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田:《穿越徐州抒乡愁》(代后记)
编者的话
读者朋友,随着这篇《致胡连俊先生(代后记)》的刊出,李永田先生的长篇回忆录《穿越徐州抒乡愁》就结束了。这是李先生阔别家乡后的一次探亲之旅、感恩之旅。
深厚而炽热的乡情溢满字里行间,令家乡父老和广大读者心动。李先生是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专家,誉满全国的演讲家和多种著述在身的历史学者。以耄耋之身,不顾盛夏酷暑,写了那么多穿越古今、活泼灵动、思想深邃、文采飞扬的文字,赐稿本刊,对此,我们谨向他表示诚挚的谢意!
致胡连俊先生
连俊先生:
你好!
昨日发去最后一篇文章的草稿《依依惜别的深情》,既是我33年前离乡的缘由,也是对即将结束《抒乡愁》的写作,向乡亲们道的一声“再见!”
从5月初写书评札记开始,始料未及,竟连续写了39篇。尽管还有好多话要说,但凡事都应有始有终,还是打住,将“乡愁”这个话题告一段落吧。
你几次在微信上表示对我的“感谢”。在我看来,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你!
是你的大作《穿越徐州》引导我在6000年徐州古老的大地上上下求索,寻找着我对家乡的情和爱;是你的鼓励和催促,我才排除了一些干扰,两个多月坚持不懈地写了下去;是你将我每篇的草稿予以纠错、编排、加工, 並精心地配图,才像模像样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还要感谢黄淮网和《徐州广播电视报》的同志们,是他们优异的媒体平台和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才架起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最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读者了。在两个多月的时日里,他们抽出宝贵的时间,听一位年迈老者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地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特别是那些早已过去了的陈年旧事。还能够坚持下来,听得下去,这就是最值得我欣慰的了。
感谢的话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就是一个“缘”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相信,在世间,人与人的相遇、相处,的确是有缘分的,《穿越徐州抒乡愁》的问世,就是一种缘分的使然。
缘起要惜缘,
缘来就结缘;
缘去则随缘,
缘尽还怀缘。
与朋友的缘分是自己寻觅的,而与父母、与家乡、与祖国的缘分,则是上天注定的!
你一直惦记着我这数篇乡愁的文章如何结集成书。我想,将它们编辑起来,请你和曹学海先生各写一篇序言,若能有黄淮网和《徐州广播电视报》的同志再写点文字,使之成为一个小册子,留个参考,或更广泛征求意见,也是一件不太费力的事情。但要正式出版,还不成熟。
受你“穿越”的启发,又有这几十篇文字写作的体验,激起了我“老骥伏枥”的壮心,计划再用半年到一年时间,再写几十个短篇,从“徐州”穿越出去,在广袤的“神州”漫游,留住根,护住本,锁住梦,守住魂,连同此次“抒乡愁”的文字,完成一部《撒向神州都是爱》亦或《神州播爱》的书稿,届时再考虑正式出版的亊宜。
你我都是耄耋之年的老翁了,再要出版什么“著作”,既不为着评定职称,又不为着扬名四海,更不为了些许稿酬,我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大体与共和国同龄,是新中国由弱到强、由穷变富的经历人和见证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我们即使是一名最普通的百姓,这一生的经历,都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缩影。把我们的经历如实地记录下来,把我们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这对我们的后人是会有禆益的。
一个人,有幸在这个世上走了一遭,特别幸运地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总应该给这个社会奉献一点什么,总应该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点什么!
能干的就多干,能说的就多说,能写的就多写!
好汉不提当年勇,
欣慰当今还有用:
才为老子牵过牛,
又为孔子当书僮;
一部史诗献祖国,
尽抒胸臆赤子情。
现随胡兄去穿越,
遍游故乡古彭城;
再将大爱撒神州,
笑傲江湖度余生!
即兴编了个顺口溜,愿与胡兄及家乡的兄弟姐妹们共勉!
李永田
2024年7月18日
于北京昌平思源书屋