盏不灭的明灯》等篇,感动了无数人。《党报工作的先驱瞿秋白》、《驻足在毛主席纪念堂》倾满了对领袖的无限爱戴。

二是源于他坚强的毅力和刻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曹学海是因为热爱新闻写作从企业被选入新闻单位工作的。当时他还算不上真正的初中毕业生,在新闻岗位上,他要学政治、学新闻,还要学文化。他一边向书本学习,一边向身边的前辈和同事学习,还斗胆攀高拜时任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先生为师,采写了许多知名的“大记者”,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充实自己。在大量的采访中使曹学海不但成了抓新闻题材的行家里手,还养成了敏锐的政治眼光,诸如提出了新闻拥军、西部大开发等等。

三是源于他的追求卓越,与时俱进。跋涉者的人生,永远不会停止。所谓攀登者就是不安于现状,要寻求突破,并为之不断努力。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特别是转型时期的社会,大多是感官诱惑,令人时有迷惑、仿徨之虞。曹学海始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随波逐流,专心致志,于寻常中找题目,于事件中想问题,一篇篇感人的通讯、随笔、考察报告喷发而出,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如春风化雨,与无声处见思想,追求精神和情操的高尚。

四是源于他甘于吃苦和牺牲。写作是件苦差事,曹学海乐于吃苦自找苦吃。如西部的考察、名人的采访、胡乔木文集的编辑、农村的挂职锻炼,他都在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以至一篇篇大作在业余时间出手,一篇篇调研报告在业余时间完成。外出学习考察,别人忙着购物,他则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写作,仿佛只有在“爬格子”的过程中才能找到瑰丽的精神家园。

五是源于他的品质和人格。俗话说,品质好人缘才好。曹学海待人诚恳,襟怀坦白,表里如一,始终有一颗诚实之心。在工作上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图虚名,正是这些优秀的品格,在追梦的路上才获得了许多名人友人的帮助和提携,诸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为他的专著题写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新闻学家和新闻学教育家商恺为他的文集撰写序言;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总编辑林里、《新闻战线》杂志高级编辑周文华等,都先后著文称赞他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

我曾在参加曹学海同志从事新闻工作40周年座谈会说过,学海不仅有文学天赋,还是一个胸怀抱负,有着远大志向的人,虽然没能从政,但是在人生的舞台上,特别是在新闻战线上,风云际会,风生水起,每一步都激情燃烧,都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印迹。翻阅他那一页页曾经用汗水和心血筑起来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快乐、畅怀还有更多的是思考。前方没有终点,只有目标,后边没有山脚,只有努力。学海那些文集里记录的每件事,每个人物,每个策划,每个思想的光石,无不向人们诉说他的那些既有温度又有情怀的感人故事。

曹学海曾经说过:“我不是身缠万贯的成功者,但也不是一文不名的失败者,我和我的同时代人,为我们的国家付出了努力和担当,无怨无悔!”《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曹学海做到了,同时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勇于攀登,永不停步!

在这篇序文的最后,郑重地说一句:《追梦记》的作者郑薇,是曹学海的女儿,她在本书后记《我与父亲》一文中谈及父女俩填平“代际沟”的故事,耐人寻味,值得一读。

作为晚辈,郑薇执笔书写父辈的人生经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薪火相传。往小里说,是传承优良的家风;往大里说,是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是为序。

        2021年8月

作者简介:张学田,笔名田野、海风,江苏徐州人,曾任徐州市工商联副调研员、党组成员。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徐州市诚信书画院秘书长、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高高的水杉树》、《张学田书法作品集》,著有《我画“可染牛”》、《乐画草虫入画来》等,作品曾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发表。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