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连俊:1938春--愤怒的徐州
黄淮网(胡连俊) 2023年5月19日,徐州沦陷8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为抗战作出牺牲的先人。
江苏徐州,远古时代强悍的东夷族的聚居之地,炎黄、蚩尤决战的战场,刘邦、项羽逐鹿的舞台。数千年间不息的战火,将它锻造成勇者向往的兵家必争之地。
也许,历史注定要在这里大书特书一章。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气焰嚣张的日军乘胜沿江追击,南方告急。此时的北方,面对南下的日军,山东军阀韩复榘为保存实力,竟然轻弃黄河、泰山天然屏障,接连不战而退。徐州暴露在日军的直接威胁下,成为下一个进攻目标。狂妄的敌人以为可以如探囊取物,拿下这座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古城……
1938年初的徐州火车站与街头,选自电影《血战台儿庄》
徐州愤怒了,中国愤怒了,驻守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和他的官兵们愤怒了。徐州会战箭在弦上,中国军民发誓要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充满活力的战时徐州
设在徐州文亭街旧道署内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展览模型)
1938年初,徐州已成为全国抗战的前沿。但,从津浦铁路一线的战事来讲,它又是重要的后方。第五战区的中枢设在这里,这个战区包括山东、江苏两省和安徽省江北及河南省东南部分地区。各军的留守处设在这里。军用品的运输、军火的补给要经过这里。徐州大局的稳定与否,牵动着台儿庄等整个战场的得失成败。
当时的徐州城究竟啥模样?
中国和世界的媒体关注着瞬息万变的徐州战局,大批中外记者云集这里。透过他们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战时徐州的画图。
爱泼斯坦老年照
爱泼斯坦当时是美国合众社的记者。1938年3月下旬,台儿庄血战刚拉开序幕,他就从中国的临时首都武汉,经郑州来到徐州。火车到站,远方的炮声隐约可闻,站台上躺着许多奄奄一息的士兵。他写道:“出乎意外的是,市内却充满生机。所有的商店都开门营业,墙上贴满生动的爱国招贴画。
青年学生街头宣传抗战 ,街道上熙熙攘攘,士兵、民兵和民众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报童叫喊着出卖报纸。广告员身上挂着戏剧海报。妇女和儿童们在市内的两个公园悠闲地散步和玩耍。穿着整齐的蓝色制服的男女中学生散发着传单。他们擎着第五战区的旗帜。选自电影《血战台儿庄》
墙头标语
行文至此,爱泼斯坦不禁感叹:“郑州遭受了一次猛烈的轰炸后,人心惶惶不安,笼罩着一片失望的情绪。徐州遭到的轰炸比郑州多,更靠近敌人,如果敌人突破台儿庄,徐州在一两天之内就可能陷落。然而这里的气氛比郑州更有生气,更鼓舞人心,它比遥远的汉口更使人有信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只可能有一种解释。在汉口,人们希望日本人不会突破。而在徐州,人们正在粉碎大胆的敌人,因为敌人离城十分近,30里以外就是前线,他们一时一刻也没有作吃败仗的打算。”勇敢自信,不怕牺牲,这就是战时的徐州人。
李宗仁骑马过闹市
《新华日报》老报人陆诒先生是1938年2月11日从武汉来到徐州的,比爱泼斯坦早了一个多月。他看到“城内房屋也有被敌机炸得墙坍壁倒的,可是商店都照常营业,街上熙熙攘攘,市面相当繁荣,这是在武汉的人很难想象得到的”。
抵达徐州的第二天,陆诒到街边小铺子用早点,发现很多人挤在门口看热闹,原来李宗仁将军正骑着一匹枣红马而来,后面紧跟着一名骑马的头戴钢盔的护兵。小店老板说,李宗仁每天早晨或午后都要骑马到主要街道走一走,那目的自然是安定民心。
李宗仁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军人风格。爱泼斯坦曾为李宗仁画过一幅素描:“个子不高,肩宽腰粗,圆圆的脸盘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短而硬的头发梢开始泛白。但他精力充沛,刚毅不屈,是一位敢打敢冲的军人,同时又显得和蔼可亲,说起话来简短有力。”
曾在徐州附近参加过抗日作战的王蔚丞先生,是徐州新沂人。他回忆,1937年年底,经朋友介绍,他跟几位青年一起去见李将军。一见面,李将军就开门见山地说:“我是广西人,不远千里来到徐州,现在是精诚团结抗战的时候,希望你们能留在江苏,共同协力,抗击日冠。”说话间,外面忽然传来警报声,三架日本飞机正在长官部上空盘旋侦察,参谋长进来劝李赶快进掩蔽部。李将军却谈笑自若,丝毫没有惊慌之色。他说:“你们都不进去,为什么叫我进去?我是一个军人,怎能这样胆小,他们都是青年,我有很多话要和他们谈哩。”
凭着司令长官李宗仁的个人魅力,能稳定住徐州大局吗?
民众动员委员会唤起民众
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集体照
比上文提到的中外记者要早,诗人臧克家1938年1月就流亡到徐州。他看到,此时的徐州,“社会的情况,人民的心理,都陷在凌乱与恐慌之中”。“有钱、有力量的都离去了,商店多半上了门,在门板上贴一个红条,上面写一行挡人眼目的好看的字眼。有的,门半掩着,在打货底,应付着客人,别的不提了,袜子、牙膏……一类的日用品也都成了缺货。”旅馆挤满四面八方逃亡来的人。一幅幅悲伤的面孔,“一提到抗战的前途,大家摇摇头,叹口气,最后来一个会心的苦笑”。
然而,当诗人1938年4月初从武汉再次来徐州时,却发现这里大变。市面很繁荣,商店大开着门,不断“吞吐着人群”,货物居然比武汉来得便宜。旅馆照样拥挤,但住宿者却变成各军留守人员、各省来领军饷枪械的游击队负责人,还有大批来徐采访的中外记者。
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爱泼斯坦怀着探秘的心情,去采访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走进大院,正巧遇到三位农民赶着一群黑猪来这里劳军,军民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李将军告诉他,“你感到神秘不解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平常的。当我来这个地区的时候,敌人前进得很快,人民陷入悲观失望之中。”那是因为韩复渠擅自撤退,榨取民财,没收民众自卫的武器。现在情况变了,“我们向老百姓表明,我们的军队是能够抵挡敌人的。我们还证明了,对我们来说,军民合作并不是一味让老百姓出这出那,而军队则什么也拿不出来。”
“那你们是怎么做的?”爱泼斯坦问。
李宗仁答道,“我们成立了总动员委员会,由民众、军队和政府三方面的代表组成。我发布了7道命令,规定了军民共同承担的任务”,“不经总司令部的特别许可,本战区的军政官员都无权向群众索要物资、食品或劳力”,“任何违法行为,如进行贿赂,使富人免服兵役等,都将按军事管制法严惩”,“地方当局有责任组织训练武装起来的群众,给他们派教官”,“全战区的人民,除反对抗战的汉奸外,都有充分的言论、出版、集会、请愿的自由”,“当军队需要征调补给品时,应当取之于乡镇的绅士和富裕人家,而不要向贫困的农民索取。必须让服劳役的农民,像部队战士一样,吃好住好”……
多位徐州老人回忆,那时李宗仁除了会见记者名人外,还经常接见来访的各界青年,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唤起民众”的重要性。他说,不能单靠政府军队去作战。现在西安事变已经结束,全国各党各派都同心抗战,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很值得学习,游击战要发展,小日本吞并不了中国。
已故的徐州老画家王寄舟先生回忆,民众动员委员会设在徐州城隍庙,即今青年路原公安局大院内。从李宗仁驻节徐州起,中共就委派张劲夫等一批同志来徐州,以“民主爱国会”会员名义协助李建立“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此会成立后,在徐州城乡开展大量活动,街头演说、组织募捐、动员参军、前线慰问、救治伤员等,唤醒了民众,凝聚了斗志,有力配合、支持了前线的战事。那些日子,徐州城仿佛是开锅的沸水,到处可见热血青年激昂慷慨的面容。
臧克家在他的《津浦北线血战记》里还写道,“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在运河站设立了临时伤兵医院,从那里将一批批受伤的战士转运到后方来。“后方巩固,前方自然会稳定。将士在火线上杀敌,后方的人员在发动民众做他们的后盾,军民合力,前后方呼应灵活,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伟力去歼灭敌人”。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消息传来,徐州城里举行祝捷大会,夜晚提灯游行,“几万人的行列在热烈、狂欢、红灯、歌响中,象征了抗战与民族前途的光明与伟大”。
青年军团造就五千抗战精英
1937年秋冬起,随着国土的沦丧,从平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等地来的青年学生汇聚徐州,苦于生活无着、报国无门。而第五战区开展民众动员、组织游击队、加强军队政治工作,急需人才。于是,李宗仁在建立“民众动员委员会”的同时,还组建了“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亦即“学生军团”),团长也是由他兼任。其总部即设在今夹河街上的徐州一中院内,后来又迁到河南潢川。
王寄舟先生回忆,“学生军团”成立不满一周,即开始招募。招募的宗旨是,一为本战区提供军事干部,二为地方提供公务人员,三为部队提供政工人员,四为乡村提供基层干部。不几日,报名者便近5000人。时值初冬,天气渐寒,学生们缺衣少食,处境艰难。“青年军团”的成立,正合他们的意愿。
年轻时的臧克家
诗人臧克家应邀在“青年军团”宣传科工作。他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这帮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们,为了祖国把长衫脱掉,个人主义、浪漫旧习,颓废的姿态,脆弱的心怀,统统死灭了。一身浅绿的戎装包着一条条英武的体躯,他们另换了一个新的生命。”
在潢川,早晨5点多钟,军号喊他们起床,跑步去升旗。白天上课,直到把太阳送落。晚上,对着灯光,开展小组活动:政治的,经济的,国际的,文学的,艺术的,海阔天空。每天有军事训练,每周有一次野外练习。这帮青年经过集训之后,大都成了抗战的骨干。
臧克家在他的诗歌《别潢川》里写道:“五千年轻人/失去了家园/五千个胸膛里/挂一副铁的肝胆/为了祖国/把生活浸在苦辛中/为了抗战/甘愿把身子供作牺牲。”
在此期间,臧克家还曾登临徐州城南的云龙山。他在1938年4月8日写道:“昨日登上千古战场的云龙山,北望烽烟,情感之悲壮,莫可形容。”于是,挥毫写下《保卫大徐州》一诗。他在诗中发出神圣的呐喊:“老黄河/环护着我们这伟大的古城……子房山头/仿佛箫声还在响/楚歌四面/扛鼎的霸王/领起残骑/引退乌江/徐州城/是中华民族的左心室/她的脉络/关连着中华整个的生命/徐州城/她正受着四面的围攻/敌人想用炮火穿透这一点/把我们的南京连接起北京/保卫它/用血用肉!保卫它/丰沛萧砀自古多英雄!”
冼星海为徐州谱写抗战壮歌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徐州和各地的文化人纷纷站出来,为徐州的抗战奉献一份力量。
已故的老音乐工作者郑培心先生回忆,当时,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专门组织了一支抗日宣传队,深入四乡“唤起民众,共赴国难”。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就是宣传队的成员。他们用连环画的形式,创作了一套系列画作:“六十年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侵略”,总计153幅。李可染负责设计并作画,王寄舟等4人负责设色。
除了绘画,宣传队还有话剧、音乐和讲解等组。每到一地,他们先将连环画挂起来,让群众慢慢地看,由讲解员认真地解说。然后,由合唱队高歌“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等。接着,再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等街头剧。每到一处都是掌声雷动,群情沸腾,好多青年当场就要跟着报名参加抗日。
让郑培心最难忘怀的是,当时,由洪琛任队长、金山任副队长的上海抗敌演剧队第二队,一行14人,也来到徐州。他们在徐州城里和周边乡村演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是其中一员。他看到徐州全城抗战激情如此昂扬,禁不住为徐州谱写了一首抗日歌曲,并当众教唱。歌中唱道:
“徐州是古来的战场,英雄的故乡。挺起胸,拿起枪,冲锋前上。日本帝国主义一定灭亡!血泪洒成河,国旗放光芒,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
尾 声
1938年5月19日,中国军队主动转移。至此,历时五个月零六天的中日徐州会战宣告结束。1938的徐州之春过去了。日本侵略军进占徐州城,徐州人民和全国一样开始了历史上最屈辱、最残酷、最黑暗的八年岁月。日寇的铁蹄肆意蹂躏践踏这片古老的土地,徐州一带的各县、区、乡、村民众组织起来打鬼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建立壮大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并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
当此徐州沦陷8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为抗战作出牺牲的先人。让我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吧!
定稿于2023年5月19日
(胡连俊:徐州广播电视台资深记者、杂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