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鸣: 以艺术的方式构建好中国形象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3-12-20
徐放鸣
由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徐放鸣教授等著作的《中国形象:审美规律与艺术构建》于今年初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文艺如何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形象的专题著作,分“理论篇”“文学篇”“影视篇”“域外篇”,共21章。
全书对具体的文学与影视文本案例进行了理论厘析,并针对当下中国文艺实践建构中国形象的命题,提出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方略。
该书作为徐放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优秀”等次结项,今年被《光明日报》列为学术研究精品推介图书。在近日的2023年江苏省文艺大奖评选中,此书又获评委青睐,评为文艺评论奖一等奖。日前,就创作过程、时代背景和意义,徐放鸣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
以文明行为为国家加分
记者: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国力强盛之后,国家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关注、被讨论。请问“国家形象”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徐放鸣:国家形象是在现代传播机制下,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的民众心目中所形成的印象、观感和综合评价。国家形象既可能是自己国家的国民主动建构和呈现出来的,也可能是被建构、被呈现和被妖魔化的,我们必须提高主动建构国家形象的自觉意识。
国家形象由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国民形象、历史文化形象、区域形象等构成。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在特定场合,以特定的行为代表国家形象、代表中国人的形象,增强积极塑造自己国家正面形象的意识。以自己的文明行为为国家加分,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当思考、更应当实践的。
最近十余年,关于国家形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持续不断的研究热点,在实践操作层面,有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创意拍摄的中国形象宣传片,在所谓“世界的十字路口”纽约时代广场播出8400次,也有李子柒的短视频在海外风行一时,广受好评,形成了中国形象传播民间实践的一个标杆。
当今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比拼,还是文化艺术、人文底蕴、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输出和竞争,需要全方位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当下的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影响国家形象的误区和伤害中国形象的行为,促使学界去思考该如何提高全民的国家形象意识,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观念。
用艺术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一个好的国家形象不仅可以让国家在世界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游客。请问国家形象该怎样建构?您从艺术的角度研究中国形象问题,有哪些优势?
徐放鸣:国家形象的构建,首先需强调主体性,要增强主动塑造正面国家形象的自觉意识,以有效的形象推介来抵御西方势力对中国形象的诋毁和妖魔化、污名化。你不主动构建,就会被国外势力进行“他者化”的构建。
其次要强调主体间性,要重视国家形象建构中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主体与受众的关系,尊重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创意和艺术传播对构建国家形象有着独特的优势。艺术形式具有跨文化的可接受性和超越意识形态壁垒的亲和力,更易于在全球语境中打造国家品牌。当今各国都十分重视以文学艺术打造国家品牌,提高文化影响力,形成了若干引人注目的品牌形象,如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韩国的韩剧等。
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中国,更加重视自身的形象塑造和传播,重视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我们立意从艺术的创作和接受方面来探索中国形象塑造的内在审美规律,把握以艺术的方式构建中国形象的独特优势,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从形象八论解析构建规律
记者:《中国形象:审美规律与艺术构建》虽是学术书籍,但对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生动分析,让普通读者也爱不释手。请问这部书中,总结了哪些艺术构建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审美规律?
徐放鸣:我们在这一课题中最终行成“形象八论”的成果,具体内涵是:
形象定位,即什么是国家形象,如何解析国家形象的复杂内涵、文艺领域塑造国家形象的特殊性、当代文艺应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等。
形象追踪,包括中国文艺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展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世界文化对话格局中的中国形象如何呈现等。
形象修复,对外梳理和厘清西方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误读与歪曲、妖魔化,对内分析政府、企业、国民面向世界的自身素质缺陷,提出以文艺实践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基本方略;
形象塑造,立足于当代文艺实践,以主动、积极、建构的姿态和开放性、现代化的视野,确立国家形象的言语叙事和视觉审美的双重逻辑,建构起统一而又多样的国家形象体系。
形象借鉴,借鉴美、韩、日影视、文学、动漫等文艺实践的成功模式,探索国家间文化交互传播对于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在规律。
形象接受,考量并提升新的国家形象体系在国民中的接纳度与认可度,发挥文艺作品的独特影响力,形成新的向度上的“文化共同体”。
形象传播,以形象诗学为立足点,以全球化为视域,以新媒介为载体,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包装、传播、影响和渗透,实现与“他者”文化和形象的沟通、理解、印证、建构。
形象诗学新建构,系统总结提升文艺领域国家形象构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拓展形象诗学的学理内涵,使之成为当代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来源:2023年12月14日徐州日报08版
由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徐放鸣教授等著作的《中国形象:审美规律与艺术构建》于今年初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文艺如何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形象的专题著作,分“理论篇”“文学篇”“影视篇”“域外篇”,共21章。
全书对具体的文学与影视文本案例进行了理论厘析,并针对当下中国文艺实践建构中国形象的命题,提出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方略。
该书作为徐放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优秀”等次结项,今年被《光明日报》列为学术研究精品推介图书。在近日的2023年江苏省文艺大奖评选中,此书又获评委青睐,评为文艺评论奖一等奖。日前,就创作过程、时代背景和意义,徐放鸣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
以文明行为为国家加分
记者: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国力强盛之后,国家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关注、被讨论。请问“国家形象”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徐放鸣:国家形象是在现代传播机制下,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的民众心目中所形成的印象、观感和综合评价。国家形象既可能是自己国家的国民主动建构和呈现出来的,也可能是被建构、被呈现和被妖魔化的,我们必须提高主动建构国家形象的自觉意识。
国家形象由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国民形象、历史文化形象、区域形象等构成。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在特定场合,以特定的行为代表国家形象、代表中国人的形象,增强积极塑造自己国家正面形象的意识。以自己的文明行为为国家加分,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当思考、更应当实践的。
最近十余年,关于国家形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持续不断的研究热点,在实践操作层面,有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创意拍摄的中国形象宣传片,在所谓“世界的十字路口”纽约时代广场播出8400次,也有李子柒的短视频在海外风行一时,广受好评,形成了中国形象传播民间实践的一个标杆。
当今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比拼,还是文化艺术、人文底蕴、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输出和竞争,需要全方位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当下的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影响国家形象的误区和伤害中国形象的行为,促使学界去思考该如何提高全民的国家形象意识,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观念。
用艺术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一个好的国家形象不仅可以让国家在世界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游客。请问国家形象该怎样建构?您从艺术的角度研究中国形象问题,有哪些优势?
徐放鸣:国家形象的构建,首先需强调主体性,要增强主动塑造正面国家形象的自觉意识,以有效的形象推介来抵御西方势力对中国形象的诋毁和妖魔化、污名化。你不主动构建,就会被国外势力进行“他者化”的构建。
其次要强调主体间性,要重视国家形象建构中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主体与受众的关系,尊重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创意和艺术传播对构建国家形象有着独特的优势。艺术形式具有跨文化的可接受性和超越意识形态壁垒的亲和力,更易于在全球语境中打造国家品牌。当今各国都十分重视以文学艺术打造国家品牌,提高文化影响力,形成了若干引人注目的品牌形象,如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韩国的韩剧等。
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中国,更加重视自身的形象塑造和传播,重视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我们立意从艺术的创作和接受方面来探索中国形象塑造的内在审美规律,把握以艺术的方式构建中国形象的独特优势,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从形象八论解析构建规律
记者:《中国形象:审美规律与艺术构建》虽是学术书籍,但对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生动分析,让普通读者也爱不释手。请问这部书中,总结了哪些艺术构建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审美规律?
徐放鸣:我们在这一课题中最终行成“形象八论”的成果,具体内涵是:
形象定位,即什么是国家形象,如何解析国家形象的复杂内涵、文艺领域塑造国家形象的特殊性、当代文艺应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等。
形象追踪,包括中国文艺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展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世界文化对话格局中的中国形象如何呈现等。
形象修复,对外梳理和厘清西方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误读与歪曲、妖魔化,对内分析政府、企业、国民面向世界的自身素质缺陷,提出以文艺实践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基本方略;
形象塑造,立足于当代文艺实践,以主动、积极、建构的姿态和开放性、现代化的视野,确立国家形象的言语叙事和视觉审美的双重逻辑,建构起统一而又多样的国家形象体系。
形象借鉴,借鉴美、韩、日影视、文学、动漫等文艺实践的成功模式,探索国家间文化交互传播对于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在规律。
形象接受,考量并提升新的国家形象体系在国民中的接纳度与认可度,发挥文艺作品的独特影响力,形成新的向度上的“文化共同体”。
形象传播,以形象诗学为立足点,以全球化为视域,以新媒介为载体,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包装、传播、影响和渗透,实现与“他者”文化和形象的沟通、理解、印证、建构。
形象诗学新建构,系统总结提升文艺领域国家形象构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拓展形象诗学的学理内涵,使之成为当代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来源:2023年12月14日徐州日报08版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