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位作家齐聚彭城探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
徐州日报讯(记者 张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12月8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徐州市作家协会、徐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铜山区作家协会、铜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铜山区全民阅读促进会的作家们,相聚汉王镇和园,探讨“新山乡巨变”时代文学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主持这场文学活动的铜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温德朝将座谈主题抛出后,与会的江苏省5家文学期刊的主编和参会作家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对于乡村振兴故事的文学书写、乡村新人的文学塑造与乡村形象的文学建构,《雨花》主编朱辉认为,当下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可以借鉴鲁迅笔法,从深刻的人性洞察中发现新乡村人物的性格特征。《青春》主编李樯认为,当下文学创作要立足时代之变,抓住时代性特征,整体呈现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通方式、思想观念、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位移和迁变。《钟山》副主编贠淑红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村题材创作的审美流变,呼唤创造圆形的、立体的、丰富的人物形象。 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中国当代文学的乡土创作传统“时代精神、个体经验与历史史命”?徐州籍作家、《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认为,由农村走进城市的作家,如何从心灵上再回到生养自己的农村,是写好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关键。 面对乡村振兴题材文学创作,新时代文学批评如何提升公信力、表现力和牵引力?《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从“真实性”概念出发,指出了乡村文学创作的四个误区当引起警惕:一是主题创作和重大题材创作的误区,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使得乡村题材创作日益狭隘化;二是现实感的误区,无论是主流现实、地方性现实,还是媒介现实,都不是当下真实的乡村面貌;三是作家的误区,不少人尚未深入乡村的肌理,也没有足够的文学艺术表现力;四是正能量的误区,一些创作刻意回避乡村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今年8月,中国作协提出“新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为当下乡村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新契机。当天的座谈,与会的30余位作家纷纷表示,会谈中交流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将推动产生一批有质量、有情怀、有温度的乡村振兴题材文学作品,为地方文化建设贡献文学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